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
關羽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衍)士仁守公安,率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關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龐德救援。龐德預製棺木,誓與關羽死戰。適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漲,困住于禁、龐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發現於禁部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又見襄江水勢甚急,了解了地形,又根據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的情況,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當夜風雨大作,于禁軍隊大亂,關羽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趁勢而下大敗敵軍,活捉了于禁和龐德,大敗敵軍。
在正史中,關羽既沒有蓄水,也沒有決堤水攻,而是因為霖雨導致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水災,使得于禁等人被困住。關羽趁勢乘大船進攻,于禁等人投降。正史《後漢書》確定此次水災為自然水災,並放置在了《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 。而《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
關平見關公箭瘡已合,甚是喜悅。忽聽得于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謀,即報知關公。公遂上馬,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山岩谷之內,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晌,喚鄉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大喜曰:“于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曰:“將軍何以知之?”關公曰:“魚入罾口,豈能久乎?”諸將未信。公回本寨。時值八月秋天,驟雨數日,公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問曰:“陸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關平拜服。
卻說魏軍屯於罾口川,連夜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曰:“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說荊州兵移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于禁叱曰:“匹夫惑吾軍心耶!再有多言者,斬之!”成何羞慚而退,卻來見龐德,說此事。德曰:“汝所見甚當。奈大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計議方定,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征鼙震地。德大驚,急出帳上馬看時,四面八方風雨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余。于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關公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關公令盡去衣甲,拘收入船,然後來擒龐德。
時龐德並二董及成何,與步卒五百人,皆無衣甲,立在堤上。見關公來,龐德全無懼怯,奮然前來接戰。關公將船四面圍定,軍士一齊放箭,射死魏兵大半。董衡、董超見勢已危,乃告龐德曰:“軍士折傷大半,四下無路,不如投降。”龐德大怒曰:“吾受魏王厚恩,豈肯屈節於人!”遂親斬董超、董衡於前,厲聲曰:“再說降者,以此二人為例!”於是眾皆奮力禦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增。關公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德令軍士用短兵接戰。德回顧成何曰:“吾聞‘勇將不怯死以苟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戰。”成何依令向前,被關公一箭射落水中。眾軍皆降,止有龐德一人力戰。正遇荊州數十人駕小舟近堤來,德提刀飛身一躍,早上小船,立殺十餘人,余皆棄船赴水逃命。龐德一手提刀,一手使短棹,欲向樊城而走。只見上流頭一將撐大筏而至,將小船撞翻,龐德落於水中。船上那將跳下水去,生擒龐德上船。眾視之,擒龐德者乃周倉也。倉素知水性,又在荊州住了數年,愈加慣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龐德。于禁所領七軍,皆死於水中,其會水者,料無去路,亦皆投降。
在《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戰鬥,反映的則是關羽除勇武外,指揮作戰能力也很強《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衝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劉備佔領了益州以後,東吳孫權派人向他討還荊州,劉備不同意。雙方為了荊州幾乎鬧翻。後來聽說曹操要進攻漢中,益州也受到威脅。劉備和孫權雙方都感到曹操是他們強大的敵手,就講和了。把荊州分為兩部分,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
劉備安下了荊州那一頭,就專心對付曹操,請諸葛亮坐鎮成都,親自率領大軍向漢中進兵,叫法正當隨軍謀士。
曹操聽到劉備出兵,馬上組織兵力,和劉備對抗。曹操也親自到長安去指揮漢中戰事。雙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陽平關一次戰役中,蜀軍大勝,魏軍的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把魏軍撤退到長安。
這麼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更加鞏固了。公元219年,劉備在他手下一批文武官員擁戴下,自立為漢中王。
按照諸葛亮早已設計的戰略,是打算從兩路進攻曹操的。這一次西面的漢中打了勝仗,就得乘這個勢頭,再從東面的荊州直接攻打中原。
鎮守荊州的是大將關羽。關羽這個人,有勇也有謀,就是驕傲自大。劉備做了漢中王,派人帶了官印封他為前將軍,關羽還不大滿意。後來經人一解釋,說漢中王怎樣看重他,他才樂意地接受了。
這一次,劉備命令關羽進攻,關羽派兩個部將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樊城。
樊城的魏軍守將曹仁趕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龐德兩員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曹仁讓他們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應,使關羽沒法攻城。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樊城一帶下了一場大雨。漢水猛漲,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軍營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衝來,把七軍的軍營全淹沒了。于禁和他的將士不得不泅水找個高地避水。
關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紮營這個弱點。他趁著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隻,率領水軍向曹軍進攻。他們先把主將于禁圍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圍在一個漢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無路可退,就垂頭喪氣地投降了。
龐德帶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個河堤上。關羽的水軍向他們圍攻,船上的弓箭手一起向堤上射箭。
龐德手下有個部將害怕了,對龐德說:“我們還是投降了吧!”
