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

1982年謝添執導經典電影

《茶館》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劇情片,由謝添執導,于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英若誠等出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話劇,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館的興衰歷程序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國普通民眾經歷的苦難和生活逐步崩潰的故事。

劇情簡介


茶館
茶館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藏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預示著大清國必將滅亡的命運。
終於到了民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蕩的社會令王掌柜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又過了30年,裕泰茶館在已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的苦苦支撐下繼續經營,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柜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王利發于是之
常四爺鄭榕
秦仲義藍天野
松二爺黃宗洛
龐太監童超
康順子胡宗溫
小康順子程中
劉麻子、小劉麻子英若誠
大傻楊童弟
宋恩子、小宋恩子李大千
吳祥子、小吳祥子林連昆
二德子、小二德子李源
康六牛星麗
李三李翔
唐鐵嘴張瞳
小唐鐵嘴任寶賢
小丁寶尚麗娟
馬五爺米鐵增
黃胖子田春奎
老林馮增祥
老陳雷飛
鄉婦林東升
王淑芬孟瑾
龐四奶奶吳淑昆
崔久峰孫俊峰
王大栓平原
周秀花金昭
鄒福遠曹世驤
魏福喜譚宗堯
茶館夥計王大年
小妞王淑華
王小花張華
康大力丁海濤
茶客何康理

職員表


總導演謝添
製作人王學朴
副導演王振榮
美術設計楊予和
造型設計王希鍾、郭桐
編劇老舍
服裝設計劉惠萍
原著老舍、焦菊隱(原舞台導演)、夏淳(原舞台導演)
攝影鄭煜元
錄音陳燕嬉
配樂彭修文
剪輯趙秀琴
道具楊台銘
布景師王澤生(置景)、張文啟(繪景)音響:劉萬富。效果:馮欽,煙火:王雅林,演奏:中央廣播藝術團指揮彭修文,旁白:董行佶,原舞台設計:王文沖、關哉生,舞台監督:李緒文
燈光師蔣國良、張來福

角色介紹


  • 王利發

    王利發

    演員于是之

    裕泰茶館的掌柜。精明能幹,為了避免被淘汰,他想盡辦法跟上時代,經歷了千災萬難仍忘不了搞改良,可都是“動腦筋白費力,胳臂擰不過大腿”。最終,他和他的茶館在風雨飄搖中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 常四爺

    常四爺

    演員鄭榕

    普通旗人,裕泰茶館的常客,熱愛自己的國家,富於正義感,有骨氣,敢做敢當。曾因議論時政被清廷爪牙逮捕,也曾參加過義和團;清王朝滅亡后,開始自食其力,憑勞動吃飯。他一生歷盡坎坷,只盼著國家能像個樣兒,中國人不再受外國人的欺侮。

  • 秦仲義

    秦仲義

    演員藍天野

    裕泰茶館的房東,北京的財主。他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變賣家產,一心一意興辦工廠以求富國裕民。然 而,他含辛茹苦奔波一生,到頭來卻一事無成。

  • 松二爺

    松二爺

    演員黃宗洛

    普通旗人,常四爺的好朋友。講禮節,待人和氣、彬彬有禮,膽子小卻又喜歡說話兒。他整天無事可干,泡在茶館里,把黃鳥當成精神的寄託。從清末到民國,他的生活經歷巨大變化,日益潦倒落魄,最後竟衣食無著。

  • 龐太監 

    龐太監

    演員童超

    清宮中有權有勢的總管太監,在平民百姓面前表現得傲慢不可一世,對“變法”懷著刻骨仇恨,為維新派被鎮壓而洋洋得意。他又老又丑,面目猙獰,卻要買個年輕姑娘做老婆以滿足扭曲的慾望。

  • 康順子

    康順子

    演員胡宗溫 ;程中

    出身貧寒的鄉下婦女。正直、直爽,誠實,說話有分寸、懂規矩、講禮貌,做事乾淨利落,吃苦耐勞。她十幾歲時被賣給龐太監當老婆,受盡虐待凌辱,但同時也變得剛強堅韌。龐太監死後,被掃地出門的她不僅自己要活下去,還要把養子拉扯大,所以帶著孩子到裕泰茶館當了幫工。

