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光澤的結果 展開

光澤

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縣

光澤縣,隸屬福建省南平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北段,閩江上游富屯溪源頭,與江西的黎川、資溪、貴溪、鉛山及南平市的邵武、建陽、武夷山等七縣(市)毗鄰。全縣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下轄8個鄉(鎮)、90個村(居)委會。 

光澤縣,古屬邵武府光澤縣。境內群山連綿,山高谷深,千米以上山峰有570座,有“一灘高一丈,光澤在天山”之說。光澤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盛產糧食、煙葉、藥材、瓜類、甘蔗、荸薺等,水產養殖、畜牧業發展迅速。鷹廈鐵路和316國道由光澤入閩,邵光高速建成通車。

光澤是福建省19個邊界縣(市)之一,是鷹廈鐵路進入福建的第一個縣,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省級城鎮化試點縣、省定產糧大縣、一般轉移支付縣、重點老區縣和原中央蘇區縣。316國道橫貫縣境。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光澤縣是”無廢城市”建設特例縣。 

2019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14.53億元,比上年增長 4.7%,戶籍人口16.24萬人。

歷史沿革


春秋至隋朝
秦時,屬閩中郡。
漢高帝五年(前202),屬閩越國。漢武帝時(前140~87),屬會稽郡。(東漢光武帝更名章安郡)。
三國時期,今光澤縣境屬吳國。吳永安三年(260),立建安郡,升昭武鎮為縣,光澤屬昭武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昭武縣更名邵武縣;東晉太寧元年(323),又改為邵陽縣;南北朝劉宋永初元年(420),復改為邵武縣,光澤均屬之。
隋開皇九年(589)廢邵武縣,屬泉州(今福州);十二年復置邵武縣,屬撫州(今江西)。
唐朝至宋朝
唐武德七年(624),辟北鄉之地置洋寧鎮,屬建州邵武縣。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改洋寧鎮為財演鎮,仍屬建州邵武縣。
光澤
光澤
宋初因之。至太平興國四年(979),邵武縣升為軍,財演鎮升為縣,為光澤建縣之始。因財演鎮轄鸞鳳、光澤二鄉,取光澤鄉名為縣名,故稱光澤縣,屬兩浙西南路邵武軍。雍熙二年(985)改屬福建路邵武軍。
元明清時期
元至正十三年(1353),邵武軍升為路,光澤縣屬福建行中書省邵武路。元至正二十二年,陳友諒兵佔領光澤,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1月,光澤歸附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為府,光澤縣屬福建布政司邵武府。
清順治三年(1646)8月,清兵入閩,仍設府縣如故,光澤屬福建行都司延建邵道邵武府。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2年(1913年)裁府並縣,光澤屬建安道。民國17年撤建安道,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建甌)。民國23年8月,屬江西省南城督察區。民國36年8月,屬福建省建陽專員公署。
近現代
1950年2月17日,光澤縣解放,屬建甌地區專員公署;10月,專區遷址建陽,屬建陽地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建陽專區與南平專區合併,屬南平地區專員公署。
1970年9月,南平專區遷於建陽,屬建陽地區革委會。
1989年1月,建陽專區又遷於南平,復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

行政區劃


光澤縣政府網2018年3月1日顯示,下轄3個鎮、5個鄉(杭川鎮、寨里鎮、止馬鎮、鸞鳳鄉、崇仁鄉、李坊鄉、華橋鄉、司前鄉),有85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光澤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北段,閩江上游、富屯溪源頭,東鄰南平市建陽區,南臨邵武市,西南與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西與資溪縣,西北與鷹潭市貴溪市交界,北與上饒市鉛山縣毗鄰,東北連武夷山市。全縣總面積224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光澤縣地形為兩側中低山地所夾持的長谷形光澤盆地。東南部系北北東走向的杉嶺山脈,是武夷山主脈,北蜿蜒至浦城西北部,南迤邐至建寧西部,長約250公里,是福建省地勢最高大的山脈,深谷陡壁。諸母崗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836米,由中生界凝灰熔岩組成。西北部為北東走向的武夷山脈,多由花崗岩、火山岩組成;是閩江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中部為低山丘陵,光澤-桃林是發育在斷裂上的大谷地,是光澤縣主要農作區。

