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中國男作家

許知遠,男,1976年出生於江蘇北部,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誌。

自1998年起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書城》《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文風犀利。曾任《PC Life》執行主編、中國先生網主編、e龍網內容總監,他是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2017年在蜻蜓FM獨家上線音頻節目《許知遠:艷遇圖書館》。代表作《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轉折年代》等。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76

出生

1976年出生於江蘇北部。

1998

為多家雜誌撰稿,開始寫作之路

1998年起,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書城》《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文風犀利。2004年,第一次給大陸以外的雜誌《天下》撰寫專欄。

為多家雜誌撰稿,開始寫作之路
2010-05

批判韓寒,引起大眾討論

2010年5月,韓寒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對韓寒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進行批判,引起大眾討論。

2016

擔任《十三邀》主持人,轉型注重綜藝

2016年,擔任騰訊新聞《十三邀》節目里的主持人。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現任職於《生活》雜誌。
1998年起,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書城》《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曾任《PC Life》執行主編、中國先生網主編、藝龍網內容總監,他是單向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曾出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等。
許知遠生活照
許知遠生活照
2004年,第一次給大陸以外的雜誌《天下》撰寫專欄。
2006年,和另外12位朋友創立“單向街”書店。
2009年,許知遠以學者身份去劍橋呆了一年,那種飄來盪去的情緒似乎長在他的身體里,他繼續到處旅行,他稱之為是個“散漫發現自己的過程”。一直到2012年,他的足跡遍布二三十個國家。
2010年5月,韓寒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對韓寒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進行批判。
2013年,擔任“單向空間”創始人、CEO,衍生出“單系列”產品和“微在”新媒體平台。
2014年,《單向街》改名為《單讀》。
2015年初,開始錄製一檔個人電台節目。
2016年,擔任騰訊新聞《十三邀》節目里的主持人。第一季採訪了羅振宇、姚晨、馮小剛、李安、俞飛鴻、陳嘉映等名人。
2019年12月28日,參加脫口秀綜藝《2020世界在望》。
2020年12月25日,主演的脫口秀《十三邀 第五季》在中國大陸首播。
2021年,參加網路綜藝《吐槽大會》第五季。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許知遠比金高素梅年輕11歲。對於該緋聞,高金素梅接受電話受訪時說:“謝謝你的關心,我現在不想談這件事。我認識他,謝謝。”許知遠則私下對朋友給予了證實。
金素梅、許知遠
金素梅、許知遠
2013年12月,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大陸作家許知遠曾與台灣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傳出“姐弟戀”,但10日驚傳兩人已分手一年多。許知遠受訪時低調避答,僅說“這是私事。”

