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神仙山的結果 展開

神仙山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

神仙山,古北嶽恆山,又名常山、大茂山,主峰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橫亘於阜平、淶源、唐縣三縣交界,西南距阜平縣城30公里。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封北嶽,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齊名。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封山西天峰山為北嶽,此後這座雄偉的古北嶽恆山就被當地百姓稱為神仙山。

根據《畿輔通志》記載,神仙山得名與傳聞有神仙在山上對弈。

綜述


神仙山
神仙山
神仙山是一座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集南北雄險奇秀於一身的歷史名山。北宋畫家《早春圖》作者郭熙有精妙的點評:“泰山如坐,華山如立,恆山如行,衡山如飛,嵩山如卧”。說的就是神仙山,神仙山是一處植物園、動物園、休閑娛樂、避暑療養、考察動植物、探秘石窟溶洞的理想場所,在這裡您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領略其醉人的風光。古人能夠選擇神仙山為北嶽,必然是因為神仙山符合華夏民族的審美觀,古人誠不欺我也。

雄渾偉奇

神仙山
神仙山
古恆山是華北平原北部與太行山交接處,距保定120公里範圍內最高的一座山,由20多座山峰組成,站在崖頂,就可看到那峰連峰,峰擁峰,峰壓峰,峰峰爭先的壯觀景象。有民俗“神仙山40里,山頂有一米,一天滾一寸,幾年滾到底”之說,形容山勢之高。它陡峭、巍峨、挺拔;最高處太乙峰1890米,上有奶奶廟(即三霄聖母廟),香火不斷。橫亘的數百畝的開闊地就叫跑馬梁,顧名思義,平坦開闊。這裡林濤雲海,翠峰聳立,樹密草豐,響泉飛瀑。有南方山林的秀姿,有北方草原的野趣,再加雲山霧海,是一個入伏不見署的清涼世界。大茂山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腳下蜿蜒小路被橫生的灌木擠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勢越險,山林越密,腳下雲來如霧,林海生煙。頗有“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東方朔《七戒 自悲》)之感。山中有數不盡的自然景觀;尤以石窟、溶洞為最甚。南端四面懸崖絕壁上有無數神秘的洞窟,僅有神話傳說的就有黃龍洞、黑龍洞、無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馬洞等。黃龍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冰涼刺骨,洞深無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葉、菜根等雜物,不知源發何處。西麓幽深金龍洞,洞中有河,河中有洞,是華北地區較大的暗河,平均水深一丈有餘。洞內鍾乳倒掛,形態各異。在金龍洞下側還有一天然溫泉,水溫適宜,是沐浴的好場所。

變化莫測

神仙山上林木蒼翠,鮮花遍野。在寬闊的跑馬樑上,芳草萋萋,鶯飛草長,百花爭艷,將山的雄奇與草原的遼闊和諧地融為一體。狹谷和峭壁之上,橫空著古老的松柏和那飛流直下的瀑布,特別是那萬丈崖之上的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
神仙山夏季
神仙山夏季
春天,陽光明媚,數不盡的山花鬥豔爭芳,品不夠的花香在空氣中迂迴彌散。由山泉形成的小瀑布一個接一個順著山溝往下跳。端午節時,山上仍有冰棍倒掛。夏日,雲霧繚繞,半山中的小山村時隱時現,堪稱“白雲生處有人家”。山下赤日炎炎,山上涼風習習,一日之內冷暖不均。山上草木茂密蒼翠,十分旺盛,盤根錯節,行人只好披荊斬棘方可行走。登上跑馬梁,穿過松樹林,攀到奶奶尖上,舉目遠眺,連綿不斷的山巒、蔥蔥鬱郁的樹林、星羅棋布的村莊、定州塔、竇王殿、西大洋水庫、王快水庫等盡收眼底。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天空的雲彩千變萬化,氣象萬千,身臨其境好似騰雲駕霧一般。秋天,天高雲淡,如有興緻可在山頂小住幾日。晚上,觀周圍各縣夜景,萬家燈火,美妙絕倫,有登峰造極之感;白天,望秀麗山川,層巒疊嶂,連綿起伏,怪石嶙峋,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冬季,奇形怪狀的冰瀑,搔首弄姿,絕美呈現,迎接登山的客人;狍子、野兔則跑步上山為遊人領路;若是大雪紛飛,漫山遍野,銀裝素裹,崇山峻岭更讓人賞心悅目。