龐德罵那部將沒志氣,拔劍把他砍死在堤上。兵士們看到龐德這樣堅決,也都跟著他抵抗。龐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回射,他的箭法很好,蜀軍被射死不少。雙方從早打到中午,從中午打到午後。龐德的箭使完了,就叫兵士們一起拔出短刀來搏鬥。他跟身邊的將士說:“我聽說良將不會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會為了活命而失節。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了。”
這時候,大水越漲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來越小。關羽水軍的大船進攻更加猛烈,曹軍的兵士紛紛投降。龐德趁著這亂鬨哄的時候,帶了三個將士,從蜀軍兵士中搶了一隻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個浪頭襲來,把小船掀翻了。龐德掉在水裡,關羽水軍趕上去,把他活捉了。
將士們把龐德帶回關羽大營。關羽好言好語勸他投降。龐德罵著說:“魏王手裡有人馬一百萬,威震天下;你們的主人劉備,不過是個庸碌的人,怎能和魏王相敵。我寧可做國家的鬼,也不願做你們的將軍!”
關羽大怒,一揮手,命令武士把龐德殺了。
關羽消滅了于禁、龐德的七軍,乘勝進攻樊城。樊城裡裡外外都是水,城牆也被洪水沖壞了好幾處。曹仁手下的將士都害怕了。有人對曹仁說:“現在這個局面,我們也沒法守了,趁現在關羽的水軍還沒合圍,趕快乘小船逃吧!”
曹仁也覺得守下去沒希望,就跟一起守城的滿寵商量。滿寵說:“山洪暴發,不會很久,過幾天水就會退下去。聽說關羽已經派人在另一條道上向北進攻。他自己沒有敢進兵,是因為怕咱們截他的後路。要是我們一逃,那麼黃河以南,恐怕就不是我們的了。請將軍再堅持一下吧。”
曹仁覺得滿寵說得有理,就鼓勵將士堅守下去。這時候,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百姓孫狼發動起義,殺了縣裡的官員,響應關羽。許都以南,其他響應的人也不少。關羽的威名震動了整個中原。
魏王曹操到了洛陽,得到各方面的警報,有點著慌。他跟百官商議,準備暫時放棄許都,避避關羽的勢頭。
謀士司馬懿說:“大王不必擔心。我看劉備和孫權兩家,表面很親熱,實際上互相猜忌得厲害。這次關羽得意了,孫權一定不樂意。我們何不派人去遊說孫權,答應把江東封給他,約他夾攻關羽,這樣,樊城之圍自然會解除了。”
曹操聽了司馬懿的意見,真的打發使者到孫權那裡去。
《後漢書》是正史。其中,《後漢書·志·五行》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其中,《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專門收錄“大水、水變色、大寒 雹、冬雷、山鳴、魚孽、蝗”等自然災害。《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記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正史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的水淹七軍嚴格定義為自然災害。
在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戰鬥,反映的則是關羽除勇武外,指揮作戰能力也很強。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于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衝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各傳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突然上漲所致,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並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致。【1】而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放的,並由此證明關羽均是能力高強,則顯得於史無據。天災而非關羽決堤造成水淹七軍之說已經得到了當今大部分權威專家的認定。比如何茲全先生就認為如果沒有洪水幫忙,關羽根本做不到擒于禁斬龐德。然而事實就真如此嗎?未必。在此,我們就對於水淹七軍之中水的來歷進行討論。
