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

漢語詞語

光澤,漢語辭彙,拼音是guāng zé,出自《天山景物記》,指光彩、光華。

詞語出處


《天山景物記》:“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閃著美麗的光澤。”

詳情解釋


1、泛指物體表面上反射出來的亮光。
2、地質名詞。luster,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所發生的現象。指礦物表面對可見光的反射能力。光澤度主要取決於礦物本身的折光率。
按照反光能力的強弱和性質,礦物的光澤可分為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和玻璃光澤四大類。
金屬光澤是反光極強如平滑的金屬表面所呈現的光澤,半金屬光澤是表面呈弱金屬般的光亮,金剛光澤是表面金剛石般的光亮,玻璃光澤是表面玻璃般的光亮。寶石中另有常見的特殊光澤,為油脂光澤、蠟狀光澤、土狀光澤、珍珠光澤、絲絹光澤、樹脂光澤等。例如黃鐵礦有金屬光澤,金剛石有金剛光澤,長石有玻璃光澤等。
3、光學名詞。物體受光照射時表面反射光的能力,以試樣在正反射方向相對於標準表面反射光量的百分率(光澤度)表示。
4、表示相紙表面手工藝術語。多用於較薄的相紙。對塗塑相紙以外的光澤度高的粗紙,通常進行上光乾燥。

引證解釋


光彩;光華。
《後漢書·方術傳下·王真》:“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
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宣王廟樹》:“亦有取為笏者,色紫而甚光澤。”
老舍《月牙兒》三八:“她的眼已失去年輕時的光澤,不過見了錢還能發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