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聽神經鞘瘤的結果 展開

聽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因多起源於內聽道前庭神經鞘膜雪旺氏細胞,是耳神經外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占橋小腦角腫瘤的80%。聽神經鞘瘤病因尚不明確。聽神經鞘瘤臨床癥狀表現多樣,與腫瘤的大小,部位等有關。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等。聽神經鞘瘤的主要危害在於聽力下降,言語識別率下降,影響交流。可導致多組顱神經癥狀,造成痛苦,嚴重者可導致顱內癥狀甚至危及生命。通過合理的治療,大部分效果良好。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聽神經鞘瘤的病因尚不明確。
● 基因分子研究發現與第22對染色體長臂的腫瘤抑制基因丟失有關。
● 單側聽神經鞘瘤的發生則可能與該基因的2個等位子分別發生突變有關。
● 在全部聽神經鞘瘤中,約2/3起源於前庭上神經,1/3來自前庭下神經。來自耳蝸神經和面神經者罕見。

癥狀


● 聽神經鞘瘤臨床癥狀多樣,腫瘤的大小與臨床癥狀直接相關,主要如下:
● 腫瘤位於內聽道內時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和前庭功能障礙;進入橋小腦角后,聽力下降加重,並可出現平衡失調;壓迫三叉神經時可出現同側面部麻木。
● 腫瘤進一步生長可壓迫腦幹,出現腦積水、頭痛和視力下降等不適。
● 單側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是聽神經鞘瘤最常見的早期癥狀,言語辨別率呈不成比例的下降。
● 部分患者表現為突發性耳聾。
● 耳鳴較常見,可出現於聽力下降之前、單側耳鳴應警惕聽神經鞘瘤的可能。
● 前庭功能障礙亦可為聽神經鞘瘤的早期癥狀,但通常僅表現為輕度頭暈、不穩感。
● 除聽神經外,三叉神經受累及為多見,表現為面部麻木、疼痛或感覺異常。臨床上出現面神經癥狀者很少,如若出現,應警惕面神經鞘膜瘤的可能。
● 當腫瘤瘤體巨大時,可出現后組腦神經受壓癥狀如吞咽困難、聲嘶或誤咽嗆咳等。小腦受壓時表現為協調運動障礙、步態不穩、向患側傾倒等。
● 頭痛開始時多為枕部刺痛或隱痛,隨著病情發展,頭痛逐漸加重,當出現腦積水、顱內高壓時可頭痛劇烈、噁心、嘔吐,嚴重時可因腦疝而死亡。

檢查


● 確診聽神經鞘瘤需要進行聽力學檢查、前庭功能試驗和影像學檢查。
● 聽力學檢查
● ● 可檢查患者有無聽力下降等表現,對本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
● 前庭功能檢查 
● ● 可發現前庭功能異常,對本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
● 影像學檢查 
● ● 有助於診斷本病。

診斷


● 醫生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結合聽力學、影像學及前庭功能檢查等,基本可明確診斷。
● 聽力學檢查:典型的純音測聽表現為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通常高頻下降最明顯,可為緩慢下降型或陡降型。約5%的患者可以聽力正常。言語測試的典型表現為與純音聽閾不成比例的言語解析度的下降。聽反射閾可升高或消失,聽反射出現衰減為蝸后病變的陽性發現。聽性腦幹反應是目前檢測聽神經鞘瘤最敏感的聽力學檢查方法。
● 前庭功能試驗:70%~90%的聽神經鞘瘤患者可有異常眼震電圖,典型表現為冷熱試驗時患側反應變弱或完全消失。由於冷熱試驗僅反映外半規管以及前庭上神經的功能,因此對起源於前庭下神經的腫瘤可能漏診。
● 影像學檢查:聽神經鞘瘤的影像學檢查包括顳骨高解析度CT和磁共振成像。顳骨高解析度CT檢查陽性率為60~70%,可發現橋小腦角區域等密度或低密度團塊影。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診斷聽神經鞘瘤最敏感、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使用增強磁共振成像己能發現小至1mm的內聽道內腫瘤。

鑒別診斷


● 應注意與腦膜瘤、面神經瘤、三叉神經和后組顱神經鞘膜瘤、先天性膽脂瘤、蛛網膜囊腫、橋小腦角膠質瘤,以及突發性聾、梅尼埃病等內耳疾病鑒別。上述疾病可有類似表現,需到醫院就診,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進行診斷。

治療


● 目前對聽神經鞘瘤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
● 手術切除:為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
● 觀察:適用於高齡、腫瘤局限於內聽道內、生長不明顯、且有條件定期接受磁共振成像檢查者。若觀察發現腫瘤有明顯增長,則立即改行手術治療或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適用於全身條件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且腫瘤小於2cm,瘤體持續增大或癥狀持續加重的非囊性變者。

危害


● 聽力下降,言語識別率下降,影響交流。
● 可導致多組顱神經癥狀,造成痛苦。
● 嚴重者可導致顱內癥狀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聽神經鞘瘤經過及時、規範的治療,大部分效果良好。

預防


● 增加醫學知識,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就診。

參考文獻


●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3.
● [2]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3]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