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鼻瘡的結果 展開

鼻瘡

鼻瘡

鼻瘡,中醫學病名。指鼻孔內刺疼,色紅,甚則鼻毛脫落,乾燥易結痂,多由肺熱引起。治宜祛風清肺。

簡介


● 英文名稱:Nasal Sore
● 又稱:鼻疳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耳鼻喉口齒科

古籍摘選


● 鼻瘡為鼻孔內乾燥發痛而有瘡也。(《外科大成·卷之三》)

名詞解釋


● 以鼻前孔附近癢痛不適,局部皮膚紅腫、糜爛、滲液、結痂等為主要表現的鼻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鼻瘡,又稱為鼻疳,是一種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膚紅腫痛癢、糜爛滲液或粗糙皸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臨床表現

● 本病主要表現為鼻前孔附近灼熱疼痛或瘙癢,患處肌膚潮紅漫腫,或糜爛滲液結痂,或皮膚皸裂粗糙,鼻毛脫落。
● 本病可反覆發作,病情時輕時重,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

● 本病主要與肺經蘊熱、脾胃濕熱、陰虛血燥有密切的關係。
● 肺經蘊熱:患者肺經素有蘊熱,又因風熱邪毒侵襲,外邪引動肺熱,上熏於鼻竅肌膚而為病。
● 脾胃濕熱:患者平素飲食不節,易損傷脾胃,脾失運化,水液運化不利,以致濕濁內停,濕郁日久化熱;或因小兒平素脾胃虛弱,加以飲食過量,食積化生濕熱熱,循經上犯,熏蒸鼻竅肌膚而為病。
● 陰虛血燥:患者患病日久,邪熱稽留不去,耗傷陰血,易導致陰虛血燥,血虛而生風,虛熱上攻,久蒸鼻竅,從而造成鼻疳久治不愈。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濕疹等疾病。這兩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與中醫學中的鼻瘡病很類似,因此可參考鼻瘡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鼻瘡與鼻疔

● 二者均可表現為外鼻部紅腫疼痛,臨床易於混淆。
● 但鼻疔病變較為局限,可化膿,病程較短,愈后不易反覆;鼻瘡則病變範圍較大,但不化膿,可糜爛、滲液,其病程較長,且易反覆發作。
● 二者可依上述內容加以鑒別。

治則治法

● 本病的外治法與鼻疔病較為相似,可參考鼻疔進行相關治療。
● 本病可酌情選用苦參、蒼朮、白鮮皮、菊花、蒲公英、馬齒莧、地膚子、黃柏等藥物煎水局部外洗。
● 若出現紅腫、糜爛、滲液者,可選用青蛤散等藥物塗敷以清熱消腫,解毒燥濕。
● 若表現為乾燥、皸裂、脫屑者,可選用黃連膏外塗加以治療。

預防調護

● 應積極治療鼻部疾病。
● 保持鼻部清潔,避免用熱水燙洗或肥皂水洗滌。
● 戒除挖鼻等不良習慣。
● 忌食肥甘厚膩之品及發物。
● 小兒患者應防治各種寄生蟲病,注意適量飲食,以防食積化熱上攻。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蓬。中醫耳鼻喉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