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髒的結果 展開

五臟

五臟

臟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緻密,並能貯存、分泌或製造精氣的臟器。《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靈樞·本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根據臟象學說,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分屬於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表裡的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簡介


● 英文名稱:Five Viscer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臟腑

古籍摘選


●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臟別論》)

名詞解釋


● 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具有化生、貯藏功能,生理特點是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中醫五臟不局限於解剖概念。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五臟為實體性器官,內藏精氣,即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但是中醫學中的五臟雖然以解剖為基礎,其含義卻遠遠超過解剖概念。

五髒的生理功能

● 五髒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參與精氣血津液神的代謝。心主血脈,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肝主疏泄與藏血,腎主藏精。因此在血液的生成和輸布環節,心、肺、脾、肝、腎等臟皆參與;在氣的生成與布散方面,肺、脾、腎、肝等臟參與;在津液的代謝過程中,肺為水之上源,脾為水之中州,腎主水。腎藏先天之精,脾主後天之精。

五髒的系統聯繫

● 五臟在體內,其與外在的形體官竅都有緊密的關聯。如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在液為汗,在志為喜;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液為涕,在志為悲憂;脾在體合肉,其華在唇,開竅於口,在液為涎,在志為思;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在液為淚,在志為怒;腎在體合骨,其華在發,開竅於前後二陰,在液為唾,其志為恐。

非解剖之五臟

● 五臟以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人運用哲學工具,建立了一套高於解剖之髒的臟象體系。五髒的功能中,如肝升於左,肺降於右,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這與解剖結構是完全相反的,中醫所講的脾為消化器官,而西醫解剖之脾為免疫器官,相差甚遠,因此在學習中醫之五臟時,需要與解剖之五臟相區別。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