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一部由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寫的現代文學史教材,該書突破了80年代前“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的引入了“現代性”的文學史撰寫觀念,且體例新穎,內容涵蓋全面,一經出版獲得學界極高評價,並且成為眾多高校首選的現代文學史教材。是8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的反思期中出現的一部獨具特色的綜合性質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也是“文革”后中國現代文學史編寫具有轉型意義的代表作。

2016年3月,本書第三版正式出版,這次修訂部分章節吸收了學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了內容的寫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述和史料運用上的錯漏。其中有些章節的改動較多。如“文學思潮與運動”(一)(二)、“新詩”(一)(三)、“散文”(二)、“戲劇”(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從文”、“趙樹理”。特別是“通俗文學”(一)(二)(三),有的章節幾乎是重寫。

作品簡介


序及前言
《序》為著名文學史研究家、我國現代文學史開拓者之一的王瑤生前為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所作。《前言》為《三十年》主要作者錢理群所撰寫。
第一編
本編講述了1917年到1927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作者以專章的方式分別介紹了新文學發軔時期的思想根源,以及新思想傳入時文學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和創作潮流,同時將文學的各種題材闢為專章,講述了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裡小說、散文和詩歌等文學題材如何接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者同時著重介紹了本時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具有奠基式的作用的作家及思想家魯迅的創作的一部分。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1927)
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章
魯迅
(一)
一 吶喊與彷徨
二 外國文藝思潮的湧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二 說不盡的阿Q
三 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三 野草與朝花夕拾
四 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第四章
通俗小說(一)
一 民國通俗小說
二 從問題小說到人生寫實小說二 新文學迫使舊派向俗定位
三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五章郭沫若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第六章 新詩(一)一 新詩的誕生
二 女神的藝術想象力、形象特徵與形式二 早期白話新詩
三 從星空、瓶到前茅與恢復三 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四 以屈原為代錶的歷史題材的劇作四 新詩的規範
附錄 本章年表五 純詩概念的提出
六 早期無產階級詩歌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一 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第八章 戲劇(一)一 文明新戲
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二 五四運動與建設西洋式新劇的戰略選擇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
四 郁達夫和創造社作家散文三 小劇場運動的倡導
五 語絲派和現代文學評論派的散文四 田漢、丁西林等話劇文學開創者及其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以上整理自
第二編
本編延續第一編的闡述手法,首先講述了第二個十年具有旗幟性質的文學思潮運動,指明了第二個十年別離了第一個十年的新文學“團隊作戰”的局勢,新文學內部已然開始分裂,形成了無產階級文藝和資產階級文藝相對立的局勢,同時較為粗略的分析了兩大文藝思潮,指明本時期的創作趨勢和導向。緊接著,作者分章介紹了本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文學大家茅盾、老舍、巴金以及沈從文。然後根據文學題材的劃分介紹了詩歌、小說等在第二個十年裡的繼續發展。在戲劇領域,又著重單列齣劇作大家曹禺,對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另外本編延續第一編中《魯迅》的講述,繼續講述了魯迅在第二個十年中的文藝貢獻,在本編的魯迅專章中,作者又借題講述了魯迅創作的雜文的意義及其後世影響。
第二編 第二個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一 30年代文藝的基本線索第十章茅盾一 開創新的文學範式
二 革命文學論爭與無產階級文藝思潮二 茅盾的小說成就
三 兩大文藝思潮的對立三 理論批評與其他方面的貢獻
四 文學創作的潮流和趨向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老舍一 文化批評視野中的市民世界第十三章 沈從文一 邊地湘西的敘述者、歌者
二 《駱駝祥子》二 鄉村總體及其對照的世界
三 京味與幽默三 文學理想的寂寞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巴金一 青春的讚歌:巴金前期小說創作第十四章 小說(二)一 左聯和左翼小說
二 《家》的傑出成就二 京派和其他自由作家
三 深沉的悲劇藝術:巴金後期小說創作三 海派小說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通俗小說(二)一 雅俗互動的文學姿態第十七章 魯迅(二)一 魯迅雜文的重大意義
二 張恨水等言情寫實小說的雅俗結合二 魯迅雜文的思想
三 武俠想象世界的多方結合三 《故事新編》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一 林語堂與幽默小品第十九章曹禺一 從《雷雨》到《原野》
二 左翼作家的魯迅風作品二 《北京人》與《家》
三 京派與開明同人的散文作品三 曹禺劇作命運
四 報告文學與遊記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詩 (二)一 中國詩歌會詩人群的創作第二十章 戲劇(二)一 廣場劇的倡導
二 後期新月派的創作二 夏衍、李建吾等人的創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詩人的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以上資料整理自
第三編
本編首先緊隨時局的發展,較為全面的概括了第三個十年裡具有綱領性質的文藝思想-----《延安文藝座談講話》的起源發展和內容以及影響,同時講述了一部分文藝理論上的鬥爭,另外較為詳細的介紹了符合《講話》思想而且具有較大貢獻的作家趙樹理。在此之外,作者繼續按照體裁的劃分形式,講述了第三個十年中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的發展,詩歌領域單獨列出具有突出成就的艾青進行介紹,最後單章粗略地講述了與大陸文學長時間割裂單獨發展的台灣文學的發展歷史。
第三編 第三個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學思潮運動(三)一 文學的政治地域分割第二十二章 趙樹理一 趙樹理出現的文學意義
二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二 塑造歷史變革中的農民
三 胡風理論的批判三 評書體現現代小說形式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說(三)一 暴露與諷喻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說(三)一 雅俗對立的逐漸消解
二 體驗與追憶二 各類通俗小說的現代化
三 現實與民間三 解放區的文學通俗化運動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艾青一 艾青的歷史地位第二十六章 新詩(三)一 七月詩派的出現
二 獨特意象與主題二 中國新詩派
三 憂鬱的詩緒三 敵後的詩歌創作
四 詩的藝術與形式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一 報告文學的勃興第二十八章 戲劇(三)一 廣場戲劇的三次高潮
二 繼承魯迅傳統的雜文家二 大後方、孤島:劇場戲劇復甦
三 小品散文的多樣風致劇場戲劇的繁榮
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灣文學一 台灣文學發展的歷史輪廓附錄 本章年表
二 台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以上資料整理自