仙霧繚繞

神仙山是東南暖濕氣流橫跨華北平原通向西北山地的第一座屏障,由於海拔的猛然抬高,暖濕氣流釋熱而降雨,又由於西北部太行環繞,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從淶源到阜平成半環狀排列,形成天然屏障,阻擋了冬季來自西北的寒流,所以在山周圍形成了一個夏天多雨濕涼,冬季出現逆溫,空氣流動滯遲,溫度相對較高的特殊山地小氣侯。在山中憑空生雲,有雲即雨,這就是民間為什麼將神仙山跑馬梁說成是王母娘娘的後花園,一年72場澆花雨的真正原因。這裡的空氣是被霧靄過濾過的,清新、濕潤、沒有塵埃。

鳥語花香

神仙山東側是唐縣林場,北側是淶源林場,西南側是阜平東風林場,在這兩萬五千多畝的林場上,它針葉林、闊葉林混交;灌木叢生、花草遍布;林草豐茂,比如櫨、白樺、油松、翠柏、楓樹、山榆、白楊、山杏、核桃、山神木、葡萄、人蔘、靈芝、黃芹、黨參;滿山遍野飛禽走獸、野雉、山鷹、青羊、狍子、土豹、狼、狐狸、野雞、野兔、小松鼠、紅嘴鳥、鴉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它集太行山所有動植物資源於一體,呈現了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鏈保護較好的一個生物王國。
神仙山
神仙山
游完雄偉秀麗而神秘的古北嶽神仙山,您可以回縣城入住,領悟一下山城的夜生活,當然也可以在山下的小村莊過夜,同時可品嘗到大棗餅子、野菜湯、大鍋菜等美味可口的農家飯。
相關提示:爬山時一定要穿運動鞋,長褲長襪,特別注意不要被山上的荊棘掛傷。
交通:從阜平縣城到神仙山有多條路可到達,一般可乘車到大台鄉而後爬躍這座雄險的名山,它的交通不十分便利,步行路有很長一段,到此遊覽比較適合青壯年及探險愛好者。

文化


五嶽文化

神仙山作為五嶽之北嶽很早就是中國祭祀的名山。《舜典》:歲十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尚書》中“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周禮·職方》中,并州,其山鎮曰常山(恆山)。
司馬遷著《史記·封禪書》中也提到五嶽。漢武帝時正式創立五嶽制度。《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爾雅》:恆山為北嶽祠典,五嶽之一也。北嶽初稱“北嶽神”執掌一方,周禮視五嶽三公,以公侯待之。初唐時北嶽被稱為“北嶽府君”,中唐起五嶽始加封號:天寶六年(公元784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封“北嶽神為安天王”;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加封北嶽安天王為“北嶽安天元聖帝”並封帝后之號;元代在前幾代基礎上復又對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加封“北嶽為安天大貞元(玄)聖帝”;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北嶽又改封為“北嶽恆山之神”。
神仙山廟宇
神仙山廟宇
北嶽神的形象,《雲笈七籤》說:“北嶽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今天,人們所見到的北嶽神,河北曲陽北嶽廟壁畫上的樣子:身穿袞服,頭頂王冠,鬍鬚飄然,丹鳳眼炯炯發光,挺胸正坐帝王作派一付威嚴,與文獻記載相差無幾。《古今圖書集成·北嶽恆山之神外部編》記載:“北嶽恆山君領仙人玉女七千人,北嶽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還有,河北省懷安明代建築昭化寺壁畫中的五嶽神祗群像,《五嶽大帝江河淮濟四瀆王眾》組圖中前排位置可以看到“五位岳神均頭戴朝天襆頭,圓領中袖朝服,腰束玉帶,足蹬黑履,均挺胸疊肚,三縷短髯。或作稟事狀,或作靜聽裝,或回首狀,態度安詳自然,一幅幅王公形象”。
目前神仙山主峰峰頂仍然保留有北嶽廟,為清代所修建,面闊三間。在阜平縣千畝台出土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北嶽廟碑記》,現存阜平縣子毅中學。居考古人員依據《水經注》記載推測,阜平縣千畝台為北嶽上廟遺址(相對於曲陽縣下廟)所在;同時另外出土碑記中載有“蓋謂大茂山前有一古剎玄都觀一座,建立北嶽神祀,與內有四五座大殿,自堯以來重修不計其數矣”。居老人所講,北嶽廟毀於抗日戰爭時期,本地有四進院落北嶽廟,松柏成陰,碑刻林立。

