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嘩變的結果 展開

嘩變

2006年馮遠征吳剛主演話劇

1944年,二戰尚未結束,在戰艦凱恩號上,爆發了震驚美國海軍的“凱恩艦嘩變”事件……小說《凱恩號嘩變記》描述了軍事法庭對凱恩號戰艦嘩變的審判過程。不久,作家赫爾曼·沃克將自己的這部曾獲普利策獎的小說改編成話劇《嘩變》,上演后在紐約百老匯乃至整個歐美引起轟動。

劇情簡介


二戰尚徠未結束,近乎報廢的“凱恩號”戰艦在一次執行戰鬥任務時,在南太平洋海面上遭遇到強颱風。如
劇中人魁格艦長(馮遠征 飾)
劇中人魁格艦長(馮遠征 飾)
何避免沉沒?向南,還是向北?艦長魁格和副艦長兼執行官瑪瑞克發生了根本分歧,也因此爆發了美國海軍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嘩變事件:以瑪瑞克為首的嘩變一方,解除了艦長魁格的指揮權,並躲過了強颱風的襲擊。事後,魁格向軍事法庭提起訴訟,控告瑪瑞克犯有奪權嘩變罪。1988年,這部戲被英若誠翻譯成中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邀請到美國著名的藝術家查爾頓·赫斯頓導演此劇,經過中美兩國成功合作,藝術地展現了軍事法庭審判的完整過程。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馮遠征魁格
吳剛格林渥
王剛查理
王雷瑪瑞克
張萬昆薩德
叢林基弗
張福元勃雷克里
馬星耀 倫丁2012年前扮演者
高冬平倫丁2012年後扮演者
何靖凱思
鄒健 伯德A角
丁志誠伯德B角
徐白曉厄本2018年前扮演者
聞博厄本2018年後扮演者

創作團隊


職務姓名
編 劇赫爾曼·沃克
翻 譯英若誠
重排藝術指導朱旭
重排導演任鳴
舞台設計周一莎
燈光設計霍焰
主要演員馮遠征、吳剛、王剛、王雷、張福元、叢林、張萬昆等
演出單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幕後製作


話劇看點

《嘩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純以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做法。這種做法回歸了話劇藝術以“話”取勝的
劇中人格林渥 吳剛 飾
劇中人格林渥 吳剛 飾
根本,這也是導演任鳴的執導理念:“它表明了話劇首先姓話,演員在舞台上首先要把話講好,說好話是話劇中最主要的,語言才是話劇的根本。”演員們將導演的執導理念落到了實處,將這部純以“話”取勝的經典話劇演繹得精彩紛呈。《嘩變》通過人物或激烈、或巧妙、或富於鼓動、或鏗鏘有力的語言,在審理的一步步深入中,使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得到了充分展現:艦長魁格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但在遇到強颱風時又表現出反常的恐慌和錯亂,這些都說明他具有典型“類偏狂”型的人格特徵。隨著審理的深入和被告辯護律師
格林渥的巧妙“引導”,這也在法庭上得到了細緻地展現。而這種“類偏狂”型的人格特徵也使魁格在面
劇中人伯德(右)鄒健 飾與格林渥
劇中人伯德(右)鄒健 飾與格林渥
臨強颱風時喪失了正確的判斷能力,這正是瑪瑞克解除他職務的原因。法庭最終宣判瑪瑞克無罪,他勝利地“逃”過了“嘩變”事件所可能帶來的懲罰。在瑪瑞克的同僚基弗上尉為其舉行的慶功宴上,格林渥卻聲言他為瑪瑞克的辯護是不情願的,真正有罪的應該是基弗,因為基弗利用了瑪瑞克的年輕衝動,鼓動他“嘩變”以取代魁格,而事實上當時瑪瑞克完全有時間和能力勸說魁格艦長採取他的方案,但基弗的鼓動使整個事情轉向了具有濃郁奪權色彩的“嘩變”。基弗才是“嘩變”事件爆發的幕後“操縱者”。
2012年8月7日,北京人藝的《嘩變》在時隔24年後再次被搬上舞台,人藝學員85班“五虎將”:馮遠征、吳剛、王剛、高冬平丁志誠在畢業27年後“華麗回歸”,同台演出這部不朽的話劇經典。

幕後花絮

在《嘩變》的排練現場,參加排練的演員一水兒深藍色的美軍軍裝,顯得英氣勃勃。任鳴笑稱,這是一部
劇中人凱思(右)何靖 飾與格林渥
劇中人凱思(右)何靖 飾與格林渥
地道的“和尚戲”,除了馮遠征外,此次起用的都是中青年演員。全劇時長兩個半小時,全部在軍事法庭這一個場景下進行。任鳴說,為了讓演員找到美國大兵的感覺,他們調看了很多美國影片。有人問到,如今表現法庭辯論的影視作品那麼多,這部話劇用什麼來吸引觀眾?任鳴很自信地說,這部戲的懸念非常多,只要戲的節奏一出來,觀眾肯定放不下。雖然是一部外國戲,但是該劇的台詞聽起來卻不像有些戲那樣拗口。在劇中,整個嘩變事件的始末完全依靠演員的台詞來展現,很考驗演員真功夫。

