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
真蕨目紫萁科植物
桂皮紫萁(學名:Osmundastrum cinnamomeum (Linnaeus) C. Presl)是紫萁科、紫萁屬陸生蕨類植物。
桂皮紫萁拳卷的嫩葉干制後作為蔬菜食用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長白山產區的“紅薇菜乾”以質優、道地聞名,一直是出口日本、韓國的免檢農副產品,除日本、韓國食用外,英國作為觀賞蕨類在園林中應用。
陸生植物。根狀莖粗健、直立,或成粗肥圓柱狀的主軸,形體矮小,植株高40-60厘米,頂端有葉叢簇生。葉二型;堅強,干後為淡棕色;葉片長40-60厘米,葉片寬約10厘米,長圓形或狹長圓形,漸尖頭,二回羽狀深裂;向基部多少變狹,中部羽片長5-7厘米,寬的1厘米左右,裂片長圓形,圓鈍頭;下部的對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相距的2.5厘米,披針形,漸尖頭,長8-10厘米,寬1.8-2.4厘米,基部截形,無柄,羽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的15對,長圓形,圓頭,長約1厘米,寬的5毫米,開展,密接,全緣。中脈明顯,側脈羽狀,斜向上,每脈二叉分歧,纖細,兩面可見,但並不很明顯。葉為薄紙質,干後為黃綠色,幼時密被灰棕色絨毛,成長后變為光滑。
孢子葉比營養葉短而瘦弱,遍體密被灰棕色絨毛,葉片強度緊縮,羽片長約2-3厘米,裂片縮成線形,背面滿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分佈於中國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黑龍江、湖南、江西、吉林、四川、台灣、雲南、浙江;印度北部、日本、韓國、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越南;北美也有分佈。通常在生長在海拔600-2600米的山區沼澤地帶的人口稠密地區,成羣叢。
桂皮紫萁在接種約20周開始形成幼孢子體,子葉伸出頸卵器,繼續伸長,頂端拳卷,長約1毫米,直徑為0.6毫米,隨後拳卷展開為深綠色的棒狀結構,棒狀結構頂端變化為一淺綠色的楔形葉,最終長度為14毫米,分化出3個羽片,羽片的邊緣不整齊,葉脈分離。第2葉產生初期也為深綠色短棒狀結構,長約2毫米,直徑約0.8毫米,頂端拳卷,並在拳卷過程中變化。
● ● 孢子採集與保存:5月中下旬採集淡黃色孢子穗,備用;播種孢子的時間以採集后15天內最佳,也可將收集好的孢子穗冷藏或冷凍保存。
● ● 播孢前準備:將孢子穗用5%洗衣粉溶液沖洗3分種,然後用無菌水沖洗5-8次,晾乾備用;以森林原土與草炭土(1:1混合)過細篩作為栽培基質,基質經高壓蒸汽滅菌處理20分種,裝置育苗盆(30厘米×20厘米×20厘米)容量的2/3,澆透水待用。
● ● 播種:孢子將處理好的孢子穗切成1厘米×1厘米大小的小塊,直接接種在準備好的育苗盆中將將孢子穗用雙層紗布袋包住,輕輕拍打使孢子粉從內均勻灑在育苗盆中;播種量為1克/平方米,播種後用塑料薄膜蓋好。
桂皮紫萁無性繁殖一般為挖取野生母蔸(根狀莖)進行移栽繁殖,主要分為整株移栽和分株移栽。整株移栽即挖取野生植株:長13厘米、粗5厘米以上根狀莖,直接移栽至栽培地;分株移栽則在保證野生紫萁每株具有2個以上芽頭,且每個芽頭直徑不少於3厘米的情況下,用快刀或枝剪分割根狀莖,並保護芽頭和鬚根完整,分別定植即可。
● ● 選地:選擇土壤濕潤、疏鬆、肥力較強且pH5.6-6.0(可使用硫酸亞鐵或硝基腐殖酸進行土壤pH調節),排灌方便的地塊作為栽培地。
● ● 整地:整地前應深翻細耙,以腐熟有機農家肥20-30噸/公頃作基肥。溝寬25-30厘米,畦寬120-130厘米。
● ● 定植:株距25-33厘米,移栽深度10-15厘米開穴,準備定植,隔壟移栽,另一根壟上種植黏玉米,前期可為桂皮紫萁遮擋部分光照、收穫后割除玉米利於秋季其積累光合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