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論語文教育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
溫教授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及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等職,又受聘教育部主持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主持關於基礎教育語文教學的多項調研項目,還參與主編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對中小學語文教育及大學語文教學有諸多獨立而深入的見解。他強調語文教育研究不能滿足於經驗性的總結描述,要跟蹤調查,在掌握大量數據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探討,為決策提供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持,並提出:“語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課改“不能淘空語文”;課改與高考“相生相剋”;對課改要補台而不是拆台;“文筆並非作文教學第一要義”;“多讀比多寫更重要”;大學語文的要旨是“把敗壞了的胃口調試過來”;“不要輸在起跑線說”是集體無意識的誤導;等等。對當前大學商品化與官場化,也有一定的批評。這些都產生較大影響,對教學與課改富於啟發。全書分五部分:一是關於語文教育的功能與定位的思考;二是關於語文課改的調查、研究與建議;三是關於閱讀與寫作教學問題的探究;四是關於大學語文教學困擾與出路的討論;五是關於大學文化衰落現狀的評析。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家溫儒敏教授近幾年關於語文教育研究的論說選集,包括報刊訪談、講演與隨筆。
溫儒敏,籍貫廣東紫金。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在基層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1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獲教育部授予“高校教學名師”稱號。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合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合著)、《文學課堂:溫儒敏文學史論集》、《文學史的視野》、《語文課改與文學教育》等。執行主編新課程《高中語文》(人教版),主編《高等語文》(蘇教版)。
前記
關於語文學科的定位及其他——答《語文建設》雜誌記者
中學語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答《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記者
中學語文改革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問題
語文教育:創新之路怎樣走——答《光明日報》記者
讓語文為孩子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底子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有誤導
北大學生眼中的中學語文
北大也應當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做點事
語文課改的步子穩一些為好
語文課改謹防“淘空”了語文
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的特點與使用問題
課改和高考的“相生”與“相剋”
注意教學的梯度與密度等問題
課程改革:不能以“認知”代替“籌劃”
評一節高中語文課
選修課是課改的亮點,也是難點
對課改應當補台,而不是拆台
引發魯迅選文“減少”的爭議“涉嫌炒作”
經典是主食,流行讀物只是冰淇淋——答《中華讀書報》記者
對經典的歪曲褻瀆是一種文化病象
提倡中學生讀點傳記
對《中外傳記作品選讀》的教學建議
把閱讀放在首位
怎樣看待高考作文
文筆不是作文教學第一要義
如何看待文體“套路”的練習
朱光潛《談美》導讀
大學語文:把“敗壞”的胃口調試過來——答《人民日報》記者
走出語文,又回到語文
《高等語文》編寫意圖及對大學語文教改的設想
“大學語文”教學的困擾與出路——答《文史知識》雜誌記者
重新喚起大學生對中國語文的興趣
適合“悅讀”,又啟迪心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閱讀教學
在全國孔子學院教師培訓班的講話
北大傳統與大學文化——在2009年北京大學新教職工崗前培訓會上的講話
不能只是抱著北大的“優越主義”——《牽夢北大:北大新生暢談中學學習與成長》序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會公平——就自主招生問題致北大招生辦信
守住那種自由寬容的氛圍
本科教育應是大學立校之本
紀念五四,還是要尊重“德先生”“賽先生”——答北大學生訪談
我讀《論語》及其他
我講現代文學基礎課
就語文教育及文學研究等問題答網友問
談談我的學術與教學生活——答記者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