關於小說

小說《凱恩艦嘩變記》揭露在殘酷戰爭環境下被壓抑人生的一次抗爭。這當然不是舊時所理解的兵變——
小說《凱恩艦嘩變記》
小說《凱恩艦嘩變記》
只見刀光閃閃,艦長被囚,絕望的水兵成了不法之徒。它發生在1944年美國海軍。在凱恩艦近乎於報廢的老式戰艦上,卻爆發了美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嘩變事件。以副艦長馬里克為首的嘩變一方,到底是富有責任感和正義感、救軍艦於危難之中的英雄,還是陰謀蓄意叛變的暴徒?抑或是不堪忍受暴君統治,奮起反抗的自由戰士?艦長奎格,是個剛愎自用的獨裁者,還是懦弱膽小的怕死鬼?作者 赫爾曼·沃克,1952年,憑藉《凱恩艦嘩變》獲得普利策文學獎。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為俄裔猶太移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哲學,珍珠港事件后,參加美國海軍,在一艘驅逐艦上參加了南太平洋的戰事。退役后,專事創作,先後有九部長篇小說、四個劇本、一部電影劇本和一部猶太人研究專著出版。《紐約時報》評價,“僅憑《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便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作品簡析


話劇《嘩變》在全場絕大多數的時間裡,格林渥展示給觀眾的是邏輯和機智,只有最後幾分鐘畫龍點睛地
劇中人倫丁(右)馬星耀 飾與查里
劇中人倫丁(右)馬星耀 飾與查里
表達了人格層面的思考。作為臨時客串一把的律師,格林渥無疑是成功的,他大膽地劍走偏鋒,出人意料地把本來十分不利的法庭局面導向有利的結果,其辯護思路之巧妙和對白之精妙都讓觀眾過足了癮。可是贏了官司的格林渥並不快樂,因為他同時輸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良心。作為律師,工作就是為被告辯護,即使被告罪大惡極,你也必須強詞奪理地為他開脫,哪怕傷害了本不該被傷害之人也在所不惜。職業的要求往往在這時與良心的底線發生衝突,戲劇的內涵深刻性由此浮出水面。劇中人薩德(右)張萬昆 飾與查里
其實不僅是律師,很多行業都容易產生類似贏了職業卻輸了良心的尷尬。比如那個關於攝影記者的典型案
劇中人薩德(右)張萬昆 飾與查里
劇中人薩德(右)張萬昆 飾與查里
例:一位美國記者拍攝了一張題為《虎視眈眈》的照片,照片上一個非洲小孩因疾病和飢餓命在旦夕,一隻禿鷲就在旁邊虎視眈眈盯著小孩,等待小孩的生命一結束,其屍體立刻就會成為一頓美餐。作者憑藉這幅照片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但同時受到了人們的責難:為什麼不救救這個孩子?一個孩子生命的價值難道不敵一幅新聞照片或一個新聞獎項?最後這位記者實在經受不起輿論的折磨,以自殺尋求了解脫。職業和良心的衝突是一種現代病,似乎是現代社會越急劇發展,越容易產生更多天然帶有此類衝突色彩的職業和環境。從這個角度看,《嘩變》是一部戰爭話劇,但是戰場不僅僅在艦艇上、在大海上,更在人物的心裡。

作品評價


話劇《嘩變》劇照
話劇《嘩變》劇照
“這個劇濃縮了機智和強烈的震撼……表現出多年來震動百老匯的最為淋漓盡致的性格刻畫。”—— 《紐約先驅論壇報》
“令人無比振奮,乃現代戲劇之極致。”——《世界電訊與太陽報》
“《嘩變》當之無愧為動人心魄的法庭劇……而沃克先生,則毫無疑問,是戲劇性對抗方面的天賦之才。”——《紐約時報》
話劇《嘩變》劇照
話劇《嘩變》劇照
“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現象引起了我的興趣,有些觀眾在看過戲之後反映說,這樣的翻譯雖然很上口,但不知為什麼,總有點兒不象洋人說話。經過再三詢問之後,我才明白,原來是翻譯電影兒看多了… …” ——英若誠
“《嘩變》的精髓在於,作者對於人性微妙之處的把握所體現出來的睿智;而北京人藝的高超之處也在於他們能夠把這種微妙,這種作品靈魂的東西,通過話劇,這種比小說更難表現微妙的載體,表現了出來!這怎能不讓人頂禮膜拜!我們如能像其一分,足矣!”—— 復排導演 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