氣候

光澤縣屬中亞熱帶,四季較勻、溫和潮濕。年平均氣溫17.6℃,一月平均氣溫6.0℃,七月平均氣溫27.8℃。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9.5℃。秋溫仍高於春溫。年降雨量1864毫米,為武夷山多雨區的縣份之一。無霜期271天。年平均寒潮3-4次。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光澤縣耕地20萬畝,山地278萬畝,林地面積2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森林蓄積量1063萬立方米,竹林面積31.8萬畝,是南方重點林區。國家級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核心部,位於光澤境內,佔地30萬畝,有28萬畝在光澤境內,崇山密林中棲息生長著150多種珍稀動植物,堪稱昆蟲世界、珍禽樂園,尤以蛇源為最。全縣年平均氣溫17℃,氣候宜人;河流縱橫,水力資源極為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0多萬千瓦,可供開發容量為10萬千瓦;礦產資源貯量大,已探明的礦產達20多種,尤以花崗岩儲量為最,地質堪查儲量達2.07億立方米,其中花崗岩石板材有3個省優、兩個國優品牌產品

礦產資源

光澤主要礦藏有花崗岩、螢廠礦、鉛鋅礦、砩廠、高嶺土、鉀長石等,尤以花崗岩儲量(2.07億立方米)為最。光澤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料,口味要與義大利勞拉礦泉水相媲美。已註冊商標的礦泉水有武夷礦泉水、聖農山泉、興園泉水、玉女峰礦泉水、飄帶礦泉水。

水資源

境內水域十分發達,共有溪流300多條,河網密度0.56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8條。全縣河流共分北溪、西溪、富屯溪、信江、贛江5個水系。全縣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達29.5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達206713千瓦,其中可裝機容量72225千瓦,年發電量2.42億千瓦時,可開發利用係數為35%。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光澤縣常住人口1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6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8.0%,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725人,出生率為12.5‰;死亡人口856人,死亡率為6.2‰;自然增長率為6.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6.2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8萬人。

政治


縣委書記:陳敏輝
縣長:趙明正

經濟


綜述

光澤縣洪光塔
光澤縣洪光塔
光澤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省重點林區縣、蓮子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茶(干坑“天字型大小”、烏君山“老君眉”茶為上品)、香菇、筍乾、蠶桑、松脂、土紙、油茶籽、油桐籽、山蒼子,柑橘、蜜桃、板栗、李、楊梅、梨,淡水魚。工業有機械、化肥、製藥、造紙、釀酒、針紡、林產化工、建材、冶金等門類。特產蘄蛇酒、蛇干。
2019年,光澤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14.53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14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38.67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32.72億元,增長3.9%。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8.6%。
2019年,光澤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6.81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地方級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3億元,增長0.9%。稅性收入比重為59.06%,上升0.74個百分點。全年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總支出18.74億元,增長15.4%。在地方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國家稅務局收入2.76億元,增長3.1%;財政系統組織的各項收入1.77億元,下降2.4%。
2019年,光澤縣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7.92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項目投資3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6.14億元,增長148.7%;第二產業投資12.19億元,下降1.0%,其中工業投資下降1.0%;第三產業投資18.20億元,增長13.5%。
2019年,光澤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1元,比上年增長10.1%。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4元,比上年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9元,增長8.5%。

