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調音師
地震調音師
歌劇紅伶在舞台上遭神秘謀殺,科學家走火入魔,請來地震調音師協助修補讓人起死回生的機器,沒想到從鬼門關回來的名伶,醒來卻愛上了調音師。

地震調音師
◎譯 名:地震調音師/動蕩的鋼琴調音師
◎片 名:The Piano Tuner Of Earthquakes
◎上 映 時 間:2005-08-09
瑞士Switzerland 2005年8月9日......(Locarno Film Festival)
加拿大Canada 2005年9月9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 2005年9月12日......(L'étrange Festival)
法國France 2005年10月8日......(Cinessonne Film Festival)
西班牙Spain 2005年10月16日......(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ma de Catalunya)
英國UK 2005年10月31日......(London Film Festival)

《地震調音師》劇照
德國Germany 2006年4月27日
法國France 2006年9月20日
◎國 家 德國/英國/法國
◎類 別:劇情片
◎語 言:葡萄牙語/英語
◎片 長 USA: 99 分鐘 / Canada: 99 分鐘(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 演 Stephen Quay/Timothy Quay
角色 | 演員 |
Malvina van Stille | Amira Casar |
Dr. Emmanuel Droz | Gottfried John |
Assumpta | Assumpta Serna |
Adolfo/Filesberto | César Saracho |
Holz(gardener) (as Ljubisa Lupo-Grujcic) | Ljubisa Gruicic |
Marc(gardener) | Marc Bischoff |
Henning(gardener) | Henning Peker |
Echeverria(gardener) | Gilles Gavois |
Volker(gardener) | Volker Zack |
Thomas(gardener) | Thomas Schmiede |
Dresser | Regine Zimmermann |
Musician | Emil Petrov |

主演照片
製作人 | Björn Eggert、Patty Papageorgiou |
監製 | Richard Lloyd |
導演 | Stephen Quay |
副導演(助理) | Timothy Quay、Tanja Däberitz |
編劇 | David Houfek |
攝影 | Nicholas D. Knowland |
剪輯 | Simon Laurie |
藝術指導 | Eric Veenstra |
服裝設計 | Kandis Cook |
奎伊兄弟最新獲獎頗豐的作品,2005年多倫多電影節參展影片!這對出生於美國費城的怪異雙胞胎(1947年6月17日誕生的他們還恰巧是雙子座),自1978年搬到倫敦定居后就不想回去。事實上他們的作品也的確一點都不美國,那種灰暗陰沉、近乎潛意識與夢魘、且非傳統故事性的影片敘說方式,除了適合倫敦多雨多霧的陰濕天氣外,也明顯承襲自卡夫卡式的狂亂。這對閉塞隱晦的怪兄弟並且特喜歡捷克偶動畫大師斯凡克梅耶,影片之中同樣充斥著破敗的玩偶、金屬與冰冷的材質,他們甚至還拍了部《斯凡克梅耶的櫥櫃》(The Cabinet of Jan Svankmajer)向其致意。不過奎伊兄弟不像斯凡克梅耶那麼外放與大剌剌,他們構築的是一個封閉、內縮、沉寂,且異常精細複雜的世界,在那裡頭日常生活中所不斷重複的支微末節被特寫放大,成為想像力的來源與影片敘說的主線。他們最著名的作品是1986年改編自波蘭小說的《鱷魚街》(Street of Crocodiles)。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名導格林那威的《一加一的故事》便是以這對兄弟為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