道家文化

北嶽真行圖
北嶽真行圖
神仙山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聖地。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高道眾多,理論宏富,首創宗派,影響深遠,是我國的寶貴的人文資源。其中早起為方士活動,后茅山派,天師道和全真教等道家派別均有活動。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 修行的洞天福地,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 ·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 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北嶽真行圖》說北嶽恆山,在定州曲陽縣(山即神仙山),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
女道士昌榮隱居之地,昌榮自稱殷女,食松柏籽,飲山泉水,採挖中草藥,為山下百姓治病,往來山上山下二百餘年,容顏如童,百姓們非常感激她,熱情稱她為少容姑娘。茅山派祖師茅盈“年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漢明帝時,恆山道士桓文度等人反對佛教在中國傳播,上書朝廷。史書《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李皎為寇謙之弟子,遂服氣絕粒數十年,隱於恆山。年九十餘,顏如少童。《大唐新語》載,張果老先生者,隱於恆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長年秘術,耆老咸云:“有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則天召之,佯屍於妒女廟前,後有人復於恆山中見。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河北還有很多仙跡,其中較為著名的還有過趙州橋的故事。
金元時,有更多全真教道士住神仙山。張三丰在恆山修道十六年,作《恆宗》《悠悠歌北嶽作》等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歲也。陳志益,號重顯子,師邱處 機。曾住持葛公山清虛宮,後來恆山,於大定九年(1169)建淵靜觀以居。大定十二年 卒,年八十一。此外,見於金元碑刻者,又有任恆山各宮觀之提點道士多人,如杜志 寥在蒙古憲宗時任真君觀(廟)提點,於憲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間 重建真君觀。孫道微、趙道祥、彭正忠在元英宗、泰定帝間任北嶽廟住持、提點,代皇帝建醮祭禱北嶽。曲陽恆山舊時建有一批宮觀。最 早者為北嶽觀。
一說認為白毛女的原型出自神仙山周邊廣為流傳的白毛仙姑。

佛家文化

神仙山與佛教也有較深的淵源,佛家稱神仙山為青峰埵。東晉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於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率500名信眾至恆山山建寺院傳教說法。後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亦來神仙山學道受戒,形成以道安為核心的恆山佛教僧團。所建金龍寺內建有萬餘尊銅佛像,其中一彌勒佛,體型碩大無比,堪與樂山大佛比肩,一隻耳朵眼內即能容下四個人坐著打牌。遺憾的是,後來由於連年征戰,天災頻繁,道安師徒無法在河北立足,遂率信眾遷往河南。從此,古北嶽恆山上的寺、庵日趨冷落。現存佛教寺院遺跡36處,除金龍寺外,還有石猴寺、上寺、石城院坡寺、觀音庵、菊花石堂庵等。有意思的是,這些古代佛教遺址的名字,現在成了古北嶽恆山周圍村莊的名稱。
五台山與神仙山相鄰,一直視神仙山為青峰埵,有“左鄰恆岳,秀出千峰”之說。《廣清涼傳》載有無恤台。常山頂是也。昔趙簡子,名無恤,曾登此山觀代國。下瞰東海蓬萊宮。觀神仙之宅。此是普賢菩薩。於中止住。雲霞出沒。往來五台。登台者。多見靈瑞。綠斯聖跡故。號為東埵也。徐霞客游五台山時,老僧石堂說“其正東稍北,有浮青特銳者,恆山也。”明確指出神仙山就是北嶽恆山。

軍事文化

神仙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古代中國常常面臨來自北部草原的威脅,恆山也成為守衛中國的一道屏障。從恆山載入歷史以來,就伴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史記·趙世家》:趙簡子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又《楚世家》:張儀說楚曰,秦地半天下,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同時神仙山本身地勢險要有倒馬關,是長城內三關之一。以後歷朝歷代中,常有關於戰爭的描寫,劉琨在五胡亂華之後,曾收恆山中山之兵,力圖恢復中原在恆山北側飛狐(淶源)一代活動。其中唐朝郭子儀在恆山之南擊潰安祿山最為著名。
神仙山率然蛇還衍伸出了常山蛇陣,常山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有明的陣法之一。《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惟我聖后,神武蓋天,威光佐掃,辰彗北彎,首尾爭擊,氣齊率然。”
神仙山也衍伸出忠義文化,由於神仙山所處位置,在抵禦外族中,常常起到華夏精神支柱作用。冠以常山為名的人有常山趙子龍和顏常山顏杲卿,兩人皆以忠義稱著,受到歷代尊崇。同時北宋期間,神仙山成為宋遼邊界線,是抗遼最為激烈的地方,有關於楊家將抗遼的歷史故事,並在倒馬關旁建有六郎廟,紀念楊家將抗擊遼國的事迹。同時漢化后的金國在面臨蒙古人入侵之時,封最具實力的抗元勢力首領武仙為恆山公,以期能夠抵禦蒙古人入侵。