第一產業

光澤縣白雲峰寺
光澤縣白雲峰寺
光澤屬山區農業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水源豐富;但大部分山區山高水冷,日照少,氣溫低,土層薄,農業生產條件較差。
2019年,光澤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5697畝,比上年減少2995畝。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37374畝,減少3011畝;煙葉種植面積25800畝,增加1101畝;油料種植面積2806畝,增加157畝;蔬菜種植面積78089畝,減少34畝。
2019年,光澤縣糧食產量60706噸,比上年減少1020噸,減產1.7%,其中稻穀產量58387噸,減產1.7%。
2019年,光澤縣木材產量63558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051立方米,增產10.5%;毛竹採伐838萬根,增長12.2%;篙竹270萬根,增長16.9%。
2019年,光澤縣肉類產量408532噸,比上年增加13299噸,增產3.2%,其中家禽肉產量405246噸,下降3.0%。禽肉產量為肉類總產量的99.2%,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
2019年,光澤縣淡水魚產量11000噸,比上年增加33噸,增產0.3%。

第二產業

光澤縣造紙始於唐末,北鄉(今司前、寨里二鄉)的連史紙及草紙在省外久負盛名。宋代陶瓷曾遠銷蘇門答臘,竹製品中的斗笠、花提籃、竹船篷、竹床、竹席、竹椅等手工精巧、美觀適用,歷代暢銷。民國中期,民間傳統的手工行業,主要門類有造紙、陶瓷、釀酒、紡織、鐵器、木器、竹器、小五金、磚瓦、建築、縫紉、金銀手飾加工等。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該侵略軍南侵,民國28年(1939)南昌、福州等城市的商賈、官僚等紛紛避居山區光澤,鉅賈富賈並攜帶資金開辦工廠。從此光澤開始出現機器生產的工業。當時,光澤歸江西省管轄,縣內屬江西省建設廳主管的大工廠有6家:民生麵粉廠、利群碾米公司、民生火柴廠、民生染料廠、民生農村工業社(綜合工廠,有五金、紡織、紡紗、草織4個車間)、山頭關民生造紙廠。此外,還有金屬製品廠11家、林產製品廠8家、紡織品廠14家、印刷廠2家、鋸板廠1家、火力發電廠1家,共有工人3000多人,縣城頗為繁榮。抗日戰爭勝利后,外地內遷企業又紛紛遷回,僅在光澤留下一座16千瓦的火力發電廠(民國36年倒閉)。1949年,全縣僅有手工業總產值11.3萬元。
解放初期,恢復和發展手工業,1951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發展到14.5萬元。1952年,地方國營城關碾米廠建立,用內燃機帶動機器加工大米,從此,光澤恢復機器生產的工業,年產值16.95萬元,超過當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0.55萬元。至1955年,有私營酒廠、醬油廠、紡織廠、自來水廠、華橋碾米廠等數家企業,全縣工業總產值111萬元,其中私營個體總產值92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82.86%。
1956年完成對手工業和資該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工業總產值達222.76萬元,比1955年增長一倍。其中,地方國營99.53萬元,佔44.68%;公私合營58.99萬元,佔26.48%;合作組織58.24萬元,佔26.14%;個體5.99萬元,佔2.7%。
1958年提出“全民辦工業”的口號,當年全縣工業單位由1957年的22個增加到50個,各個公社(鄉)都辦起農具廠和森工採伐隊。大鍊鋼鐵中,全縣出動2萬餘勞力,煉出土鐵432噸,產值僅4.53萬元。在生產關係上實行“提前過渡”,把原來竹器、鐵器、棕棉、磚瓦、園木、小五金、圓竹、蔑纜8個手工業合作社轉為地方國營工廠,同時,限制個體手工業經濟。
1961年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政策。至1963年,全縣工業單位從1960年的77個,調整合併到42個。其中,全民工業單位從38個下降到14個,集體工業單位由39個下降到28個。
通過三年調整整頓,全縣工業連續4年穩定發展。196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85萬元,比1963年的245萬元增長57%。但由於受“文化大革命”不斷衝擊,1968年和1969年的全縣工業總產值略低於1967年。1970年開始,採取“大廠帶小廠、母雞孵小雞”的辦法發展地方工業,至1973年,全縣新建起機電、電爐變壓器、合成氨、獸葯、燈泡、造紙、紙品、磷肥、化工機械、光學儀錶、木雕、砂輪、螢石礦、水泥等10多個工廠。至197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2213.31萬元,5年平均每年遞增率48%。當年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
洪光塔
洪光塔
1976年,霞洋水電站1600千瓦的一號機組投產發電。至1988年,清溪流域4個梯級電站全部建成發電,總裝機容量全縣達15870千瓦,年發電量達7000萬千瓦時以上,基該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1982年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崗位生產責任制。1984年進一步深化改革,實行廠長負責、經濟指標承包、擴大企業自主權等。1985年農村經濟深化改革,促進鄉鎮工業的大發展。至1988年,全縣工業共有24個行業、123個企業,其中全民企業28個、集體企業30個、鄉(鎮)企業65個;全部職工總人數11414人,其中全民職工6983人,佔總職工人數61.2%;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9698萬元,其中全民資產7749萬元,佔總固定資產79.9%;工業總產值達12767萬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64%,其中鄉鎮工業產值1901萬元,佔19%;工業利稅總額2594萬元。光澤縣工藝美術品雕刻樟木箱首次於1973年出口日該,產值9萬元。以後外銷工業品逐年擴大,至1988年已有松香、獸葯土霉素、工藝木雕藝術品、竹編工藝品、螢石礦石、蛇酒、碳化硅、磨砂燈泡等多種工業產品出口,出口產值315萬元,占工業總產值2.46%。
2019年,光澤縣全部工業增加值32.88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0%。在規模以上工業的12個行業大類中,有9個增加值比上年增速在兩位數。其中,食品製造業比上年增長19.8%,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14.1%,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17.3%,醫藥製造業增長42.5%,非金屬礦物製造業增長25.9%,汽車製造業增長20.7%。
2019年,光澤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數343.1%,比上年提升132.2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7.12億元,比上年增長260.4%;虧損面2.9%,虧損額0.11億元,比上年下降27.8%;資產負債率29.0%,比上年下降11.7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8.29元,比上年減少7.30元;營業收入利潤率24.97%,比上年提高16.32個百分點。
2019年,光澤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5.8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32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利潤0.35億元,下降5.6%;稅金總額0.16億元,下降31.9%。