  • 劉麻子

    劉麻子

    演員英若誠

    經常在裕泰茶館談生意的人販子。能說會道,心狠手毒,惟利是圖,做人口買賣交易就像買賣牲口一樣簡單,而且“理直氣壯”。後來糊裡糊塗被當成逃兵處決。

  • 小劉麻子

    小劉麻子

    演員英若誠

    劉麻子的兒子。是個帝國主義的小哈巴狗,既無人性也無民族骨氣。他不單穿洋服說洋話,還子承父業並“發揚光大”,公然搞“大拖拉斯”,要把窮苦的中國姑娘都包辦下來供洋人玩樂。

  • 唐鐵嘴

    唐鐵嘴

    演員張瞳

    算命先生,儘管他口若懸河、八面玲瓏,討好奉承,但因是個大煙鬼所以不受茶館掌柜王利發待見。世道越來越混亂,他卻時來運轉,混得春風得意,生意興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步伐日益加快,而他卻麻木不仁、自鳴得意,用英國的煙裝日本的“白面兒”,還標榜這是“兩大強國”“侍候”他一個人。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 為了讓青年觀眾理解片尾三位老人燒紙錢的意義,導演設計了在老人們燒紙錢的背景上加入出殯隊伍在扔紙錢,王利發等人回頭看的鏡頭。
● 由於影片時長限定在兩小時以內,主創人員對原劇的故事進行了刪減,簡化了一些過場戲,比如人物之間重複的禮儀、客套語,刪除一些次要人物,如賣福音書的、收電費的。
● 為了使影片能富於民族風味與鄉土氣息,謝添曾與影片的作曲研究把老北京的叫賣聲的旋律編入音樂作為影片的主旋律。
中國電影《茶館》劇照
中國電影《茶館》劇照
● 中老年康順子的扮演者胡宗溫在舞台上演出了近百場《茶館》,儘管如此,為了能在鏡頭前準確把掌表演的分寸,她又進行了再創作。她從老舍的遺作《正紅旗下》、老舍之子編寫的《我的父親》等書中詳細了解了舊時代貧苦滿族婦女的生活,以便進一步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 在拍攝茶館中人議論維新失敗的戲時,謝添特意邀請了“故事老人”孫敬修、戲曲研究家曹孟浪、書畫家何康理三位七八十歲高齡的知名人士當群演,這三位老人的年齡加起來足有二百九十多歲。

創作宗旨

謝添與話劇導演夏淳及主要演員商量后,決定該片的導演原則是在忠於原劇的風格和包容舞台演出精華的基礎上,調動電影表現手段來創造銀幕形象,力爭電影化的各種處理同作者風格、舞台藝術精華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於該片的演員班底來自北京人藝的話劇《茶館》劇組,所以謝添要求演員們在表演時,在形體和台詞方面適度收斂,調整表演的分寸,使之更生活化。

情節串聯

原劇作的三幕之間,在帷幕開啟前由大傻楊唱快板充當報幕,介紹時代變遷,大幕開啟后他又介入劇情成為劇中角色。在改編成電影時,由於擔心觀眾不適應這種處理,謝添決定只讓大傻楊承擔劇情中的角色,快板詞的內容也做了處理以便與畫面內容融為一體。同時,他在片子開頭部分加了一段介紹時代背景的旁白。但如此一來,后兩幕的串聯就缺少明確的交代,謝添擔心青年觀眾不易理解時代背景。後來,夏衍看了樣片后,建議在劇情進入后兩個時代的開端也加入旁白。於是,謝添把大傻楊的快板詞刪除了三分之一,增添了兩小段與外景鏡頭、資料影片相對應的旁白。

鏡頭調度

為了使老舍先生的話劇能得到立體化再現,謝添在鏡頭的調度運用上注意了三點。一是破除觀眾“在劇場看戲”的幻覺,要讓觀眾看到舞台上看不到的細節,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全方位“自由”地觀察事件的進程。例如在宋恩子向龐太監請安的戲中,他讓鏡頭打向桌子底下,使觀眾只看到龐太監的腳,從而表現宋的卑躬屈膝。二是尊重話劇演出的場面調度和人物行動方向、位置,讓演員不必僅僅為了適應鏡頭而在改變表演方式,破壞他們長期培養出來的對角色的感覺。為此,謝特意調動攝影機位置和道具,讓演員不必分散精力去顧及鏡頭方向的要求。三是運用較長的運動鏡頭引導觀眾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導演所要強調的某一局部,誘發他們的“參與感”。