寫作歷程


許知遠的出現從來都離不開書。
即使是坐地鐵或是接受媒體採訪前的空隙,他的面前也總會有一本書,或是一本英文雜誌,一本厚重的英文字典。
他做書店、開專欄、寫書。
八年間,從《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到《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從《經濟觀察報》到《生活》雜誌,這個在23歲就決定做一個作家的人,他的文字已經影響了新一批年輕人。
從24歲到31歲,許知遠稱,他的寫作已經從追求華麗轉變為注重對生活真實的體驗。“我希望在寫作中尋找安寧、美好的東西。”儘管他同時也認為,寫作不應該是一件隨性的事,發表意見應該是一種義務。
許知遠文章中充溢的,是眾多西方著名知識分子的名字。他在《經濟觀察報》的專欄結集《昨日與明日》,名字就是模仿李普曼的專欄“今日與明日”。不僅如此,他的參照體系的英美色彩濃厚:“特別是高中時期,那時受了很多李敖的影響。他不是在文章中說,什麼都是西方的好嗎?”而對於傳統文化,他卻“一無了解”。朋友說,他談論中國時的口氣“就像一個外來者”。
高中與大學時期,被翻譯成中文的外版書籍成為許知遠最主要的閱讀來源。北大圖書館三、五塊錢處理的《時代》過刊,成為他認識西方的主要途徑。這段閱讀經歷,對他的思維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人、對事物、對國家的看法,都是從西方經驗里來的,比如說,我就曾認為個人主義是最好的。”
2002年,許知遠第一次出國,他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以前對於西方的認識更多是從書本上,這次是人和人更感性的接觸,也是第一次跟以前只在教學參考書上出現的人進行真正的交流。像加爾布雷斯、希勒,他們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對於世界的思考方式,甚至他們的談話方式,你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借鑒,慢慢形成自己的態度。我見加爾布雷斯時,他已經92歲了,還在寫新書,當時我就覺得,我要做這樣的人,要做一些新的事情。”
2004年,許知遠第一次給大陸以外的雜誌《天下》撰寫專欄。一名台灣學生說,他從這本在華人世界頗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第一次看到了大陸人寫的文章。這也是許知遠“發現中國”的開始:“那時還很模糊,不知道該怎麼寫中國。但寫作和談論是一種探索方式,在談論中,我發現自己中國意識的空白,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中國,只能去看《財富》、《紐約時報》是怎麼寫的。這是一塊陌生的知識和情感領域。”
從為中國介紹西方,到向台灣介紹大陸,許知遠感受的最大不同是,“你越描繪自己的國家,越意識到跟她的感情,情感是一點點凸顯出來的。所謂的冷峻都是假裝的,要溫情,不要濫情就可以了。”
這之後,許知遠的文章中,“中國”不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現在清晰一些了”。他開始試圖探討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任務。他的價值體系中,也開始補充進一些非英美體系的東西。近一兩年,他開始寫更多關於中國的事物。在《金融時報》中文版的專欄就是希望幫助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從來不讀魯迅的他,近幾個月開始讀魯迅了。而且,他還計劃到中國各地走走,通過與當地人的交談,把看到、聽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他依然讀不下去古文,看的更多的還是漢學家寫中國的文章。
微電子專業的背景卻頻頻在經濟領域發言、文章中過分的旁徵博引,都成為人們對許知遠的最大質疑。“專家是多麼愚蠢的title呀!”許知遠反駁說。“我的專業是人,是一個更宏觀的概念。而且我大量使用引語,是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用引語,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連接的過程,連接過去和現在的人,為讀者提供啟發。那是我試圖分析和推理的方式呀。在西方傳統里,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的國家太反智了,人們喜歡直接的東西。而我傳遞更多的是信息和推理,不是一個確定的觀點。我不一定有觀點,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上,才能得出看法。當我有觀點的時候我會表達出來的。”
許知遠說,他開始更重視微小的變化。“成長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經驗的積累,更是內心對於自己所做事情確認的過程。”這個年輕人,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我還沒有成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所以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知識可以被不斷取代、顛覆,但性格的塑造卻能給人生帶來穩定性。生活沒有特殊的轉折點,而是由dailywork積累而成的,認識到這一點,是我自己成熟的標誌。”

個人作品


1《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2《轉折年代》
3《納斯達克的一代》
4《昨日與明日》
5《思想的冒險》
6《新聞業的懷鄉病》
7《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8《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
9《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10《中國紀事》
11《 祖國的陌生人》
12《鍍金中國》(繁體)
13《極權的誘惑》(繁體)
14《未成熟的國家:變革中的百年中國》(繁體)
15《一個遊盪者的世界》
16《偽裝的盛世》
17《抗爭者》
18《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2019年5月
作品ISBN
《中國紀事》9787544322508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9787806459928
《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9787544320122
《新聞業的懷鄉病》9787508431390 
《昨日與明日:我們如何認識今天的世界》9787801950406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9787213028083
《轉折年代》9787213025211
《商業》(2004年1月號)9787800738562
《納斯達克的一代》9787503920769
《醒來》9787216059060
《思想的歷險》9787508426501
《公共知識分子的聲音:觀念的冒險》 許知遠,方軍 編著9787111113492
《評論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聲音)9787111113515 |《單向街》

綜藝節目

時間節目名稱簡介
2019-12-182020世界在望嘉賓
2021-01-31吐槽大會 第五季

出版圖書

名稱時間作者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許知遠
青年變革者2019年5月許知遠
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2007年4月1日許知遠
新聞業的懷鄉病2005年8月1日許知遠
醒來2009年3月1日許知遠
一個遊盪者的世界2011年9月7日許知遠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2004年5月1日許知遠
中國紀事許知遠
祖國的陌生人2010年01月01日許知遠
昨日與明日 2004年03月許知遠

