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仁俊的結果 展開

張仁俊

革命烈士

徠民國19年(1930)春,經劉志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2年(1933)1月,劉隊長受傷,仁俊被俘,后被殺害於紅廟梁,時年21歲。

生平簡介


張仁徠俊(1911~1933)字逸群,乳名紀元。民國元年(1912)生於一貧苦農家。其父教私塾,早喪。兄弟3人,仁俊居長。幼年在慶山寺和金華庵私塾讀書。民國12年(1923),入原公小學上學。民國15年(1926)考入城固中學。民國19年(1930)春,經劉志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革命道路


民國20年(1931),仁俊中學畢業后回家鄉從事革命活動。他奔走各村,宣傳革命道理,動員群眾團結起來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培養發展鄭智、史建國等6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夏,組建中共西原公支部,仁俊任書記。他在東、西原公一帶以黨員為骨幹,組織貧苦農民進行抗捐抗稅、打土豪、爭自由的鬥爭。他先後聯繫90多人,於7月15日成立“土地會”(農會)。九·一八事變后,他領導西原公一帶人民群眾掀起“不做亡國奴”的簽名運動,宣傳抗日救亡。
民國21年(1932)春,仁俊與胡哲等在木槽口組織農協會,進一步發動群眾抗捐抗稅,痛打催款委員余忠信。“木槽口事件”后,中共城固縣委派仁俊去水碹小學任教,發展組織。其後,水碹、雙溪、小河建立起地下黨支部。民國21年(1932),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南下入川經小河口,仁俊同田文俊前去迎接,報告敵情,充當嚮導。四方面軍給予本縣地下黨槍120餘支,仁俊等利用這批武器立即組建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陝南第一游擊大隊(簡稱第一游擊大隊),劉隊長(四方面軍留下支持地方武裝的幹部)任支書,仁俊任大隊長。游擊大隊兵分兩支。由劉隊長、仁俊帶領的一支,先在原公西壩打開劣紳尚洪謀的糧倉,濟貧40餘戶。后兵分兩路:一路由賴慶祜帶領入開仙谷口前往水碹河;一路由仁俊帶領,經魯家莊、過光山到水碹河。游擊隊進軍至光山樑,擊潰楊永貴民團阻擊,兩路在水磨河會合。劉隊長與仁俊主持召開游擊隊領導會議,決定建立以大木廠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壯烈犧牲


民國22年(1933)1月,游擊隊到達大木廠,以此為中心,打土豪分糧食,組織群眾開展鬥爭。當時在北山活動的一股武裝力量,為首的叫馮玉山,他手下有個薛營長,曾和仁俊結拜過弟兄,仁俊想把薛拉過來變為革命力量。恰在這時,國民黨民團大隊長徐士鑒兩次派人與游擊隊聯繫,妄圖收編游擊隊,都被仁俊拒絕。徐利用其手下分隊長楊學義曾和仁俊有過交往,給楊兩班人20支槍,以在洋縣華陽辦獨立大隊需仁俊協助為名,伺機殺害仁俊,消滅游擊隊。楊學義帶兩班人駐中坪鄉回子壩,去邀仁俊。在鄭家埡遇到仁俊和劉隊長,楊說明來意,仁俊和劉隊長雖識破徐士鑒陰謀,卻想利用民團內部矛盾,拉楊學義消滅徐士鑒,便答應楊的要求。元月中旬,游擊隊由鄭家埡出發到達板凳河,休整兩日後去回子壩與楊學義會合。游擊隊駐朱家院子。次日拂曉,徐士鑒從小河口派民團4個班趕至回子壩,將朱家院子包圍。游擊隊奮力突圍,死3人。劉隊長受傷,仁俊被俘,后被殺害於紅廟梁,時年2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