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金山

斗金山

徠斗金山位於塞外名鎮旗下營鎮南部,山形呈圓錐狀,頂尖底闊,像一隻倒扣的斗。傳說山裡埋著一斗黃金,故名斗金山。當地人把這座山奉為鎮地之寶,象深宅大院的照壁一樣尊貴。仰望主峰,雄偉壯觀,山上綠樹蔥鬱,野花繽紛,百草叢生,猶以山丹花最艷;俯瞰,大黑河和小黑河象兩條哈達匯合山腳之下,河光山色相映成趣,小鎮景觀和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名稱由來


當你走進旗下營或坐在火車上,一眼就望見座落在該鎮南面的斗金山,大黑河從它腳下流淌而過,一河之隔與旗下營遙遙相對。該山雖山勢不大,但主峰挺拔筆立,雄偉壯觀,引無數遊人,攀山而上,居高臨下,放眼廣闊,旗下營的山水風光盡收眼底。這斗金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一九三七年“七・ 七”事變后,日本鬼子由北京長驅直入向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進發。國民黨馬占山部署國共抗日軍隊開進旗下營,卡住斗金山,殲滅日本鬼子。當時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派要員親臨指揮。由於敵眾我寡,戰鬥在斗金山的蒙古軍騎八師遭受嚴重挫傷,被迫撤退到后套一帶。解放后,旗下營常有軍隊駐紮,在斗金山修築軍事工程。他們在該山的施工中,曾挖掘出一個很深的山洞,洞內常常發出“嗡嗡”的響聲。戰士下去探索隨即休克,電燈放下也要熄滅,這個奇怪的現象至今還未解開。斗金山還有藏金聚寶、金馬駒出沒之傳說,據此而遠近聞名。不說別的,就連斗金山的叫螞蚱也十分為貴。它身小呈翠綠色,叫聲宏亮清脆,每隻左翅或右翅上長有一個明顯的“金”點,惹人喜愛,所以馳名於內蒙古、山西、河北和京津等地。斗金山神奇般的傳說,叫人聽了入勝。相傳斗金山內藏有大量金銀寶物,這些只有一個南方人識得出來,除他之外任何人不知曉。一年春天,此人帶瓜籽(飄葫蘆籽)來到這裡,他將一粒瓜籽種植在此山東頭寡婦三老娘娘花池內,由於老人精心培育,瓜苗長勢旺盛。秋後瓜熟蒂落。一顆大瓜內取出像鑰匙形狀的一粒瓜籽。南方人拿上這把“鑰匙”,叫上老太婆西隔壁的一個三十多歲的光棍,一起去開斗金山。南方人口中念念有詞,鑰匙一開,果然斗金山由中間一開兩半。他二人走得其內,滿眼全是金銀財寶。南方人取了一些很快返出,可這光棍漢貪得無厭,拿個沒完沒了,遲遲不出,結果時辰一到,兩山閉合,把這光棍漢合在其內。此山頂上長有一棵二叉榆樹,據說就是山閉合時此人伸出的兩條胳膊。又傳,斗金山有一金馬駒,它白日向來不出山,每到深更半夜它便出得山來,尋覓食物。一位南方人識得此寶,他每天半夜便登上斗金山,見金馬駒一出,便餵食一根乾草(穀草)。日復一日,一直餵了九十九天。一百天的晚上被山下城煌廟老道發現,隨即大喊一聲,金馬駒被驚跑到山內,再沒出現。至今,此寶還藏在斗金山內。當時如不被老道驚動,已餵食夠一百天,即可用紅頭繩拴縛,收穫此寶,結果只差一天未能如願。這“斗金山”名不虛傳,它附近不少地方發現了金礦,群眾投入開採,不知那一天這“斗金”也許要出世了。現在的斗金山,歷史退卻的斗金山,被人遺忘的斗金山,小時候曾今陪伴我們長大的斗金山為現代的發展貢獻了他的身軀,伴隨著火車提速,原先繞過斗金山的火車,如今,從他的正下方經過,長長的隧道穿過她的身體,在隧道出口的地方留下一灘工業的廢石,原先上山的路斷了,山坡上的植物沒有了,曾今吸引人們不遠萬里來此一游的地方不再被人問津,就連附近的人們也很少在遊覽這裡,曾今的小溪,樹林,變成了碎石堆,大黑河變細,變混了,變黑了,曾今在河裡嘻戲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她曾今是一個沒有成為真正旅遊景區的地方,但他卻給了很多人旅遊,冒險的機會,以前沉睡的軍事建築,以前傳說的金馬駒,依山傍水,讓很多人沉浸於此,現在一切都不復存在。當我們回想起我們的童年,向找回我們童年的地方,她已經塵封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