現代史家做出關羽水淹七軍完全依賴由天災引發的洪水,其證據全部出自正史記載。那麼在此就先儘可能全面的列出有關記載的描述。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資治通鑒》: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
《橫海將軍呂君碑銘》:關羽盪搖邊鄙,虔劉民人,而洪水播溢,氾沒樊城,平原十刃,外瀆潛通,猛將驍騎,載沈載浮。
《水經注》:關羽圍于禁於此城,會沔水泛溢三丈有餘,城陷,禁降。龐德奮劍乘舟,投命於東岡。
《三國志·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國志武帝紀》: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
《襄陽縣誌》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餘日,漢水溢。
《三國志徐晃傳》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這些記載基本上比較全面了。下面對其進行分析。大致一看,于禁被淹確實是天災所致,但是仔細品讀這些材料,我們會發現玄機。首先,不是每段材料都強調了大霖雨這件事,但是所有材料都記載了漢水暴溢。其次,這次洪水的規模很大,水深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大致在7米至14米之間。其三,太和四年,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漢水暴溢,背景則是大霖雨三十餘日。而建安二十四年的漢水暴溢,背景則是“天霖雨十餘日”,太和四年的洪水規模,於史無載,不過根據一般自然規律,大致不會比建安二十四年的規模更大。其四,關羽在此戰中抓了大量俘虜,“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于禁的全部兵力,是七軍(龐德隸屬於曹仁)。根據古代兵書《司馬法》記載,一軍兵力為12500人,也就是說七軍總兵力為87500人。當然,東漢末年的軍隊編製不可能與先秦時完全相同,並且根據當時連續戰亂,人口銳減,軍隊也難以滿編。所以于禁七軍的兵力上限,大致不會超過五萬人。也就是說,關羽成功俘獲了60%以上的魏軍。如果將吳主傳記載理解為于禁有三萬兵馬,全部被俘,那就是100%的魏軍全部被關羽生擒。
從這些暗藏的信息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正史上水淹七軍一事存在如下因果關係:由大霖雨引起漢水暴溢,由漢水暴溢引起于禁被淹。先對“大霖雨”進行分析。襄樊一帶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即“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冬冷夏熱,雨熱同期。”這意味著,每年8、9月份,襄樊都會都會下暴雨。但是這一地區漢水暴溢的記載卻很少,所以說,大霖雨未必一定會導致漢水泛濫。而另一方面,純粹的天降大雨導致7米的平地水深幾乎不可能,所以說,最終導致洪水的是漢水暴溢,不是大霖雨。也就是說,導致水淹七軍的直接原因是漢水泛濫,不是天降大雨。這樣,就有了一個疑問:建安二十四年的漢水暴溢真的僅僅因為天災嗎?未必。進一步分析,對和漢水暴溢有關的兩條記錄進行對比。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建安二十四年)襄陽縣誌: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餘日,漢水溢。同樣是漢水暴溢,兩次規模同等的降雨(在襄陽縣誌中對降雨使用相同的形容詞描述表示相同的降水規模),一次用了一個多月才造成洪水,一次用了十幾天就造成了洪水,而前一次洪水的規模不會大於後一次,相反可能規模相對較小,這實在是令人懷疑。況且,襄陽縣誌中凡是洪水造成老百姓嚴重傷亡,都會做記載。而兩次洪水都沒有因大水傷害軍民的記錄。那時的軍隊可不像今天承擔救災的義務,不會幫助老百姓抗洪救,但是目前依然找不到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洪水老百姓大規模傷亡的記載。這就更讓人感到疑惑了。
