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鎮

河南省濟源市轄鎮

邵原鎮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山區,東與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南傍黃河小浪底水庫與洛陽新安隔河相望,北依華北僅有的原始森林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自古以來是輻射晉東南、豫西北四縣八鄉的經濟文化中心,被省政府授予“中州名鎮”,素有“河南西大門”之稱。

邵原鎮境域古代稱為郫邵;1986年,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邵原鎮有戶籍人口42610人;截至2020年6月,邵原鎮下轄5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邵原村。

2011年,邵原鎮財政總收入2425.1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82萬元,比上年增長3.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資源稅1417.7萬元,營業稅401.8萬元,印花稅178.8萬元,煙葉稅172.8萬元,增值稅97.8萬元,企業所得稅76.1萬元,個人所得稅30.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5%、.3%、5.2%、6.3%、5.8%、4.6%,人均財政收入606元,比上年增長5.6%,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2018年,邵原鎮有工業企業22個,規模以上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歷史沿革


邵原鎮境域古代稱為郫邵。
周朝時期,為邵公、毛公采邑。
漢代時期,設邵亭,
從北魏時期至唐朝、宋朝、元朝,曾為州、郡、縣治所。
明清朝兩代,設為巡檢司,由巡檢官管理。
清朝初期,屬清上鄉,后屬清下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濟源縣第七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再建王屋縣,為縣政府駐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銷王屋縣后,仍屬濟源縣第七區。
1955年,改屬王屋區。
1958年初,建邵原鄉,后改為邵原公社。
1983年,撤社改鄉。
1986年,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邵原鎮地處濟源市西北部,東與王屋鎮毗鄰,南傍黃河小浪底水庫與洛陽市新安縣隔河相望,西和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接壤,北與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為鄰,鎮人民政府距濟源市區60千米,總面積3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邵原鎮地處太行山山系西南端,地勢為四周高、中間低,呈盆地狀,西南為丘陵地帶,中部為小盆地,西北部為河道平原,主要山峰有鰲背山、黑龍山,境內最高峰鰲背山位於鎮區北,海拔1929.6米,最低點位於南部小浪底庫區,海拔527.7米。

氣候特徵

邵原鎮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強,多年平均氣溫13.7℃,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氣溫-15℃(2009年1月17日);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0.1℃(2007年5月27日),最低月均氣溫-1.8℃(1969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7.8℃(1966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7.6℃,最大日較差14.3℃(1987年6月17日)生長期年平均267天,無霜期年平均223天,最長達242天,最短為21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58.9小時,年總輻射10550.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83天(一般為11月15日至次年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604.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66天,最多達76天(2007年),最少為51天(2008年),極端年最大雨量909.7毫米(2011年),極端年最少雨量467.8毫米(200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水文

邵原鎮境內河道屬於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級河東陽河,總長25千米,從二里腰村至院科村流經境內黃背角、黃楝樹、雙房、花園、神溝、東陽、郝坡、河西8個村,流域面積121.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邵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滑坡等,最嚴重的一次滑坡發生在2011年10月15日,破壞道路137400餘米。

自然資源


邵原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有煤炭、高嶺土、鉀長石、銅等22種,其中優質主焦煤儲量7000萬噸,煤系高嶺土儲量2000萬噸,已經開發的有財源煤礦和富源煤礦,地質儲量3000萬噸,可采量2000萬噸,年產量15萬噸煤,地質儲量2500萬噸,可采量1200萬噸,年產量10萬噸,鎮政府以北10千米的原始森林區,被列為自然保護區,生長有珍稀的龍赤木獼猴桃等植物,獼猴、狼、豹、鷹等180多種動物。
邵原鎮有耕地面積3.7萬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邵原鎮下轄50個行政村。
邵原鎮區劃詳情
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
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
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
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山院村
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
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
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
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后王莊村
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
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截至2020年6月,邵原鎮下轄5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邵原村。
邵原鎮區劃詳情
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
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
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
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山院村
趙圪塔村劉腰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
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
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
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
后王莊村茶坊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
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邵原鎮轄區總人口43280人,其中常住人口26131人,另有流動人口800人,總人口中,男性23030人,佔53.2%;女性20250人,佔4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2405人,佔98%;回族875人,佔2%,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5.8‰ 。
截至2017年,邵原鎮常住人口39057人 。
截至2018年末,邵原鎮有戶籍人口42610人。

