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貓

三角貓

三角貓,民間的解釋來自於“三腳錨”,“三腳錨的功夫”指在海邊雜耍的海員的功夫,後來經歷了變遷,最終成為“三腳貓”,“三腳貓”,無錫人常用此語來泛指對某種知識、技術雖有些門徑,但又不精通的人,亦喻虛有其表、不盡善、不中用的人。

目錄

典故


相傳,清代光緒年間,一條小船泊於上海灘南碼頭。船主是位老艄公,身強力壯,每天總在碼頭空地上習武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居然還能雙手舉起船上兩隻各重30公斤的三腳鐵錨,舞弄如飛。老艄公一時名噪滬上,不少練武愛好者前來 拜他為師,老艄公皆樂而收下。後來老艄公離去,但他的許多門徒仍在碼頭空地舞弄三腳鐵錨,然而他們無一達到老艄公那般爐火純青的水平。於是,人們便戲稱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就被傳為“三腳貓”了。
其它典故:“三腳貓”這句俗語,早在宋代已見於記載,《百寶總珍集》中說:“物不中謂之三腳貓。”明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引張明善譏諷詩:“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卧龍;三腳貓,渭水非熊。”這裡的“五眼雞”是指周文王,“兩頭蛇”是指諸葛亮,“三腳貓”是指姜太公。這些訾議,無非是揭他們的短處,說他們的壞話而已。在這些訾言中,惟一留下來的,便是“三腳貓”一句,為今人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