永寧衛
重要海防要地
衛徠城,是指建在高處的城邦國家的都城,利於防守。一般衛城內部建有糧庫、衛兵住所與水源等。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有三個衛城,分別為: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的衛城和永寧衛。
永寧衛位於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
永寧古衛城,修建於1394年,即明洪武二十七年,在當時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全國三大衛所。永寧衛管轄地域廣闊,有福全、崇武、中左(今廈門)、金門、高浦(今同安)五個千戶所,並設有祥芝、深滬、圍頭三個巡檢司,統轄20萬人。據《永寧衛志》記載:當時配以兵額6900人,十八衙門,“封家不下三萬,官印七十二顆”。永寧衛形如鰲魚,古稱鰲城。一縱三橫交錯相通的街巷猶如鰲魚背上的紋路。一縱就是這條貫穿東西的大街,三橫為:南門街、北門街;水關街、場口街;永進巷、打鐵巷、英西巷。如今這條已顯狹窄的石板路是當時永寧衛的中軸線,踏上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跫音在腳下響起,歷史彷彿回到了腳下,又輕輕地延伸到了遠方。
走在古衛城內,一條條長條石板鋪成的老街巷,蜿蜒曲直,錯置交叉。這些老街巷大多不寬,僅可通過一輛馬車。沿街,可見一座座紅磚古厝,有些院落里種著花草,三角梅探出圍牆,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還有些木頭房子,經過不知多少年的風吹雨打,有的已經坍塌,剩下一段段腐朽的木頭。
在衛城內走一圈,不經意間,便能撞見一座座宮廟。這裡的廟不少,供奉著不同信仰的尊神。同時,每個姓氏還設有祠堂,一到初一、十五,就有宗親祭拜。在南門與小東門之間,有一座永寧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古廟——城隍廟。這座建於明朝的古廟,居高臨下,遠遠地可以望見大海。寺院內,保留著不少木雕、石雕和磚雕。其中兩幅上了綠漆的木雕,粗看圖案是兩朵花,細看,竟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字樣。
“其實,衛城原先是有城牆和城門的,可惜被毀了。”當地長者董老伯說,原先永寧衛的城牆有二丈高,設有五個門,內有水關溝,外挖護城壕,非常堅固。但在隨後的歲月中,城牆的磚石被拿去搞建設,漸漸沒了,只剩一個概念在他們的腦子裡代代相傳。
在衛城南門的朝陽山,有座不高的小山坡,遍布大石。其中一塊石頭依山面海,高6米,基底寬3米,峻峭挺拔,非常顯眼。石頭上刻著三個蒼勁有力的楷書“鎮海石”。這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親筆所書的。
相傳,有一次,俞大猷率部襲擊倭寇,敵人不敢戀戰,逃出永寧衛。俞家軍窮追不捨,可追到海邊時,倭寇已上船離岸了。俞家軍一時找不到船隻,只能眼睜睜看著敵人逃脫。就在這時,天邊突然響起一陣雷聲,原來是一塊巨石從天而降,行如閃電,直往倭船砸去,轉眼間把倭船悉數砸沉,然後呼嘯一聲,落在朝陽山上。據說“鎮海石”三個字,就是抗倭勝利,俞大猷告別永寧父老時寫下的。此後,這座山也叫“鎮海山”。如今,鎮海山正在打造成公園,圍牆已大致建好,還將在山上挖建一個人工湖。
關於這座山,家住附近的陳永和老先生裝有一肚子的故事。這裡是他童年的樂園。那時,只要有空,他就喜歡鑽到石頭底下的地道去玩,從山的這一端鑽到朝海的那一端。如今,依舊可以看到地道的洞口,只是長滿雜草。據說,地道是抗倭時留下的,用來將炮彈從山下運到山上,躲避海上敵軍的偵查。
每年的農曆四月廿三和廿四,是永寧的“陷城”、“洗街”紀念日。每到那兩天,各家各戶必備草紙和香燭,祭奠陣亡的將士和遭難的鄉親。
永寧的百姓銘記著這個紀念日的由來。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東南沿海。永寧衛作為泉州一帶的重要門戶,屢屢擊退倭寇。後來,倭寇用重金收買了一個姓趙的守城官,要他獻城投降,並訂下協議,凡是姓趙的人,只要把臉對著牆壁為號,倭寇就不殺他。
那一年的農曆四月廿三,永寧城淪陷,死傷無數。老弱婦孺,全都藏到水關溝中避難,也被發現。其中有幾個姓趙的,以臉對著溝壁,躲過一劫。旁邊的人看了,也紛紛學著。倭寇一看,哪來這麼多姓趙的人,嘰嘰咕咕了一陣,乾脆把所有的人全部殺了。水關溝中屍體堵塞,鮮血橫流。恰逢那日開始,接連下了兩天暴雨,將血跡洗凈。此後,“洗街”的傳統就保留了下來,倘若那一天沒下雨,也要提水將街道沖洗乾淨。
永寧街是永寧衛最負盛名的一條街,青石板鋪成的道路,長達千米。街道兩側分佈著不少店鋪,大多是兩層樓房,有木頭房子,也有南洋風格的建築。極少數店鋪仍在營業,大多賣食雜,也有牙醫診所和蔬菜店。有些店鋪雖然關著,但門外的招牌還在,“萬通號小布莊”、“紗燈扎花”等,依稀可見昔日繁華。
時值午後,街上人不多。這時,不少店主就端張凳子,坐在街邊閑聊。董先生是開牙醫診所的,忙完了,就和對面的食雜店老闆聊天,過後又有不少人加進來。今年73歲的董瓊林先生回憶,以前可熱鬧了,一大清早,賣菜的、賣豆腐的擺滿整條街,兩側的店鋪也開門迎客,綢緞布匹、中西藥房、煙茶乾果、魚肉蔬菜店鋪應有盡有。直到10多年前,才逐漸冷清了。
如今,徠不少厝邊去外面謀生,偶爾回家看看。生活在衛城的人,終日可見的更多是老人和小孩,閑適地生活著。衛城要改造了,衛城人希望,他們依舊能開店閑聊,一同回憶那逝去的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