政治


現任領導

孔慶功: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盧新永:主持政府全面工作,黨委書記外出時主持黨委工作。
季燕軍:組織、人事、老幹部、關工委、民族宗教、統戰、團委、檔案、督查、後勤、文秘、信息、社保、機關管理、民政、移民。
邢立芳:(包區:一區) 
人大、工業、財貿、環保、個體私營經濟、招商引資。協調財政所、地稅分局、王屋國稅局、供電所、變電站、供銷社。
盧凱:(包區:四區) 
紀檢、監察、農財代理、村鎮建設。協調王屋國土分局、工商所、電信,聯繫政協工作。
王曉燕:(包區:六區) 
計生、衛生、安全、工會、婦聯、新農合、食品安全。協調衛生院。
王雙龍(包區:三區) 
武裝、一體化、扶貧、綜治、政法、消防、反邪教。協調派出所、交警中隊、司法所、王屋法庭,聯繫宣傳工作。
李新建:(包區:二區) 
農業、畜牧、水利、煙草、林業、科技。協調信用社、煙站、博大種業、食品站、糧所、國營林場、 林業派出所、供水站。
李澤炬:(包區:五區) 
道路、交通、高速協調、信訪穩定、12345。協助抓綜治政法,聯繫王屋工區、道班、交管站、郵政。
田穎:(協助一區)
宣傳、文化、教育、旅遊、文明創建、打擊非法開採。協調四職高區。
邵原鎮
邵原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邵原鎮財政總收入2425.1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82.萬元,比上年增長3.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資源稅1417.7萬元,營業稅401.8萬元,印花稅178.8萬元,煙葉稅172.8萬元,增值稅97.8萬元,企業所得稅76.1萬元,個人所得稅30.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5%、.3%、5.2%、6.3%、5.8%、4.6%,人均財政收入606元,比上年增長5.6%,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
2018年,邵原鎮有工業企業22個,規模以上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農業

2011年,邵原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人均0.9畝,農業總產值2.5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24000噸,人均600千克,其中小麥10000噸,玉米90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小辣椒、蔬菜等,煙葉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500噸;小辣椒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200噸;蔬菜種植面積0.6萬畝,產量20110噸,主要品種有大白菜、蘿蔔等,其中大白菜4900噸,白蘿蔔4800噸,茄子3469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0.2萬頭,年末存欄4.9萬頭;羊飼養量1.4萬隻,年末存欄1萬隻,收購山羊板皮0.2萬張;牛飼養量0.35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家禽飼養量70.1萬羽,上市家禽31.2萬羽,生產肉類7156噸,其中豬肉6375噸,牛肉169噸,羊肉102噸;禽蛋510噸;畜牧業總產值1.7億元,累計造林13萬畝,其中防護林11萬畝,經濟林2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5萬株,林木覆蓋率85%,活立木蓄積量86.4萬立方米,大型農業機械0.05萬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薄皮核桃,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蘋果、桃、大蔥、雞蛋、蜂蜜、小辣椒、番茄等。
邵原鎮
邵原鎮

工業

2011年,邵原鎮工業是重要的煤炭、高嶺土生產基地,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邵原循環經濟產業園,工業總產值達到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4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比上年增長19.4%,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

商貿

2011年末,邵原鎮有商業網點170餘個,職工600餘人,已成為辣椒、中藥材、牲畜等專業交易市場和集散地;連鎖超市、農家樂等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速。

文化


地名由來

邵原鎮因曾為召公采邑,古時“召”通“邵”,又因此地“隆而平”為原,故稱邵原。

交通


邵原鎮境內有濟運高速公路、312、245省道過境,其中濟運高速公路設有邵原站1個出口,汽車站客運站1座,日均發送30輛客車,日客運量700人次,鎮區公交汽車線路3條,運營總里程達42萬千米,公交運營車輛3輛,年客運量5萬人次。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邵原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2104人;小學8所,在校生4098人,專任教師20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初中2所,在校生1694人,專任教師9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99.9%,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教育經費達0.2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2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2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1%,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4%。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邵原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廣場50個;農家書屋50個,藏書13萬冊,各類文化團體5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邵原鎮鎮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醫療衛生室50個,衛生院床位30張,衛生技術人員35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7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232人次,出院人數為788人次,手術病人為38人次,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為538.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萬人,參合率98%;孕產婦死亡率0/10萬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嬰兒死亡率8.3‰,新生兒死亡率5‰。