再進一布分析,這次“天災”,關羽的軍隊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反而順利消滅了魏軍,並且在進攻戰中乘的是“大船”,可見關羽在洪水發生之前就已經預知了此事。為什麼于禁對此毫無預料,而關羽能?當然,于禁和他的七軍將領都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氣,所以遭殃,而關羽鎮守荊州多年,對當地氣候了如指掌,所以能夠有所準備,這能解釋部分問題。但是,問題沒有結束,曹仁和龐德來荊州已經一年了,手下又有部分久居荊州的部隊,為什麼也沒有準備而被淹?(龐德上堤避水說明他心理準備不足,曹仁作為此地守將沒有看到他防範水災的做法,他的個人傳記里只能見到樊城差點被水泡爛的記載)解釋這個問題,最可能的答案就是:關羽不能預知未來,卻創造了未來——他做了手腳。這種猜測能不能得到史料的直接佐證?能。首先,據前文所述,建安二十四年的降雨規模與太和四年相等,洪水規模至少不小於太和四年,但是卻只用了不到太和四年一半的時間就達到了這個效果。如果將此解釋為有人在大雨之後直接決堤放水,應該是說的通的。其次,關羽俘獲了魏軍超過60%的兵力,這就是件值得討論的事。本來,生俘三萬人,在中國歷史上,不算什麼輝煌的戰績,但是考慮下當時的情況,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玄機。于禁的七軍是曹操從北方派來的,所以軍隊組成部分的主體也是北方人,那其中水性好的士兵一定不會多。而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水深再三丈以上,況且是野外環境,這種水域條件,恐怕連菲爾普斯都有可能被淹死,何況是多為水性不好者的于禁七軍?只要在洪水中多呆一些時日,于禁的軍隊一定會被淹死大半。也就是說,如果關羽躲過風頭,等大水退了才去抓人,那他只能抓到一群死人。而事實是關羽生擒了三萬人,已經佔到了七軍總兵力的60%以上(如果考慮到于禁的合理兵力數字為四萬人,則是超過75%),所以關羽的出擊速度是非常快的。這也正說明了關羽的準備非常充分,要知道,關羽的部隊抓到于禁的士兵后總得有水中載具將他們運上岸,如果不是事先準備,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載具。關羽北伐的綜合兵力,大致在三萬五千人,其中水軍不會超過兩萬人,也就是說,在關羽軍隊也不知道有洪水暴發的情況下,即使再有高地部署部分陸軍的情況下,水軍的船隻和竹筏要保證承載剩餘的全部蜀漢軍隊也是有些吃力的,更何況是還要裝載于禁的三萬俘虜?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根本不可能抓那麼多人。所以說,關羽能調集足夠的水上運輸載具裝滿自己的軍隊和被俘獲的于禁的軍隊,必定事先做好了準備。關羽不是預言家,所以他恐怕只能創造未來,也就是決堤放水。
三國志龐德傳的記載也證明了關羽的出兵速度很快:“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災發生後於禁、龐德只有逃上大堤的時間,卻沒有上船逃跑的工夫,可見關羽的到來確實迅速。在純天災之中能如此迅速趕到戰場作戰,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關羽至少對這場洪水做了一定手腳。雖然不見得完全是因為關羽才導致洪水,但發水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羽的作用。
有人說,關羽可能非常敏感,看到下大雨就知道要出事,所以先準備好了船。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可以討論的。這種可能性是存在,但是半個月時間是否夠用,就要打個問號。或許還存在另一種邏輯:當時于禁沒有反應,可能是糊塗。但是曹仁和龐德都沒反應,則是因為他們判斷,這時的雨勢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否則就算勝算不大他們也不會在隨時可能被淹沒的危險中坐以待斃,而是一定會勸于禁一起出兵和關羽決一死戰。但事實是,三人都按兵不動,直到漢水暴溢。這或許也可以作為一個佐證,說明關羽確實有可能在漢水大堤還不至於潰堤時就將其掘開了。
