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

中國內地男翻譯家,代表作《茶館》

英若誠(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男翻譯家、演員,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

1947年翻譯了謝爾蓋·愛森斯坦的作品《電影感》被觀眾熟知,從而開啟了他的翻譯生涯。主要翻譯作品《推銷員之死》《英若誠名劇譯叢》《請君入甕》《茶館》等;1993年主演劇情電影《小活佛》,其他演繹作品有《茶館》《駱駝祥子》《末代皇帝》等。1998年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因患肝病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期經歷

英若誠寫真
英若誠寫真
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
194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投身於鍾愛一生的舞台藝術活動。
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演藝經歷

英若誠藝術照 2張
英若誠藝術照
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誠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文革中因勾結彭真入獄,文革結束后重回戲劇舞台。因為其英文水平出色,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放寬,英先生逐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擔任起一個重要的角色。
1979年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訪問西歐作了準備。
1980年春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後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
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該劇在美國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
1983年被任命為前文化部副部長兼影視劇製片處主任。在擔任文化部副部長期間積極支持世界語者開展活動,給世界語事業以很高的評價。同年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米勒合作將《推銷員之死》搬上北京人藝舞台,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同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
1984年8月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崑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對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的結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7年出演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男二號。
1988年中意合拍電影《末代皇帝》推出。本人親自參加此片的拍攝。
1993年與基努·里維斯聯手出演影片《小活佛》。
1998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淑仲(愛新覺羅氏)則是滿清皇族。父親是英千里,母親是蔡葆真,外祖父是蔡儒楷。姑姑是英茵。妻子是吳世良。兒子是英達。

健康狀況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時年74歲。
英若誠生活照
英若誠生活照

個人作品


翻譯作品

《奧賽羅馬導演計劃》
《咖啡店的政客》
《甘蔗田》
《報紙主筆》
《茶館》
《推銷員之死》
《請君入甕》
《星星變紅了》
《有這一回事》
《王昭君》
《家》

自傳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人物評價


舒乙對英若誠的評價:英若誠是個大演員,既演話劇,又演電影,中外有名。英若誠是個翻譯家,他的英文和中文同樣流利,正著翻倒著翻都成。英若誠是個文藝組織家,當過導演,當過文化部副部長。這三條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全都繞著戲劇轉,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是十足的獨一份,除了英若誠之外再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英達對英若誠的評價:父親的外語水平是有口皆碑的,這來自於他特殊的機遇和刻苦的努力。父親翻譯的每部作品的演出都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這依賴於他超群的藝術鑒賞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語言和文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集這些因素於一身,父親是獨一無二的!
英若誠藝術寫真
英若誠藝術寫真

獲得榮譽


時間獲獎簡稱獲獎名稱獲獎作品所獲獎項獲獎結果
1997香港特區香港特區世界十大最傑出的中國藝術家之一獲獎
1998亞洲諾貝爾獎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新聞文化獎
獲獎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

飾演監獄長

茶館

茶館

飾演劉麻子、小劉麻子

知音

知音

飾演袁世凱

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大夫

飾演童秘書

參演舞台作品

《地窖之門》

《地窖之門》

《龍鬚溝》

《龍鬚溝》

《保羅·莫萊爾》

《保羅·莫萊爾》

《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之死》

《請君入甕》

《請君入甕》

《茶館》

《茶館》

《明朗的天》

《明朗的天》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

《春風化雨》

《春風化雨》

參演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