抗日文化

抗日文化是神仙山軍事文化的自然延伸,繼宋遼守邊后又一次抵禦外辱。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依託神仙山得以建立,很多機關曾在神仙山一代隱藏。蕭克將軍指揮神仙山保衛戰,創造了步槍擊落日軍飛機的奇迹。
神仙山保衛戰由成少甫將軍直接指揮,其當時是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42團團長。1943年日軍發動長 達叄個月的掃蕩,軍分區命令成少甫率領42團留在神仙山,堅持內線作戰。掃蕩開始后,42團漸漸被日軍合圍,42團團政委率一個連掩護後方機關跳到圈外,成少甫和團參謀長馬衛華(后授少將銜)堅持山區。當時日軍有2000人,成少甫只有6個連,他指揮部隊佔據天險金龍洞,日軍進攻叄天,寸土未獲。成少甫預測到日軍會攻擊一個叫九里十八灣的天險,布置了地雷陣。日軍進入了地雷陣,遭到42團伏擊,九里十八灣的九里路,日軍整整爬行了一天。日軍第一次圍攻神仙山,傷亡200餘人,成少甫的42團僅傷亡17人。日軍第二次圍攻神仙山,採用了閃擊方式,軍分區機關、學校、工廠、醫院和42團又被圍住了。成少甫派出的偵察員偵察到西南方向有兩叄里的空隙,當晚,機關、學校、工廠、醫院從這個空隙中轉移了,成少甫命令四個連留下四個班、排,自己帶著團指揮所上了神仙山主峰,堅持到日軍撤退。

神話傳說


(一)盤古右臂化北嶽
《述異記》中記載神仙山為盤古右臂所化。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二)孟良借糧
楊家將與北國交戰數月,兵困糧絕。特派大將孟良去籌借糧草。一日,孟良來到阜平縣神仙山西側的城石庵,不由得一聲長嘆:這荒山野嶺中哪有糧草。單說這城石庵的師太,胸懷寬廣又老謀深算。每年春天她都要尼姑們在山上種蔓菁(註:一種蔬菜,似蘿蔔),秋天吃不完的蔓菁擦成干,磨成粉,抹成一個個的坯,又用這種坯壘成又高又大的庵牆。師太聞聽孟良想借糧,便笑著說:“借糧沒有,實在要借,你就把這庵牆搬去吧!”孟良驚忙說:“這庵牆如何能吃?”師太笑而不答。孟良取過牆坯一咬,頓覺香味撲鼻,又好吃又解飢,連連拜謝師太,並急令隨行軍士搬這蔓菁坯回營。楊家將吃了這蔓菁坯,精神倍增,一舉殺退遼兵。`
(三)神仙對弈
神仙山,有著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此山原叫恆山,八仙在山頂的一個石盤上下棋,但“三奶奶”說此山是屬她所有,可八仙稱他們先佔的。神仙們發生了爭執,正好碰上岳王爺,岳王爺作為中人,從中調解。八仙說他們下棋的棋盤石是證據,“三奶奶”大笑稱:“八仙下棋的棋盤下壓著我的金簪子可以為憑。”岳王爺翻過棋盤石,一看果然金簪子就要下面。八仙說此山可以不據,但“恆山”的名字要帶走,說完飄逸而去,到了山西渾源。“恆山”也就到那裡去了。“三奶奶”急了,“把名字帶走了,我這山叫什麼呢?”岳王爺說:“都是神仙,就叫神仙山吧!”“三奶奶”為感謝岳王爺,讓他佔了最高的山頭。最高峰上的岳王廟、奶奶廟什麼年代所建至今無據可考。岳王廟附近的草,包治百病的傳說也不知何人所傳。
(四)楊六郎馴馬
萬丈崖之上有個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這數百畝的山頂大草原相傳是楊六郎馴馬的地方。北宋年間大茂山是宋國和遼國的分界線,遼國佔領了北邊的常山關,而宋國則牢牢守住了大茂山,期間楊六郎在此與遼國打仗,在跑馬樑上馴馬。
(五)黑白妖石
傳說北嶽移祀是因為黑白妖石作怪。清代被剝奪北嶽稱號,原因是因為一場地震后神仙山發生多處崩塌,從中出現了一種黑色巨石和一塊白色巨石,被稱為黑白妖石(黑石為泥岩,白石大理岩),古人認為就是這兩塊石頭造成了災難,擁有黑白妖石的神仙山不吉利,不能作為皇家祭祀的場所,所以神仙山被剝奪了北嶽稱號。
(六)白毛仙姑
傳說在神仙山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此後這個故事被改編成為《白毛女》原型。
(七)天眼石
神仙山上有長滿眼睛的石頭,稱之為天眼石。傳說劉邦到北嶽祭祀,被石頭絆倒。起來之後責問石頭為什麼不長眼?石頭受點化,長滿眼睛。
(八)北嶽神送子
後周淑妃為北嶽神送子,父宏裕,少漁貂裘陂,有以二石雁授之者,其翼一掩左,一掩右,曰:“吾北嶽使也。”言訖不知所之。是年生女,為周太祖淑妃,明年生廷璋。
倪岳反對恆山移祀,堅持認為神仙山為北嶽恆山,倪岳也是北嶽神仙送子。父謙,奉命祀北嶽,母夢緋衣神入室,生岳,遂以為名。
(九)恆山仙草神宮
《括地誌》記載,恆山高三千三百丈恆山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北嶽有五別名,一曰蘭台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陽台,四曰紫台,五曰太一宮。