第三產業

2019年,光澤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按企業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額5.29億元,增長10.6%;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1.07億元,增長10.6%。
2019年,光澤縣接待旅遊人數124.6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1%;旅遊總收入13.17億元,增長35.2%。
2019年,光澤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1322.85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120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公里,國道公路72.7公里,縣道公路208.23公里,鄉道453.35公里,村道544.58公里,公路橋樑466座。
2019年,光澤縣客運量118.9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客運周轉量7870.55萬人公里,增長3.5%;貨運量97.11萬噸,增長14.4%;貨運周轉量37380萬噸公里,增長8.9%。
2019年,光澤縣郵政業務總量275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快遞業務684萬元,增長41.0%。
2019年,光澤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1.39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商品房建築施工面積93.93萬平方米,增長42.7%;商品房銷售面積15.90萬平方米,增長5.2%;商品房銷售金額9.87億元,增長5.4%。
截至2019年末,光澤縣汽車保有量10350輛,比上年末增長12.7%,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8751輛,增長5.9%。
截至2019年末,光澤縣擁有電話用戶總數16.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6.6%。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4萬戶,下降29.7%;行動電話用戶15.3萬戶,增長11.8%。年末全縣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5.1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4.5%。
截至2019年末,光澤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1.58億元,比上年末下降4.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2.80億元,增長11.0%;各項貸款餘額70.56億元,比上年末下降4.4%。