畫面基調

攝影師鄭煜元在處理影片的畫面基調時,注意結合劇情的歷史背景。在拍清末的戲時,他為了表現出那個既是亂世同時也是老裕泰最興旺的“盛世”的感覺,便抓住大茶壺的熱氣、茶客們吞吐的煙霧和廚房的水蒸汽,製造一種灰而悶的調子,同時利用原舞台人物的調度,大量使用固定鏡位,以營造一種熱鬧、繁雜的視覺感受。
為了表現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氣氛,鄭煜元設計了藍灰色的基調,強調攝影機要大量移動,盡量減速少人物調度,以便加強外部節奏,營造動蕩不安的氛圍。
在拍攝“解放前夕”時,鄭煜元設計了誇張的光效處理,強調腐朽的社會即將滅亡與人民以滿腔熱情迎接光明的對比。在鏡頭調度上,他採取緩慢的運動,試圖造成緊打慢唱的節奏,力求使人感到三位老人表面平靜下蘊藏的反抗情緒。

場景設計

北影廠搭建的20世紀20年代北京丁四牌樓的街景,謝添受到這堂外景的啟發,他與美術師商擔后,決定把此處改頭換面並搭了個茶館門前的牌樓,拍了幾十個外景鏡頭用於片中,或展現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或用於與劇中人物故事相關聯的過場鏡頭。
由於該片中三個時代的主場景——裕泰茶館的內景無法避免重複的景物,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攝影機,所以為了使影片在景物上不單調,同時為攝影機提供可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條件,美術師王予和設計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布景。他適度調低了茶館中心的高大罩棚,場景從橫的方面加以豐富和變化,增設了棚柱和帶有隔扇以及迴廊形的茶座,在天井布置了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棗樹和夾竹桃。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茶館》
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特別獎《茶館》

作品評價


中國電影《茶館》劇照
中國電影《茶館》劇照
該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劇重要情節和精華,在藝術的各方面並不次於舞台劇,沒有看過舞台上的《茶館》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賞到它美妙雋永的藝術。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強調的東西也舉重若輕地強調了出來,給觀眾以比較深刻的印象。此外,影片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比方用了一些王利發的特寫鏡頭把他的表情較突出地展示出來,讓人物更加鮮明。(原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戲劇報》主編張庚評)
謝添導演對於原劇的台詞做出了正確的處理,還配合對話的重點與節奏,運用鏡頭的推、拉、搖移和特寫等手法,既符合電影特點又加強了對話的表現力。他還利用電影的特長,增加了裕泰茶館所在的大街和其他一些外景鏡頭,使觀眾得以更加形象、更加具體地看到茶館所處的環境,使觀眾的視野從茶館裡邊擴大到茶館外邊。另外,導演還很好地運用電影剪接手法,交待了時光的逝去。(戲劇導演歐陽山尊評)
謝添導演在該片中駕馭鏡頭自如靈便地在360度的範圍內來表現人物動作,從而突破了三堵牆的局限,使觀眾產生親臨其境、參與其事的親近感。該片運用蒙太奇技巧和鏡頭組接,使舞台演出流程中最富有感染力的視聽形象得以強化,例如在秦二爺第一次上場的戲中,用八個近距鏡頭,迅速切換,把秦、常、王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及複雜關係傳達得曲盡其妙,比舞台演出效果更為鮮明突出。導演運用長鏡頭和鏡頭內部運動,既生動地表現了行動中的人物,又保持住重場戲中人物的精彩台詞的完整性,使視聽形象搭配得和諧統一。在畫面造型上,該片講究表現力,把富於詩情、哲理含義的鏡頭雕琢得豐滿、強烈,給人留下激動和思索。但是,在發揮電影特有的多種多樣的表現潛能上,該片做得還不夠充分,在根據電影時長需要刪節原作情節方面還比較拘謹。導演在某些局部的處理上也有些欠缺之處。(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廣播學院教授葉家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