游山名人


大舜冬季北巡恆山;大禹治水,恆衛即從,過恆山。趙簡子在恆山藏寶符,趙襄子在恆山趙寶符。秦始皇到恆山尋仙,漢武帝在恆山埋寶玉。漢章帝祭祀恆山見黃白氣,隋煬帝引外族首領祭祀恆山展現華夏勢力和文明。北魏諸帝祭祀恆山,仰慕中華文明。
茅盈在恆山學道后創茅山派,張三丰在恆山學道后開武當派。釋道安在此建寺成名,河北人仰慕,慧遠學道後為凈土宗始祖。于吉在恆山泉上得真經,張果老常出沒恆山。酈道元為恆山定位,顧炎武為恆山正名。賈島最愛恆岳,蘇軾讚揚大茂松。元好問登恆山,留千古名篇。劉琨戰於飛狐,郭子儀戰於曲陽。

神仙山詩詞


北嶽廟

朝代:唐代作者:賈島
天地有五嶽,恆岳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登恆山

金·元好問
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恆岳晨望有懷

朝代:唐代 作者:李夐
二儀均四序,五嶽分九州。靈造良難測,神功匪易酬。
恆山北臨岱,秀崿東跨幽。澒洞鎮河朔,嵯峨冠嵩丘。
禋祠彰舊典,壇廟列平疇。古樹侵雲密,飛泉界道流。
從官叨佐理,銜命奉珍羞。薦玉申誠效,鏘金諒有由。
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風聲厲,川長霧氣收。
他鄉饒感激,歸望切祈求。景福如光願,私門當復侯。

其他

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西漢 東方朔)
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嶽而高游。(東漢 班固)
奕奕恆山,作鎮冀方。伊趙建國,在岳之陽。(西晉 程咸)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南北朝 王褒)
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恆山。(唐 劉禹錫)
曾上君家縣北樓,樓上分明見恆岳。(唐 岑參)
燕南趙北,大茂之麓。天僵雪峰,地裂冰谷。凜然孤清,不能無生。生此偉奇,北方之精。(宋 蘇軾)
四大神儀一,群山太茂尊。奠方荒冀宅,視禮配天孫。(金 趙秉文)
大茂玄都閟,他山拱萬靈。風霆凜神化,河海盡襟形。(元 劉因)
恆山結秀自吾鄉,祠殿千秋起曲陽。(明 尹耕)
大茂山前雨乍收。韓河水漲浪花浮。新笠子,小漁舟。我欲垂竿白鷺洲。(清 梁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