社會


衛生

光澤縣舉行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
光澤縣舉行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
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1951年5月創建縣衛生所時。僅有醫務人員9人、1座9間土木結構民房,以及一些簡陋的聽診器、鑷子、換藥罐、醫用剪刀等器械。至1990年,縣醫院有醫務人員197人,其中副主任醫師5人,主治醫師31人;醫院房屋共有6座3至4層樓房,建築面積達9878平方米,佔地面積21390平方米;住院部床位由30個發展到200個;醫療設備有大型B超儀、A型超聲波儀、心電圖、腦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器械以及500毫安的X光機等先進設備。同時全縣5鄉3鎮都建立起中心醫院。經過40餘年的努力,防疫保健工作取得很大成績。1956年,消滅了危害極大的鼠疫和天花病;1986年,基本消滅了瘧疾和血絲蟲病;1987年基本消滅地甲病;1988年,基本消滅麻風病。至1986年,全縣出生嬰兒“四苗”(卡介苗、小麻苗、百白破苗、麻疹苗)接種率達98.5%。全縣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增長,人口死亡率從1955年的2.24%下降到1985年的0.58%。

科技

在科技事業方面,民國時期僅有一些民間中醫師,至1990年,全縣有各類科技幹部809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4人,中級技術職稱140人,初級技術職稱655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農業、醫藥衛生領域的科研活動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從1979~1990年,光澤縣獲獎的重大科技成果共有58項,其中獲國家銀質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地區級獎4項,縣級獎42項。此外,工業科技成果還有獲國家新產品專利1項,達國際先進水平的出口產品5項,國優產品2項,省優產品4項。

文體

光澤慶五一女職工健美操表演賽教育系統奪冠
光澤慶五一女職工健美操表演賽教育系統奪冠
在文化體育方面,至1988年,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越劇團、青少年宮、文聯、廣播站、電視台、新聞攝製中心等文化團體及設施;各鄉、鎮普遍有文化站、廣播站和電影院;全縣絕大多數自然村能看到電視。至1992年,縣城有10餘家舞廳,夜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國時期至解放初期,光澤縣在地區級以上的體育運動比賽史上榜上無前三名,從1972年以後,光澤縣在地區級以上的體育運動比賽中,多次贏得榮譽。至1989年,地區級比賽共榮獲各類項目的前三名131次;省級比賽共榮獲各類項目的前三名35次;華東區級比賽共榮獲前第三名5次;全國舉重比賽共榮獲前三名3次。

