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猶在鏡中的結果 展開

猶在鏡中

戴錦華訪談錄

北京大學女教授戴錦華在美洲、歐洲以及台灣地區的一些名牌大學訪學的過程中撰寫的一部思想新著。書中既有對比較文學的反思,也有對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的重新審視,還有對文化學、電影學、和自我內心的不斷追問。其體裁雖採用名人訪談的形式,但她顯得更靈活。其話話顯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學生的話說,她不但具有一種觀照“平民”的文化精神。還擁有一種拯救婦女的自我犧牲精神。

目錄

正文


作者自述:
“鏡子”是我偏愛的一個意象,它有幾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在最早的文學理論中,比如《鏡與燈》裡面,“鏡子”是指反映生活,映照生活,鏡像是作為真實的副本。但是在拉康之後,在西方理論中,“鏡子”就更加普遍地用作一種幻象。我也經常開玩笑說拉康的“鏡子”更接近於《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鑒,它是一種幻,也是一種真,不過它不是一種物象的真,而是一種本質的真。這個對電影理論的影響很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用“鏡像”這個隱喻來表現,因為在有了電影以後,人們一直用各種隱喻來談銀幕,最早的時候是用“畫框”,接著開始用“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去看世界,後來人們更喜歡用“鏡子”。
我個人之所以非常喜歡“鏡子”這個意象,是因為它是生活的再現,各種各樣的再現,和我們的社會生活、社會心理、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真實與虛構的關係,而是一種更為複雜的心理幻象的投射,或者是某種我們不自知、無法正視的真實。到了後來,鏡像也發展出它的意識形態蘊含,一個有效的意識形態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已,獲得自己社會生存的合法性。
我很小的時候看過“愛麗絲鏡中奇遇”,你想象自己進入到鏡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反的,這種狀態也很像我們很多時候的文化情景,我們以為在反抗什麼批判什麼逃離什麼,但是如果在鏡子當中,你卻離它越來越近;又或者相反,我們追求什麼夢想什麼,但是在幻象當中我們又在遠離它。所以我覺得“鏡子”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比喻,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力但要謹慎使用的電影造型語言,一旦出現鏡子就會出現兩個形象,一個鏡子外的一個鏡子內的,它會形成一個非常有力量的視覺表述,有時候內心的彷徨、分裂還有你所處的現實其實是一個幻象等,會形成一個很有趣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