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雞龍

似雞龍

似雞龍(學名Gallimimus)意為“雞模仿者”,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屬恐龍,於上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蒙古耐梅蓋特地層中被發現。似雞龍最長可達4-6米及體重440公斤,是最大的似鳥龍科。似雞龍的化石有很多個體,包括有臀部0.5米高的幼體至2米高的成體。

似雞龍名字的意思是“類似家禽”,從它的遺骸來看,古生物學家認為似雞龍也許是最大型的似鳥龍,它長得非常像一隻鳥。當然,它並不是鳥,也不會飛,它只是一種奔跑似雞龍生活在大約7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半沙漠乾旱地區。它的外形極像今天的大型鴕鳥,但身上沒有羽毛和翅膀,它的眼睛生在頭部的兩側,位置高高在上,視野開闊。在恐龍大家族中,似雞龍算得上是奔跑健將了,它之所以跑得快,得益於它的身體構造,似雞龍身材高大,但身體輕盈,前肢纖細,後肢又長又瘦,一步能夠跨出很遠。

形態特徵


似雞龍的拉丁文意為“小雞仿製品,善於模仿雞的恐龍”,似雞龍也許是最大型的似鳥龍,它身材短小、輕盈而且後腿很長。它身上長滿了鳥類一樣的羽毛,是奔跑迅速的一種恐龍。它跨步很大,能逃脫多數追捕者的追捕。它看起來像一隻大鴕鳥,長著長脖子和沒有牙齒的嘴。它的尾巴僵硬挺直,這有助於它在奔跑時保持平衡。似雞龍的胳膊很短,手上長著三個爪。爪非常鋒利,但它們並不能使似雞龍很好的抓取東西,似雞龍也不吃肉,因為它撕不開肉。儘管如此,似雞龍的爪還是很有用處的,因為它可以用爪撥開泥土,挖出蛋來做食物。多數情況下,它以植物為食,但也吃小昆蟲,是它用喙抓來的,它甚至還能捕食蜥蜴。
似雞龍骨頭
似雞龍骨頭

分佈範圍


似雞龍的化石是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蒙古的戈壁沙漠被發現,並且由瑞欽巴思(Rinchen Barsbold)等古生物學家命名。對於似雞龍的分類有些生物學家也有過不同的意見,后經過對化石不斷地比較與分析,大多生物學家認定這些發現於蒙古戈壁灘的恐龍化石就是似鳥龍科的恐龍,原因是這些恐龍與其他的似鳥龍科的恐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物種學史


唯一已知的物種是風力似雞龍(G. bullatus,或譯氣腔似雞龍)。第二個被提出的物種稱為蒙古似雞龍(G. mongoliensis)卻從未正式編入此屬中。一項針對接近完整的蒙古似雞龍骨骼的研究,顯示它並非屬於似雞龍,而另一類未命名的似鳥龍科。

古生物學

似雞龍有著小型的頭、大眼睛、長頸、短臂、長腳及長尾巴,外型有點像鴕鳥。似雞龍的特徵是相對肱骨短的手。它的尾巴是用作平衡身體。眼睛在頭部的兩側,可見它並沒有立體視覺,但較適合發覺四周的危險。就像現今的鳥類,它的骨頭是空心的。似雞龍的身體有很多適應性的特徵顯示它是跑得非常快的,例如長四肢、長脛骨、長跖骨及短趾,脛骨比股骨長,適合衝刺,但它奔跑的速度卻不得而知。似雞籠的前肢各有三根手指,長而彎的指爪可能用來勾住樹枝,或是抓住小型動物。尾巴長而硬挺,可平衡頭部與頸部的重量。
在其中一個似雞龍頭顱骨上有化石化的喙,在喙上的棱脊令人認為它像鴨一樣是濾食性攝食。但是,相似的隆起物亦在其他草食性海龜及似鳥龍科中可見,而在相對乾旱的季節,濾食性攝似乎不太可行。似雞龍似乎更是雜食性的,利用它的喙來吃植物及捕捉小型動物。

影視文化

似雞龍曾出現於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之中。一群奔跑中的似雞龍正穿越一片平原,以逃離暴龍的追趕,而該只暴龍最後獵食了其中一隻似雞龍。似雞龍也出現在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中,在一個集體獵捕的場景中出現。

生活習性


似雞龍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屬恐龍,雖然它那5m多長、400kg左右的身體看上去短小精悍,但也許似雞龍已經是最大型的似鳥龍類恐龍了。顧名思義、似雞龍看起來和雞有一點兒相像之處,長著一個長脖子和沒有牙齒的嘴。不過它既沒有翅膀,也沒有羽毛,前肢,非常短,每隻前爪長有三趾。儘管爪子很鋒利,但卻撕不開肉,也不能很好地抓取東西,頂多只能幫助似雞龍捕食蜥蜴,或者從泥土中挖出各種動物的蛋來做食物。多數情況下,似雞龍都是以植物和昆蟲為食的。

與鳥類區別


相同處

似雞龍與其他的似鳥龍類恐龍一樣,腦袋很小,但是在腦袋的兩側快接近頭頂的地方卻長著一雙大大的眼睛,這就使得似雞龍獲得了全方位的視野,能夠把前後左右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它們長有狹長的喙,嘴裡沒有牙齒,頸部也很長很靈活,這些和現代的鳥類很相似。

不同處

似雞龍身 上沒有羽毛,也沒有翅膀,而是長有前肢,但比後肢要短,兩個掌各有3個利爪,可以很好抓取食物或者撕裂獵物。後肢修長,習慣用兩隻後肢行走,一步就能邁出很遠的距離,奔跑起來速度也很快,這有利於它們快速地逃脫敵人的追捕和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