教育

據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光澤縣誌》記載:“初,縣學在邑治東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析縣,舊乘建置,年月俱缺,無考。”歷史表明光澤縣在宋代就有學校。
光澤[福建省南平市轄縣]
光澤[福建省南平市轄縣]
自宋至清長時期均為封建科舉教育。宋慶曆五年(1045),詔天下州縣立學,該縣始建學宮。作為啟蒙教育的學校——私塾和社學,絕大多數為民間私辦。光澤縣還有少數置田資助公辦的義學。明宏治十七年(1504),詔各府、州、縣建立社學,令民間幼童15歲以下者送入讀書,該縣始有官辦社學。
宋代是光澤縣封建科舉教育最鼎盛時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光澤縣誌》記有:“唯光澤人物莫盛於宋,當時若李西山、李果齋輩,卓然以理學名世,自元代以來,漸不若宋。”該縣自宋至清登科第功名的,宋代有進士23人,元代無進士,明代進士3人、舉人24人;清代進士9人、舉人81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校。民國2年(1913),該縣始辦第一所縣高等小學校,即杭川高等小學。隨後,全縣各地普遍建立小學,私塾相應減少。至民國32年,全縣鄉中心小學發展到14所,保國民小學發展到110所。
民國29年,該縣始創建縣立初級中學1所。民國37年,縣天主教會創辦私立啟民高級中學1所。至此,全縣有中學2所,中學教師20人,在校中學生近200人。
1950年2月17日光澤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權的小學52所,中學2所。留用小學教員115人,中學教員20人。全縣在校中小學生共2075人(其中中學生64人)。在此基礎上,逐年增辦農村公辦小學,同時發動群眾創辦民辦小學。1956年實現農業合作化后,全縣小學發展到123所,比1950年增長1.36倍;小學教師發展到193人(其中公辦158人,民辦35人),比1950年增長67%;在校小學生5956人,比1950年增長1.87倍。中學於1952年6月進行調整,私立啟民高中析出併入縣立中學,校名改為光澤初級中學。1952年共有5個初中班級,159名在校初中生,20名中學教師;至1956年,在校初中生髮展到220人,比1950年增長2.42倍。
1958年“大躍進”,教育戰線貫徹“公辦與民辦並舉”的“兩條腿走路”方針。全縣小學猛增到328所,兩年中增長1.66倍;教職工增加到447人(其中公辦306人,民辦141人),增長1.32倍。在校小學生達9724人,增長63%。原縣初級中學辦起了高中,學校改名為福建省光澤中學。當年,司前公社辦起初級中學,定名為光澤二中。兩個中學共有高中班1個,在校高中生37人;初中班10個,在校初中生408人;中學教職工共32人。
1959~1961年為國民經濟困難時期。1961年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至1963年,全縣小學調整到124所,比1958年減少63%;公辦教師調整到232人,比1958年減少25%;民辦教師減少71%。1965年國民經濟進一步好轉以後,全縣小學發展到308所,教職工有公辦的267人,民辦的192人,在校小學生達11163人,超過了1958年的水平。中學有高中班3個,在校高中生146人;初中班12個,在校初中生357人,教職工共52人,也超過1958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初期,小學生雖然不搞停課串聯,但許多小學教師組織紅衛兵到全國各地串聯活動,有的老教師則被打成“牛鬼蛇神”,被批判揪斗,正常教學無法進行,學校處於停頓狀態。中學學生則到處串聯,許多所謂有“政治問題”的教師被批判揪斗,所謂“革命組織”的兩派之間又爭吵不休,甚至發生武鬥,學校陷入一片混亂。1968年6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全縣中小學開始複課。中學免試招收高初中新生,學制縮短為4年。1974年提出“把學校辦到貧下中農家門口去”的口號,全縣小學從1965年的308所發展到456所。1970~1975年,全縣7個公社都不顧辦學條件,盲目辦起了完全中學,80%的大隊辦起了小學附設初中班。至1975年,全縣共有完全中學8所,高中23個班級,學生843人,教職工64人(其中民辦12人);初中94個班級,學生2755人,教職工198人(其中民辦86人)。“文化大革命”時期,大批“智育第一”,用“學工學農”勞動代替課堂知識教育,因此,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光澤實驗小學
光澤實驗小學
光澤第一中學
光澤第一中學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特別是經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實事求是路線得到發揚光大,教育事業得到全面發展。1982年以後,小學學制從5年恢復到6年制,根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各學區合併了一些質量差的學校,基該做到每個大自然村有初小,每個行政村有完小。至1985年,全縣小學雖減少到366所,而教職工卻增加到1312人(其中民辦716人),學校的教學力量得到加強。1985年4月,建陽地區在該縣進行普及初等教育驗收,小學生升學率達99.09%,鞏固率為99.29%,畢業率為99.2%,普及率為96.65%,完全達到國家所規定的普及標準。中學撤銷農村小學“戴帽”初中班,削減農村質量差的完全中學。學制從1982年起,由5年改為6年,並加強基礎知識教育。1984年以來認真貫徹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方針,進一步狠抓教學質量。至1988年,全縣共有小學324所,小學教職工1271人,在校小學生16528人,分別為1950年的6.2倍、11倍多和8.2倍。同期,全縣的普通中學由2所增加到11所,增長4.5倍;高、初中在校生由141人增加到6197人,增長42.9倍;教職工由20人增長到481人,增長23倍。從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製度以來,至1988年,全縣中學畢業生升入大專院校共777人,升入各類中等專業學校共1026人。光澤一中於1983年獲地區數學比賽初中第二名,1984年獲省物理比賽二等獎和地區微電腦比賽高中組個人第一名,1986年獲地區教學比賽高中第一名和地區微電腦比賽初中組第一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和教育質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成人業餘教育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和提高。1981年,該縣達到了國務院規定的基該掃除文盲的標準。
截至2019年末,光澤縣有普通中學9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629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7992人。全縣完全小學14所、教學點54個(其中有15個教學點已無學生),小學專任教師812人,小學在校學生數9585人;全縣幼兒園18所,其中民辦8所,全縣在園幼兒數4198人。

