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林可黴素的結果 展開

林可黴素

兒科用藥

簡介


● 通用名:林可黴素
● 別名:潔黴素
● 英文名稱:Lincomycin

林可黴素是什麼葯


● 林可黴素是一種林可醯胺類抗生素,用於治療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林可黴素在兒科有哪些用途


● 主要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骨髓炎、關節和軟組織感染、膽道感染及敗血症。
● 也可與氨基苷類抗生素聯合使用,用於治療厭氧菌感染,或厭氧菌與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如腹膜炎、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肺膿腫等。
● 林可黴素滴眼液用於治療敏感菌感染所致結膜炎、角膜炎。

林可黴素兒科常用製劑和規格


● 藥物的製劑和規格不同,它們的給藥方法、途徑和吸收速度、穩定性也不一樣,各有特點。不同廠家的製劑因製作工藝不同,其藥物效果和不良反應可能也不一樣。具體如何選擇請諮詢醫生。林可黴素兒科常用製劑和規格如下。
● 林可黴素片劑或膠囊劑:0.25g。
● 林可黴素注射劑:0.6g/2ml。
● 林可黴素滴眼劑:3%,8ml。

用藥前須知


什麼情況下禁止使用林可黴素

● 對本品或克林黴素過敏,請不要使用本品。
● 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禁用本品口服製劑。
● 本葯不可直接推注,進葯速度過快可導致心搏暫停和低血壓。靜滴濃度不高於5~10mg/ml,滴速不大於1.5~5ml/min。
● 林可黴素與一些藥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藥物,使用林可黴素前請務必告知醫生,並諮詢醫生是否能用藥,如何用藥。
● 藥物是有不良反應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應而拒絕用藥。你可以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或者諮詢醫生,了解林可黴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林可黴素在兒科如何用藥


● 兒童處在身體發育階段,肝臟、腎臟、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因此用藥不同於成人,需要嚴格遵醫囑用藥。注射劑應在醫院由護士操作完成,不能自行在家使用。
● 小兒劑量
● 口服,每天每公斤體重30~60mg,分3~4次用藥。
● 肌注,每天每公斤體重10~30mg,分1~3次用藥。
● 靜滴:每天每公斤體重20~30mg,分2次用藥。

用藥期間注意事項


● 用藥前應注意有無本品過敏史。
● 滴注過快可能引起低血壓、心肌電生理改變和偶發心搏驟停,靜滴濃度不高於5~10mg/ml,滴速不大於1.5~5ml/min。
● 用藥期間應定期查血常規、肝功能。
● 本品毒性較大,應控制使用。

如果我漏用藥物怎麼辦

● 儘快補充漏用的藥物。如果到了下次用藥時間,就不要加用所漏用的藥物。

發生了藥物不良反應怎麼辦

● 藥物是有不良反應的。如果不良反應較大,需要就醫。醫生會根據不良反應的輕重以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換用其他藥物。

什麼情況下需要急救

● 林可黴素罕見急性過敏反應,但一旦發生下列急性過敏反應表現,請立即尋求急救處理:蕁麻疹,呼吸困難,臉部、嘴唇、舌頭或者咽喉腫脹,甚至休克等。

什麼情況下需要立即就醫

● 眩暈、耳鳴。
● 嚴重腹瀉。
● 蕁麻疹、多形性紅斑。
● 黃疸。

林可黴素如何保存

● 林可黴素需要放在室內陰暗處(15~30℃),遮光密閉保存。
● 不要將該藥物分享給與有相同癥狀的人使用。
● 藥物要遠離兒童。

林可黴素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


● 過敏反應:包括皮疹、蕁麻疹、多形性紅斑以及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
● 胃腸道癥狀:噁心、嘔吐、舌炎、食慾減退、胃部不適、腹瀉、急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熱、腹痛、腹脹、血膿黏液便、嚴重腹瀉)等。
● 可有肝轉氨酶上升、黃疸。
● 可有耳鳴、眩暈。
● 其他不良反應請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哪些藥物會與林可黴素相互作用


● 有些藥物可能與林可黴素相互作用,包括處方葯、非處方葯、疫苗、維生素、草藥等。這些藥物與林可黴素一起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 本品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氯黴素、紅黴素皆有拮抗作用,不宜同時應用。
● 本品與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新生黴素、磺胺嘧啶鈉、苯妥英鈉等藥物配伍時,溶液可發生混濁。
● 本品與抗膽鹼葯合用,可延緩胃腸蠕動,會致細菌毒素延遲排出,從而加劇中毒癥狀。
● 本品與吸附性止瀉藥合用,可使本葯被吸附,使藥物吸收減少,也不利於毒素迅速排出體外。
● 本品與吸入麻醉藥、肌松葯合用,神經肌肉阻滯現象可以加強,並導致骨骼肌過度鬆弛,呼吸抑制或麻痹,呼吸暫停,尤在手術中更應注意。新斯的明及鈣劑可以緩解這一現象。亦不可與呼吸抑製藥(如嗎啡、哌替啶)共用。

如何合理使用林可黴素


● 藥物必須合理使用,避免濫用。處方葯應該由醫生開置,非處方葯應該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
● 林可黴素是處方葯,毒性較大,必須由醫生根據你的病情開處方使用。不能自行用藥。
● 注射劑應在醫院由護士操作完成,不能自行在家使用。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葯和生物製品.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胡亞美,張金哲,江載芳。兒科藥物治療學。第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化學葯。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https://www.dru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