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鵐
雀形目鵐科動物
白眉鵐(學名:Emberiza tristrami)屬小型鳴禽,徠體長13-15cm。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雄鳥頭黑色,中央冠紋、眉紋和一條寬闊的顎紋概為白色,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紅色。頦、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餘下體白色,兩脅具栗色縱紋。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不為黑色而為褐色,頦、喉白色,顎紋黑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主要分佈於俄羅斯,朝鮮和中國。
白眉鵐
徠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頭部黑色轉為褐黑色或深褐色,中央冠紋、眉紋和頰紋多為污白色有時微沾黃褐色或棕色,頰紋下有黑色點斑組成的黑色顎紋,眼先、眼周皮黃色、耳羽 棕褐色或紅褐色。頦、喉白色微沾黃褐色,喉側具暗褐色條紋,下喉、胸和兩脅較雄鳥淡、呈銹褐色或淡栗色,具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其餘似雄鳥。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較暗較褐。喉、胸、兩脅具顯著的暗色縱紋。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褐色或角褐色,下嘴基部肉色或肉黃色,腳肉色。
較黃眉鵐少黃色眉紋,較田鵐少紅色的頸背。與黃眉鵐的區別還在於尾色較淡,黃褐色較多,胸及兩脅縱紋較少且喉色較深。
大小量度:體重♂14-19.8g,♀14.8-19g;體長♂132-156mm,♀130-152mm;嘴峰♂10-12mm,♀9-12mm;翅♂67-82mm,♀66-77mm;尾♂56-66mm,♀54-73mm;跗蹠♂18-22mm,♀17-21mm。(註:♂雄性;♀雌性)
棲息於海拔700-1100米的低山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闊葉林、林緣次生林、林間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以林下植物發達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較常,不喜歡無林的開闊地帶,尤喜在山溪溝谷、林緣、林間空地和林下灌叢或草叢活動。在遷徙途中或在越冬地也仍與針葉林聯繫密切,很少到農田。
白眉鵐單個或成對活動,僅在遷徙時集結成小群而從不集成大群;家族群時期也很短。性寂靜而怯疑,一見有人走過時立刻起飛隱藏於較遠的樹間或草下。飛翔頗快而成直線。
平常很少鳴叫。繁殖期發出強烈鳴唱,尤以5月末6月初的鳴唱達到高峰;雄鳥於日出前到上午9—10時一直鳴叫不止。鳴叫時多在巢的周圍林下層側枝上,伸頸仰頭,音似“zi—da—da—zi”。雌鳥僅發出呼喚聲或驚叫聲。
白眉鵐在樹上也在地面活動,尤喜在風倒木處尋食。此鳥初到時和秋後的食物多半為動物質,小部分為草子和漿果;夏季差不多全是昆蟲和昆蟲幼蟲,有的還有少數蠕蟲和蜘株,但喂雛的食物絕大多數是鱗翅目幼蟲,偶爾有蟎類和漿果。
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善隱蔽,整天多數時候都躲藏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很少暴露在外,如遇驚擾,或在灌叢間低飛逃竄,或飛到附近樹上,注視一會再飛走,飛行快而直。
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寮國、緬甸、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白眉鵐分布圖
繁殖期5-7月。5月初至5月中旬,雄鳥站在樹枝間不停地鳴叫,尤以早晨和上午最為頻繁。5月中旬開始營巢,以林下灌叢和草叢尤其是溪邊和溝谷附近的林下灌叢最容易被選擇。1年繁殖1窩,也見繁殖2窩。巢呈碗狀,外層用禾本科草葉、草莖構成,內層用細軟的莎草科草莖、細草根、松針等材料構成,外層較鬆散,內層較緊密,有的還墊有少量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8.5-9.0cm×8.0-9.0cm,內徑6.0-6.5cm×6.0-6.0cm,高5.2-7.0cm,深4-4.6cm。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需5-7天完成。巢築好后即開始產卵,最早在5月中旬即已開始產卵,大量在5月末至6月中旬,每窩產卵通常4-6枚,以5-6枚居多,卵灰色或淺藍綠色,其上被有黑色或褐色片狀、線狀或點狀斑紋,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5-18mm×18-21mm,重2.0-2.2g。孵化期13-14天,留巢期11-12天。
單一物種,無亞種。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