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四爺

《茶館》中人物

常四爺,老舍話劇《茶館》裡面的人物。

常四爺是一個具有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鬥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

角色背景


劇中的常四爺

經典茶館封面
經典茶館封面
第一幕一開始常四爺、二德子、馬五爺的一段對話就表現出他對崇洋、懼洋的統治者的憤懣之情。對清朝的腐敗他是不滿的,只因說“大清國要完”就被投進監獄一年多。出獄后,參加了義和團的反帝鬥爭;後來,又憑力氣掙飯吃,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賣;到了晚年,只落得挎小籃賣花生米。他與“作了一 輩子順民”的王利發不同,“他一輩子不服軟,敢做敢當,專打抱不平”,但這種倔強的性格,也不能改變他的命運,他“只盼著國家象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侮”。“可是,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地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頭”,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悲憤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常四爺,在《茶館》這齣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係。

作者用意

濮存昕飾演的常四爺
濮存昕飾演的常四爺
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衝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準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麼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麼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鬥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演員介紹


周里京版的常四爺

在中國名著電視劇集《茶館》周里京先生演的常四爺,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觀眾表示,電視劇集《茶館》周里京先生扮演的常四爺表現的是剛正之威,尺度拿捏地恰到好處人物感覺非常準確。
周先生的扮相很好,像清朝綏遠大將軍的後人,有四爺的泛兒象要面兒的京城爺們,透著真,也透著牛,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輩子不低頭的骨氣。特別是提籠駕鳥的那一轉,灑脫、精神頭上也很夠味。台詞很好聽,形象氣質就是四爺。常四爺開口一說話馬上吸引了看客的注意;這位是誰呀。由此能看出周先生的音色是很獨特的,有磁性、同時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周先生聲音有著豐富的聲音表現力。周先生(常四爺)一句台詞說出來,讓人們可以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能看出了周先生的台詞功力非淺,包括對常四爺台詞的理解力及表達的能力是很強的。

其他版本的常四爺

鄭榕老先生演的話劇《茶館》的常四爺和1982年電影版的《茶館》,
梁冠華演的王掌柜、濮存昕演的常四爺的話劇《茶館》

角色點評


不同演員飾演常四爺
不同演員飾演常四爺
說到《茶館》,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作者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戶舒姓滿族貧民家庭。“旗人”的家庭背景著實給老舍先生的創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他的作品中曾刻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像《 四世同堂》里的小文夫婦、《 龍鬚溝》中的程瘋子、《 我這一輩子》中的主人公“我”等等,可是,直到花甲之年,他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徹徹底底地,理直氣壯地寫了這麼一個正派、純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他,就是常四爺。
老舍先生是個旗人,儘管除了戶籍民族那一欄上與漢族登記的不一樣,其他很難看出老舍先生與漢族人的區別。但作為一個滿族人,作者本能地為那些忠肝義膽的滿族同胞們辯白。是的,辛亥革命的確摧毀了封建帝制,但由於資產階級本身的局限,提出“反滿”的口號,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使很多下層滿人在這場變革中受到衝擊,被侮辱和嘲弄,甚至無辜喪生。這種民族主義偏激情緒甚至至今都沒有完全消除。作者是要借常四爺這個形象來告訴人們滿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要反映從清末過來的滿人,並不是坐吃等死的“窩囊廢”,他們也堅守著自己的愛國情操,不向惡人低頭,不給命運讓步,這是作者對本民族的自衛,蘊含了他深厚的滿族情節,也是從民間立場出發的對底層窮苦人們的命運,文化精神的關注,對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電影茶館


劇情簡介: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藏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預示著大清國必將滅亡的命運。
終於到了民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蕩的社會令王掌柜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又過了30年,裕泰茶館在已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的苦苦支撐下繼續經營,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柜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 ...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