旅遊


概況

境內,群山連綿,山高谷深,峰巒疊嶂,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70餘座,故有“一灘高一丈,光澤在天山”之說。名勝古迹眾多,據統計,可供遊覽的人文景觀,諸如珍貴的商周時期歷史文物古迹,聞名的革命歷史勝跡等不下30處,令人美不勝收。主要遊覽資源有烏君山景區、神山景區、白雲山景區、金仙崖——高家水庫、商周古文化遺址、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九關十三隘等。
烏君山:位於城東15公里處,系武夷山脈中段。海拔1477米,南北走向方圓約20公里,大小山峰30餘座。有烏君洞、飛泉岩、環皎峰、涼傘石、玉龍古剎、香爐峰、老人石、仙猴石、白壁峰、群羊下坡、文筆拔天、夫妻崖、仙人擔、飛劍石、風動石、巨蟒出洞、神龜下山、君山霽雪、仙崗暮靄等,景點數以百計。
洞光岩:坐落於李坊鄉麻州東2公里處。一峰拔起,突兀如蕈,在高約50米的山峰之上,西口壁有石級盤亘而上。有一山洞,狀如弦月,洞底長20餘米,寬10米,中心高8米許,可容百餘人。洞里清風氣爽,日出則光自東口穿西,日落則光自西口透東,西口觀日出,東口賞日落。洞光岩之名蓋出於此。
獅山:在縣城36公里,屬管密景區。獅山酷似雄獅盤踞溪邊,水波清靜,獅山倒映水中。
金仙崖:位於縣城東北68公里處。古木參天,山巒聳翠,怪山峋嶙,流水淙淙。山頂有始建於唐代的葛仙廟,建築莊嚴,古樸典雅。廟右東側不到1公里處有七仙洞,洞有7個,上下左右各自相隔數米,可聽聲、觀天,其景獨特。捨身崖,峭壁矗立高達300餘米。
高家水庫:在縣城東北40公里處,水庫面積620畝。壩頭一站,其中設有涼亭和瞭望台,還備有遊艇。

景點

鴻建山莊
鴻建山莊
鴻建山莊
光澤縣鴻建山莊被福建省委宣傳部、省科協命名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南平市科普教育示範基地,2009年12月又被國家宣傳部、國家科協命名為全國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是開展農業科普游首選之地。建有特色魚宴酒樓、小別墅、賓館、傣家樓、健身房、OK廳、大型室外音樂廣場,標準游泳場和兒童沖良池、觀魚池、採摘園、桃花園、鱷魚養殖觀光園、養鱉園、魚蛙園等。可一次性接待100人的會議及食宿;並建有標準垂釣競技場和多種多樣休閑垂釣池,有50畝生態養鱉養龜園,50畝林蛙魚生態種養園,50畝優質淡水魚養殖示範園。因此,2008年公司被省海洋漁業廳、省旅遊局評為全省首批“水鄉漁村”示範基地和省林廳業的“森林人家”示範基地。2012年6月已被評為“福建省四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
烏君州公園
光澤[福建省南平市轄縣]
光澤[福建省南平市轄縣]
“烏君洲公園”建於1987年,位於美麗的北溪河畔,從躍進橋北端至合成氨廠漫水橋東側,建造起長1100米,寬33米,面積36300平方米的“烏君洲公園”。園內種植各種柏樹、雪松、樟樹、黑樹、桂花樹、女貞樹、芙蓉樹、法國梧桐等風景樹2000餘棵;種植日該丁香、大葉丁香、含笑、結香、茶花、繡球、海桐球等灌木花草共70多個品種;建造噴泉假山1處,遊樂園1處,曲徑長廊連接亭閣4處,擺設水泥石凳40處。

