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M26的結果 展開
- 二戰時期的重型拖車
- M26“潘興”坦克
- Mi-26大型直升機
- 台電M26
- 盾牌座疏散星團M26
M26
M26“潘興”坦克
M26是一款重型坦克,該車有乘員5人,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
徠M26“潘興”坦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的重型坦克,專為對付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設計,美國人於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M26“潘興”由於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朝鮮戰爭與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較量中。
目錄
目標虎王! M26“潘興”坦克
M26[M26“潘興”坦克]
M26“潘興”坦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的重型坦克,專為對付德國的虎式坦克而設計,美國人於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後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為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製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並於1945年3月投入了實戰。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形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於1942年,即研製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後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於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虎式坦克。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T26。這兩種坦克都採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種型號。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一門105mm榴彈炮,後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於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鎚”約翰 J 潘興將軍命名。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
M26多角度視圖
“潘興”裝載的發動機是由福特公司開發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68千瓦,在轉速2600轉/分鐘時,功率為500馬力。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裝甲車的標準發動機,發動機因採用一種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其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潘興”的機動能力較德國“虎王”強很多。
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安裝有液力變矩器,因而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動變矩,減少換檔次數,從而可減輕駕駛員的工作。行星變速箱只有3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操縱裝置採用了一根既能變速又能轉向的操縱桿,故容易操縱。行動裝置採用獨立扭桿懸掛裝置和液壓減振器,第1、2、4和6負重輪處均裝有減振器。第1負重輪平衡肘和誘導輪曲臂之間裝有補償機構,用以自動調整履帶鬆緊度。其動力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傳動裝置由行星減速器、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雙差速轉向機構和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等組成。傳動裝置的部件(側減速器除外)都裝在一個箱體內,該箱體與發動機曲軸箱固定在一起。行動裝置每側面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5個托帶輪,履帶裙板由4小塊組成,僅遮住托帶輪的上部。履帶為金屬-橡膠結構,履帶寬為609mm或584mm。M26坦克的車體為焊接結構,其側面、頂部和底部都是軋制鋼板的,而前面、後面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mm,前下裝甲板厚76mm;側裝甲板前部厚76mm,後部厚51mm;後面上裝甲板厚51mm,下裝甲板厚19mm。炮塔前裝甲板厚102mm,側面和後部裝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鬥室的乘員取暖。
“潘興”T26E3的主炮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兩者都是美軍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產物,這與德國坦克炮發展思路相似,起因無非是高射炮具有與坦克炮同樣的高初速特徵。M3炮身長50倍口徑,T15E2炮身長70倍口徑。如同德國的“虎”式裝載56倍口徑的KwK36,而“虎王”裝載71倍口徑的KwK43,“潘興”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70發。其中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重11kg,在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mm,在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mm。高速穿甲彈的彈丸重7.6kg。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mm,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mm。火炮射速為8發/分。比較雙方的攻擊力,若“虎”式KwK43和“潘興”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的話,KwK43處於優勢;都使用高速穿甲彈則不相上下。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KwK43處於優勢,使用高速穿甲彈則T15E2處於優勢,但高速穿甲彈的彈芯需要金屬鎢做原材料,德國無此礦產,所以很少配發部隊。但美軍卻大量裝備,並特彆強調:如果遇到德國的重型坦克,應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彈。火控裝置包括炮塔的液壓驅動裝置和手操縱方向機、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炮塔可由炮長或車長操縱,當車長發現重要目標需直接操縱炮塔時,炮長的操縱裝置便自動切斷。
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度,炮塔旋轉 360°需17秒,高低射界為-10度到+20度,而德國“虎王”的炮塔在液壓驅動下旋轉360°需要19秒,火炮俯仰角度範圍為-8°-17°。瞄準裝置有兩種:一種是供直接射擊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和望遠式瞄準鏡;另一種是供間接射擊用的方位儀和象限儀,與攻擊力相關的還有瞄準鏡的性能。德國“虎王”的瞄準器是TZF9d型,倍率為3-6倍,有效距離3000米。M26“潘興”的瞄準鏡採用M70F或M71C,其中M70F為1.44-6倍,M71C為5-8倍。另外,“潘興”還裝備了M19方位角度指示器、M1象限儀和M9高低儀。後期生產的M26坦克上還裝有火炮穩定器。輔助武器是一挺12.7mm高射機槍和2挺7.62mm機槍,其中一挺是並列機槍,另一挺是前機槍。12.7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50發,7.62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000發。
M26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M44裝甲輸送車等,改進型車主要有M46中型坦克等。M26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下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兵敗朝鮮“潘興”遭遇滑鐵盧
M26坦克共生產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1945年5月德國投降以前,美軍在歐洲有310輛M26,但是只有20輛直接參戰。美軍在歐洲還有一輛加強裝甲的超潘興。
1945年2月26日M26E3火球號在一次伏擊中被“老虎”咬傷,該車在修復後於1945年3月7日返回作戰單位。1945年3月6日一輛T-26E3在科隆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打翻。裝9師一輛M26E3在魯爾河附近地區被德軍2發150榴彈擊傷。1945年3月6日,一輛M26E3在科隆擊毀一輛豹。一輛M26E3在一次作戰中擊毀1輛虎2輛四號。另外兩次有M26E3參加的戰鬥(一次是在科隆另一次是在曼納海坶)中M26E3擊毀虎和豹各一輛。超潘興1945年4月4日在1500碼處擊毀德軍坦克1輛,4月12日擊毀型號不明坦克1輛,4月21擊毀一輛虎(但是未說明是否為“虎”,有人認為被擊毀是其他型號坦克,而成員錯誤識別為虎)。
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準中型坦克之一。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該坦克雖然沒有來得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作用,但在1950年的侵朝戰爭中曾大量使用。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坦克是美軍的標準中型坦克之一。
徠1950年9月15日,美軍從仁川登陸,隨之,打著聯合國旗號的各型坦克蜂擁而入,主要有美國M26,M4A3E8,M46等中型坦克和M24,M41輕型坦克;英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丘吉爾步兵坦克和百夫長中型坦克等。
由於朝鮮的地形條件較為複雜,山多林密江河交錯,不便於大規模使用坦克戰爭開始時,美軍只派出了部分坦克營以加強步兵師,南朝鮮軍的坦克主要分散編在步兵師團內,美英南朝鮮軍共有12個步兵師屬坦克營,1個水陸坦克營,23個步兵團屬坦克連,和7個編有坦克的步兵師屬偵察連,編有坦克約1500輛。其中大部分為美軍所有,英軍僅有2個坦克營,南朝鮮軍有3個坦克營和1個坦克連。
在朝鮮戰場上,儘管美軍投進其精銳坦克,妄圖憑藉其鋼鐵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美軍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隊缺乏坦克和重型反坦克武器,於是在M26和M46坦克上塗有醒目的虎紋圖案,裝扮成嚇唬人的鐵老虎,妄圖震懾中朝軍隊士兵。然而,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軍民的有力支援下,英勇作戰,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夢想。到1953年7月27日,不足3年的時間,美英南朝鮮軍就損失坦克2690輛,這些鐵老虎都成了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