創作背景


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
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
1982年春,有一份面向中小學老師的刊物《陝西教育》向文學史家王瑤先生約稿,邀請他編一套“中國現代文學”,作為刊授“自修大學”中文專業的教材。王瑤找到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三位學生,還有他的女兒王超冰討論,希望能承擔編寫任務。幾位學生欣然答應。1982年5月13日,王瑤和錢、吳、王討論教材的大綱體例,分工落實每人編寫的部分。吳福輝和王超冰負責小說,錢理群負責詩歌與戲劇,溫儒敏主要負責文學運動、思潮和散文部分,每個人還要再寫幾個作家的專章。論文在《陝西教育》發表,從1983年10 月開始,每月刊出一至二講,共刊出17次,24講,約25萬字,一直連載到1984年底。

作品鑒賞


文學史觀

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本
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本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文革之後革新式的文學史研究專著,它在文學史的編著理論上具有和以往文學史教材較為顯著的區別和特徵,與以往的“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治史方式不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作者們更加突出了新文學的“現代性”因素。文學的現代性,既表現現代意識,現代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採用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藝術形式,以便於把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思維方式、藝術欣賞能力都處於蒙昧狀態、低級階段的讀者提高到現代化水平。錢理群等人成功的引入了這一概念,使《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鬥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形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故而在具體作家作品評論介紹方面,《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能夠力拓新視角,如在沈從文專章挖掘出了沈從文等作家作品的價值,並給了他們合理的入史地位------這也是以“現代性”作為評價標準得出的結論。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比較注“全方位”的整體研究,突破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像以往的文學史專著一樣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比如就“魯迅”而言,作者們結合了時代的發展將對魯迅的介紹分為兩章,分別在第一編《第一個十年》和第二編《第二個十年》中根據社會局勢的影響而分析其對作家所產生的藝術的改變。在作者們的筆下,中國現代文學不是彼此隔離、互不依賴的個別現象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經緯相連的有機整體。他們既把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個整體單位放中國文學發展史和世界文學發展史的更大的歷史單位中,去探討它的價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國現代歷史尤其是思想發展史另一個整體中,去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同時,現代文學中的流派、風格、題材、主題等因素也都分別作為一個整體單位,各自顯示著自己的變化和發展、產生和消亡的脈絡和規律。如對於京派的發展和對後世的影響,作者們特意辟出幾節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並且講述了京派和沈從文的種種聯繫。而面對紛繁複雜的文學思想和社團,作者往往會理清其在現代文學這一整體中的發展軌跡,通過它與左鄰右舍發生的橫向和縱向關係,給其以歷史的評價。例如,在講到新文學社團的時俠,既從外部的世界文學的角度闡述外國文藝思潮對它的影響,使它如何在這一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西文化大的撞擊”中問世,又從中國文學的內部角度說明“發難者”如何根據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也根據自我個性的信要“介紹”、“選擇”外來思想,並由此形成創作傾向不同的作家群。

