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郊鄉
溫郊鄉
溫郊鄉地處清流縣北部,距縣城31公里,北接林畲,南鄰余朋,西接嵩溪,東鄰胡坊(明溪),永寧高速橫貫全境。全鄉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共有22個自然村,30個村民小組,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991人。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1公里,距省道14公里。在該鄉境內縣道嵩余線28公里,縣道嵩余線桐坑距高賴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梧地村至明溪高速路出口11公里。行政村道3條28.1公里,自然村區6條22.6公里,全鄉4個行政村通村公路均已硬化。
溫郊鄉,位於東清流縣北部,東臨明溪縣胡坊鄉,西接嵩溪鎮,南界余朋鄉,北連林畲鄉。轄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小池村,距縣城36千米。主要山峰有騰雲蟑1079米,上陽山893米,梧地村有建於清乾隆間的海會塔。
清流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臨明溪縣胡坊鎮,西接嵩溪鎮、嵩口鎮,南界余朋鄉,北連林畲鄉。常住人口3792人(2010年六普)。轄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小池村,距縣城36千米。主要山峰有騰雲蟑1079米,上陽山893米。G72泉南高速公路過境。梧地村有建於清乾隆間的海會塔。
宋屬折桂鄉夢溪團,明洪武間、清代均屬夢溪里。民國34年屬永得鄉溫池保。1950年稱溫郊村,后改溫郊鄉。1958年,屬五星公社,1959年歸屬嵩溪公社為溫郊管理區。1961年稱溫郊公社。1984年改稱溫郊鄉。1990年,轄小池、溫家山、梧地、桐坑4個行政村,面積146平方千米,人口4073人。2000年常住人口4078人(五普)。
【郵編】365305【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423201:~201 210小池村 ~202 220溫家山村 ~203 220桐坑村 ~204 220梧地村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991人。
這裡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夜溫差大,光、熱、水資源極其豐富,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17.9℃;1月平均氣溫7.2℃;7月平均氣溫27.2℃;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8.1℃。年平均降雨日數130-169天,年平均降雨量1811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徑流量1058mm,年平均蒸發量691mm,年平均日照1846.5h,年平均無霜期272天。年平均風速1.4m/s,風向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多東北風,夏季多偏南風,但風力不大。
這裡共有耕地面積5463畝,有林地面積15.6萬畝,木材面積量80萬立方米,毛竹面積2.6萬畝,油茶林3786畝,是清流縣的用材林和毛竹主產區,林區蓄藏著46345畝的闊葉林和8116畝的國家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保護區。地形屬於中山、低山地貌區,平均海拔500-800米,河谷發育多呈V形,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地下蘊藏著大量的螢石礦及其他礦種,
2005年11月,電視頻道實現與城區聯網,電視接收頻道由原來的7個增至26個。郵電通訊設施完善,4個村全部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隨時可以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小水電業快速發展,全鄉已開發楊竹溪、陳家源、吉源等4座水電站,裝機容量近4000千瓦。35kv溫郊變電站的建成,電信、移動、聯通等信息通訊基站的建成使用,使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溫郊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溫郊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各項指標居全縣中游。到2006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4930萬元,比2002年增加6630萬元,年均遞增15.8%。其中農業總產值5426萬元,比2002年增加1046萬元,年均遞增5.5%;工業總產值9504萬元,比2002年增加4588萬元,年均遞增17.9%。企業總產值11925萬元,比2002年增長19.75%。經濟運行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今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7年,溫郊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3.2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1.7億元,比增26.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8億元,比增3.5%;鄉財收入571.5萬元,比增5%;農民人均收入達16098元,比增11.1%。
到目前為止,全鄉已有私營企業13家,其中規模工業3家,提供就業崗位450多個。螢石礦業方面,有華騰、金山兩個集採選一體的規模企業,年產螢石精粉3萬噸,另二個礦山桐坑、明勝螢石礦,正在各建一個精選廠,屆時該鄉將擁有4家採選一體的螢石礦企業;氟化工業方面,有省級重點企業—福建永福化工有限公司,2007年上半年,年產無水氫氟酸1.2噸生產線建成投產;竹木加工業方面,有火柴廠、三鑫竹膠板廠、鑫利人造板廠;苗木業方面,成立星原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野鴉椿項目,現已建成200畝種苗基地;小水電開發方面,有楊竹溪電站、陳家元電站、吉源電站,裝機容量達4000kw,為該鄉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提供能源保障。
到2006年底,全鄉毛竹面積已發展到2.6萬畝,毛竹砍伐量也逐年攀升,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筍竹致富的觀念已逐步深入民心;養羊業,從2003年發展至今,年均出欄頭數達3000餘頭,同時肉牛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豆腐皮加工業,豆腐皮加工戶上百家,其中蒸汽加工戶3家。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900多人,其中外出務工近600人。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13元,比2002年增加978元,年均遞增6%。
溫郊鄉小池村三組、黃郊組有圓形土樓遺址;溫家山境內向陽山廟,是明代尚書裴應章讀書之地;梧地海會塔始建於清代雍正丙午年六月間,乾隆壬戍年,改為石塔,塔高十六米,共五層,塔的右方是座木質結構的廊橋,名為“西湖橋”,現已經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地組有宋代李敬壽之墓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池村林坊組是原河南軍分區司令員林耀斌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