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花果園的結果 展開

花果園

貴陽市中心南部地名

花果園,位於貴陽市中心南部,花溪大道北段。花果園歷史上稱帥府花園、獅峰將台。元代中統元年至元十六年(1260年一1279年),在貴州設置都元帥府,土城建築。這裡曾是帥府點將之處,所以又叫獅峰將台。

名稱由來


花果園名稱的由來,還得從700多年前說起。據史料記載:元朝中統三年至元十六年(公元1260年至1279年)在貴州設置八番順元都元帥府,當時是土城。元帥府在今花果園貴州省建築木業公司所在地建有帥府花園。明洪武初(1368年),總兵官傅友德在獅子山上(今花果園立交橋附近的大、小獅子山之間)築台閱武,稱獅峰將台,是貴陽的老八景之一。(獅峰將台20世紀50年代因修路將山腰劈斷,將台遺址已不存在)。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至1449年),按察副使李睿復重修帥府花園,園中舊有的芳菲堂、罨盡亭被廢。從元朝年間始,在帥府花園前面和左側,是良田;住帥府花園附近的農戶,在花園圍牆周圍和土坎邊種植果樹、花卉、蔬菜,尤以夢花玉蘭花特別出名,所以又稱花果園。隨著帥府花園的消失,花果園的名稱就取代了帥府花園。

歷史變遷


解放前的花果園
解放(1949年11月15日)前,聞名築城的花果園,位於市中心西南。當時人們所稱的花果園實際是指東起西舍(今瑞花巷口)至小團坡(今省工會),南鄰貴惠路至窄口灘(今解放橋),西抵山王廟(今貴州省財經學院宿舍),北至大、小獅子山腳、香獅村(今花香村)的一片地方,面積約1.5平方公里。
民國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飛機對貴陽轟炸后,貴陽縣政府撥款在花果園的上寨、下寨之間修建了疏散房6幢120間草房,供市內市民疏散使用,民眾稱此地為疏散區。“二·四”轟炸后,貴陽縣政府動員各中學學生,在大、小獅子山腳修了6個防空洞。日本投降后,防空洞住了乞丐,俗稱“叫化洞”。1945年5月9日發生火災,上下寨和疏散區200餘間草房被燒毀。
中華民國33年(1944年)11月至解放,花果園屬貴陽市第六區公所第五保沙山村建置,沙山村(又名沙山路)轄花果園、彭家灣、五里關自然村,分為9甲,955人。花果園有5甲。1949年11月15日以前,花果園的門牌從西舍1號起,經關關上、過下寨、到上寨158號止,住有居民、農民160多戶,500多人。

景觀


花果園西接花溪大道北段,從貴黃公路可通安順、黃果樹,從太慈橋可通花溪、惠水羅甸;東接花溪大道北段,可通都司路上東出口一級公路與龍洞堡機場相通;南接解放路,可通服務大樓、火車站、郵電大樓、省軍區至油炸街;北往浣沙路至貴陽汽車中心站,可通噴水池、三橋、修文。在交通上呈“X”型交叉,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