文化


縣名由來

光澤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四千多年歷史,但建縣卻始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
光澤縣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一、以景好而命名
光澤,含山光水色之意。清康熙版《光澤縣誌》就以“青山聳翠,碧波瀦秀”八個字來描繪縣境的地理特徵。指境內群山聳立,林海茫茫,形如綠寶石,熠熠生光。又是溪河縱橫,澗泉稠密,百溪之水;全然集聚之地。把光澤二字註釋得淋漓盡致。
二、以產銀而成名
光澤,其字義是指物體表面反射的亮光。唐武德七年(624),割邵武縣之北的光澤、鸞風二鄉置洋寧鎮時,就有光澤鄉之名了。傳說,唐初時,光澤鄉在北路,因太銀的銀礦質量很好,縣令到光澤巡按時稱讚“此銀甚佳,光澤很好”,唐高祖李淵看到后也讚歎“此銀妙哉,光澤佳矣”。地名因此而來。
三、以傳說而得名
一是相傳很久以前,光澤縣叫烏紗縣,白天黑夜都黑洞洞的,像是烏紗蓋頂。原因是一條修練了千年的黑龍精,把整個縣城弄得天昏地暗、雞犬不寧。后被下凡視察的二郎神除去。百姓為感激二郎神除滅龍精,重見光明,福澤人間,便把“烏君縣”改叫“光澤縣”。二是傳說遠古時代一個赤腳大仙赴王母娘娘蟠桃會路過此地時得知沒有縣名,看到四周光禿、平地窄小,便隨口取名為“光平”。幾年後這位大仙又去赴蟠桃宴,再拂雲一看、此地已成凡間仙境,感嘆這裡的百姓勤快,今後定會福澤無邊,於是就把“光平”改成“光澤”,代代相傳沿用。

特產

蘄蛇酒、聖農食品、岐緣茗茶、光澤雪蜜、烏君山茶籽油

交通


光澤交通 2張
光澤交通
鷹廈鐵路和316國道由光澤入閩,邵光高速建成通車。
2019全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1322.85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120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公里,國道公路72.7公里,縣道公路208.23公里,鄉道453.35公里,村道544.58公里,公路橋樑466座。
全年客運量118.9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客運周轉量7870.55萬人公里,增長3.5%;貨運量97.11萬噸,增長14.4%;貨運周轉量37380萬噸公里,增長8.9%。
年末全縣汽車保有量10350輛,比上年末增長12.7%,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8751輛,增長5.9%。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75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快遞業務684萬元,增長41.0%。
2019年末全縣電話用戶總數16.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6.6%。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4萬戶,下降29.7%;行動電話用戶15.3萬戶,增長11.8%。年末全縣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5.1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4.5%。

著名人物


光澤縣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包括李巽、陳泰、何秋濤在內的34位進士。宋元時期“李氏七賢”享譽理學界;清代何秋濤所著《朔方備乘》是中國近代史第一部論述中俄關係的代表巨著;清嘉慶年間三兄弟同登進士,譽為“三鳳齊飛”,至今仍有“太史府第”遺址;此外,還哺育了布衣詩人黃鎮成、清代書法家陳道生、毛鶴齡等名人賢士。

獲得榮譽


光澤縣先後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首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全國首批創建林業合作組織示範縣”、“中國特色竹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生態食品名城”、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油茶建設重點縣、全省唯一獲農業部批准的內陸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同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