人物事件


警惕韓寒一文

韓寒
韓寒
華商報消息韓寒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突遭“炮轟”,知名作家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網友麥田撰文《警惕韓寒》,分別對韓寒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進行批判,雖然網路的評論依然倒向韓寒,但對韓寒評價不再一邊倒也讓我們開始反思,對這個年輕人我們究竟了解有多少?
批判一韓寒需要警惕?
觀點:“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
對於韓寒的爭議,似乎還停留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一夜成名、輟學等多年之前的事件上,韓寒的形象儼然已經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在眾多熱點事件中,總是有韓寒的身影,雖然他基本不接受記者採訪,但他的曝光率卻居高不下,而且大多以正面形象出現。然而,一篇名為《警惕韓寒》的博文引起了對韓寒現象反思的開始,與過去不同,這次反思更多是對韓寒的批判。
作者麥田稱自己通讀了韓寒的博文,並提出了韓寒博客的“2008”這個分水嶺:在2008年之前,博客還是“私人習作”範疇,2008年之後,韓寒的博客重心明顯轉移到“公共話題”,尤其時政話題,“我個人一直比較欣賞韓寒。當我梳理韓寒全部博客時,我才發現自己的這個‘一直’,其實恰好也是從2008年開始。至少對我而言,韓寒是因為從2008年開始關注公共話題,才成為現在之韓寒;否則對我來說,韓寒和郭敬明並無高下之分。”麥田寫道。
在文章第二部分,他的主題為“露餡”,在列舉韓寒幾次博文的觀點后,作者認為韓寒的話“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愛聽’的”。
因此作者得出結論,“韓寒的價值=永遠的熱點+一流的文字+正確的立場”,但是,“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
批判二韓寒的成功是民族的失敗?
觀點:“韓寒掀起的迷狂,襯托出這個崛起大國的內在蒼白、可悲、淺薄”。
相比於麥田對韓寒抨擊的淺顯,知名專欄作家許知遠所撰《庸眾的勝利》更具力量與高度,他在更深層次分析韓寒的成功。
許知遠將韓寒描述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
許知遠的結論則是:“韓寒掀起的迷狂,襯托出這個崛起大國的內在蒼白、可悲、淺薄??一個聰明的青年人說出了一些真話。
專家分析:越批判越清醒
韓寒遭遇的質疑難免讓人困惑。這究竟是真知灼見,是對他的洞悉,還是對他的誤解。
對韓寒遭遇到的批判,常年居住澳大利亞的歷史研究者雪珥認為這很正常:“韓寒現象所承載的種種表現,以及這種表現後頭的種種原因,歸根到底只有一條:我們的時代的確是不同的,表揚與自我表揚者、批評與自我批評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鏡子。這是一股能令人清醒的‘寒流’,它的力量絕對不來自韓寒,而來自你我,在此次批判中,人們會更清醒地看清韓寒。”
雪珥這樣分析,他認為,韓寒作為一個年輕人,靠說比較有技巧的真話贏得了民心,而不是靠裝出精英狀,這是時代的幸運,他並不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也不象徵著思想的力量,他只是象徵著真實的力量,象徵著那個指出皇帝的新裝的孩子的力量,儘管涉及了很多敏感詞,依然得到了主流的容忍和默許,這是時代的進步。
如以往一樣,韓寒對此次批判依然表現得不在乎,未作任何回應,雪珥說,這也值得其他批評者、尤其以批評為飯碗者思考。
旁觀者說:
就算批評者是嫉妒,說得對,也要聽
這兩篇文章一出來,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各種評論也就紛至沓來。
張鳴就認為許知遠這篇《庸眾的勝利》有太強烈的精英意識,完全無視韓寒身上體現的批判精神,認為只要擁韓,就是庸眾。
網友“再見列寧”評論許知遠的文章稱:“為韓寒辯護的最糟糕的理由是嘲諷批評他的人是出於‘嫉妒’,就算批評者是嫉妒,說得對,也要聽;這正如就算韓寒的動機是‘商業’,他說的真話也是真話。”
而在新浪微博上,關於這兩篇文章的討論也甚為熱鬧,《東方企業家》雜誌執行主編魏寒楓說:“我認真看過知遠的文章。雖然他評價韓寒成名本質,某種程度也適合他自己;雖然他對韓寒和公眾要求似乎過高;雖然他用‘庸眾’一詞略顯刻薄;甚至雖然他評韓寒可能也有左宗棠不服曾國藩的情緒嫌疑??但你能否認,你不是一位‘庸眾’嗎

經過

2010年5月,韓寒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突遭“炮轟”,知名作家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對韓寒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進行批判。

觀點

“此刻的中國,人人都在談論韓寒。他像是越來越壓抑、越來越迷惘的時代的最後救命稻草。上了年紀的知識分子說他頭腦清醒,媒體歡呼他是‘青年領袖’、‘年度人物’,青年人覺得他不僅很酷,還有思想。”
“他的文章總是如此淺顯直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也不會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識;還有他嘲諷式的挑釁姿態,顯得如此機智,他還熟知挑戰的分寸,絕不真正越政治雷池一步;他也從來不暴露自己內心的焦灼與困惑,很酷。他能把賽車冠軍、暢銷書作家、叛逆小子和即興諷刺者等多種角色結合,並能在種種誘惑面前保持警惕,況且他才二十七歲。人們尤其著迷於最後一點,他在自己全球瀏覽量第一的博客上,嘲諷這社會中的種種愚蠢和不公。”
許知遠的結論則是:“韓寒掀起的迷狂,襯托出這個崛起大國的內在蒼白、可悲、淺薄——一個聰明的青年人說出了一些真話,他就讓這個時代的神經震顫不已。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