由此可見,從邏輯上關羽確實存在極大的放水決堤的可能性,那麼,從關羽個人來講,這有可能嗎?有。關羽是什麼人?名將。很多人只看見關羽的勇武記錄,卻沒有注意到關羽童同樣是擅長指揮的高手,稱其為戰術家也不為過。有證據嗎?有,就是在建安十四年,關羽絕北道的事。有人會問:關羽那次不是屢戰屢敗,最終沒有完成任務嗎?其實不是,得出關羽失敗的結論,無非是由於多位魏軍名將的傳記記載。從史書諸將傳記可知,關羽出沒荊州北道,李通擊之、徐晃討走、樂進擊走、文聘燒關羽其船,正面的官方文書就是屢破關羽;但是實際上的反面意義則不然,這表示關羽仍然存活,不管同時以一對多,或是分別作戰,關羽始終陰魂不散。假使關羽分別對李通、徐晃、樂進及文聘等皆為勝仗,曹操方須再加派人手添兵作戰,否則李通若一戰能擊斃關羽或擊退關羽,應該就沒有關羽與徐晃、樂進及文聘等曹操諸將作戰的機會,而且也能順便援救曹仁。這很難讓人不懷疑起所謂勝仗,或許屢屢皆為敗仗,以至於諸將悉棄曹仁不救。當然,由於史料缺失,我們無法判斷這幾次戰役到底是否發生於絕北道時期,但是依然可以得出魏軍的所謂“勝仗”大有問題的結論。事實上,由於絕北道時關羽的兵力不多(最多大約3000人),而事實上卻折磨了魏軍半年多,最終導致曹仁由於糧道不暢,得不到補給而最終彈盡糧絕,撤出江陵。雖說江陵戰役的主力是周瑜的江東軍,他們打得也很不錯,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關羽的絕北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麼善於用兵,又熟悉南方氣候的關羽,在大霖雨,江堤岌岌可危之時會不會就已經開始準備船隻,一旦準備停當就決堤進攻呢?當然有可能,不只是關羽,任何一個優秀將領都會抓住有利戰機並進行利用。這樣的解釋也和之前關羽事先準備船隻不矛盾,現在事情的經過便可以如此解釋了:關羽在剛開始下雨時就留了一個心眼,開始準備船隻以防決堤傷到自己的陸軍和可能的水戰,當他準備好后,魏軍毫無動靜,於是關羽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掘開了漢江,最終導致漢水暴溢,於是于禁七軍被淹。
這樣,我們就得出了結論,關羽在水淹七軍的過程中,確實掘開了江堤,導致了于禁七軍被淹。不過這種說法也有問題,畢竟當時本身就已經是“大霖雨”,要說水淹七軍完全是關羽的主觀行為導致,那也不恰當。加上史料缺失,關羽放水淹七軍一事,實在是要多打上幾個問號。所以說,水淹七軍,沒有之前的大霖雨,這是恐怕也不會發生。綜合兩方面考慮,最終結論應該是,水淹七軍的主要因素(或者說是基本條件)是大霖雨,暴雨使漢江隨時可能泛濫,但還沒有到一定會決堤的地步。而關羽則因勢利導,趁機掘開了江堤,於是漢水立刻暴溢,于禁等七軍都被淹沒,水淹七軍的經典戰例,由此產生。
所以說,對於正史中水淹七軍的描述,最簡明準確的恐怕就是這一條了:八月,大霖雨十餘日,潦水日盛。羽因掘江堤以灌進軍。漢水暴溢,樊下平地水五六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德亦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羽遂禽德。總結的可謂精準。
諸葛亮能掐會算,隆中對時也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重出秦川。”
關羽水淹七軍時,形勢一片大好,只要諸葛亮派出兩路大軍就可以穩操勝券。
第一路軍:關羽出荊州后,荊州空虛,無有良將,而東吳對荊州一直虎視眈眈,可以說荊州非常危險,諸葛亮不會看不出來;最好支援荊州的上將人選應該是趙子龍將軍,這樣,東吳便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路軍:諸葛亮親率大軍出益州,派張飛,黃忠為左右先鋒,令魏延在漢中策應,這樣,曹軍便首尾不能相顧。
關羽在當時是孤軍深入,前後皆有勁敵,要是諸葛亮能夠策應,則大事已成。
可以說,關羽水淹七軍時,是蜀國歷史上唯一可以打敗曹操的機會,從此以後,不管諸葛亮怎樣努力,都已經是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