社會保障

2011年,邵原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4戶,人數2336人,支出225萬元,比上年增長9%,月人均83元,比上年增長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人,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19%;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1人,支出6.7萬元,比上年增長26%;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70人次,支出9.8萬元,比上年增長56%。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邵原鎮有郵政網點1個,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0門,固定電話用戶0.17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4.25%;行動電話用戶0.1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3.25%;光纜線路總長達10千米,主幹電纜達450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0.2萬個,其中以佔用埠總數0.1萬個,寬頻接入用戶0.07萬戶,比上年增加2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邵原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90千米,生產能力3500噸/日,年工業用水1.2萬噸、生活用水45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5%,年人均生活用水100噸;污水治理工程1項,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3500噸。
供電
2011年,邵原鎮鎮區擁有35千伏變電站2座,總容量26900千伏安,轄區內共計5條高壓輸電線路,線路總長162.7千米,用電負荷總計1857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64萬千瓦時,農村綜合合格率92%,供電可靠率99.6%。
園林綠化
2011年,邵原鎮有鎮區遊園9個,遊園面積22.7公頃,園林綠地面積40.6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27公頃,綠化覆蓋率13.5%,人均綠地26平方米。
能源
2011年,邵原鎮有煤炭企業2家,有產煤20萬噸。

旅遊


邵原鎮境內有3萬畝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小溝背、水上景觀唐山湖、滴水涯瀑布、神溝紅葉自然山水景觀;有紅色旅遊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王屋縣、陳謝大軍渡河遺址;有秦家大院地主莊園、女媧廟、石佛寺、億年石硅化木石等景觀。

代表人物


劉安
邵原鎮
邵原鎮
(1880—1963)邵原鎮茶坊村人。專長中醫外科,他親手配製的“接骨丹”,人稱“神仙一把抓”,如遇骨折,痛疼難忍,把他配製的“接骨丹”敷上,疼痛立止,患者有折骨往一起收斂的感覺。時間不長,骨折即可痊癒。但他非常保守,技術從不傳人,在配藥時不在一個葯站買葯,製藥時孤自一人在深山老林里燒制。所以他死後,這樣好的醫術未能傳世。
楊令圖
邵原鎮
邵原鎮
又名一玄、怡軒(1907—1968),邵原鎮張窪村人。天資聰敏,初級中學畢業后直接考入河南大學,三個月後因家境貧寒輟學。隨後考入河南教育款產處,任黃河北五縣視察委員。后調任河南省新安縣契稅局長。抗戰爆發后,棄職返鄉。1942年被七區十聯隊長劉任道聘任為參謀。參與並組織抗日活動。1943年任中共領導的王屋縣抗日縣政府秘書、教育科長。並於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後一直任濟源縣第一中學副校長。並且還擔任濟源縣誌編撰主筆,參加了吳芝圃主持的河南省志編輯委主員之一。
王懷俊
(1918—1992)邵原鎮劉溝村油房窪人。1947年參加工作,先在王屋縣第一區任辦事員,后濟源人民政府任科員、副科長。1953年支援城市工業建設,調到商丘地區木材公司任科長、副經理、經理。
楊擇令邵原鎮西街人,1935年2月4日生,就讀於邵原完小、濟源一中、焦作高級師範,1960年畢業於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並留校中文系任教。參加《辭海》的編修。1979年調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講授中國古代漢語、中國文字學、漢字心理學、說文解字等課程。並晉陞為教授。河南省語言文學學會副會長。1996年退休。
李德玲
女,1942年生,邵原鎮張窪村人,中共黨員,1969年畢業於鄭州工學院,留校任化工系黨總支幹事,化工系副主任,黨總支書記。現任鄭州工業大學成教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