體例框架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在結構布局上,全書按照1917一1949年的歷史分期分為三編,第一編為第一個十年(1917一1927),第二編為第二個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編為第三個十年(1937.7一1949.9)。這種分法最簡明,徹底撇開了現代文學史上對於歷史分期糾纏不清的說法,對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形勢只作簡約的交代,著重闡釋各個階段重要的文學思潮與文學現象,從文學演進過程與歷史聯繫中去分析文學自身的規律與特點非常客觀。在內容選擇上和編排上,教材每編又按照文學思潮與運動、小說、新詩和戲劇的順序安排具體內容。它雖然也按傳統的文體分類法,但注重突出各種文體的性質、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點,然後設專章論述某些代表藝術高峰的作家作品,每章還附錄了年表。在對重要作家的評論中,也力避對作家生平的羅列和對作品情節冗長的複述,而重視作品的藝術成就和美學價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產生久遠影響的原因。如第二章魯迅(一),在評論魯迅小說的結構模式與深邃意蘊時,特意標出“說不盡的魯迅”一節,綜合了近年來學界對“阿Q精神”的人類學內涵的探討。書中還把沈從文列為專章,表示了對這位構築“湘西世界”,“充當現代中國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這些都是過去文學史著作所沒有的或所省略的。對於文學流派,不只是強調主流文學,而且也能從地域、文化環境的視角,去關照京派、海派、新感覺派、先鋒派等趣味各異的文學派別,力求恢復現代文學色彩紛呈、枝葉繁茂的本來面貌。同時它還包括台灣文學,每章后也都有註釋和年表,這是其一大特色。而註釋和年表對每章所提及的文學社團、期刊、運動、論爭、事件,有影響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掃描,使本書更加具有了立體感和時間感。

作品評價


學者點評

王瑜:“從對‘通俗文學’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已經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鬥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樣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
趙國宏:“它從中外文論互訓的網路中確定中國現代文學的坐標。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冷靜地反思,獲得自覺之後的結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新的里程碑。”
李味:“《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僅吸收並總集了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現了著者獨特的思想眼光,它問世於現代文學研究的低谷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一它具有明顯的“過渡”痕迹一一它預示著舊的文學史觀的結束,並為全新的文學史著作的出現奠定基石。”
王瑤:“錢理群等幾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個性和姿態,寫作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無疑使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趙凌河: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他們比較注重“全方位”的井體研究,突玻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

所獲榮譽

年份榮譽
2002年第一屆王瑤學術獎
九五計劃期間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
十一五規劃期間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以上資料整理自

作者簡介


錢理群

錢理群
錢理群
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生於重慶。1978年考取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

溫儒敏

溫儒敏
溫儒敏
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國家級精品課“中國現代文學”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國家級“教學名師”。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代表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等。

吳福輝

吳福輝
吳福輝
1939年12月9日生,浙江鎮海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室主任、副館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的初步成熟》等。

王超冰

王超冰
王超冰
著名文學史研究家王瑤之女。九十年代后遷居海外。論文代表作《不容忽視的副筆——試析老舍小說中關於婚姻愛情的描寫》、《讀<茅盾作品淺論>》和《“不能夠在生活以外看見藝術”——談巴金短篇抒情小說的現實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