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三腳貓的結果 展開

三腳貓

漢語辭彙

“三腳貓”最早出自明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拼音: sān jiǎo māo,解釋:比喻虛有其名而無真本事的人。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典故


宋.缺名《百寶總珍集》卷十《解賣》:“物不中謂之三腳貓。”元.陶宗儀《輟耕錄.水仙子》:“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云:‘……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卧龍;三腳貓,渭水非(飛)熊。’”
張明善譏諷時政腐敗,世風日下,有才之士淪於溝壑,庸人渣滓卻日日飛騰,五眼雞成了岐山鳳,兩頭蛇成了南陽卧龍,三腳成了渭水飛熊。后因以“三腳貓”指技藝不精或略知皮毛的“半瓶子醋”。
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三腳貓》:“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
“三腳貓”,最早出自明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雲……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卧龍;三腳貓,渭水非熊。”按非熊飛熊,姜尚的號,渭水飛熊本指姜尚。文中諷只有三隻腿的貓,卻被人當成飛熊。後來,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貓的專職,“三腳貓”的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並一直沿用到今。
揚州人常用“三腳貓”來形容那些在技藝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比如說某人技藝不精,偏偏要去修理電器,別人會說:“你這個‘三腳貓’最好不要亂動,東西修不好,再被電打到就壞了”。
“三腳貓”這一俗語在揚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但這個俗語並不是揚州土生土長的,因為在在江浙滬的很多地區都有類似的說法。關於這一俗語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後一招即提舉起江邊的鐵錨當中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後,許多人即上前試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隻腳,於是,人們便戲稱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
又有人說:“三腳貓”乃“三顧茅”之訛,“三顧茅”是“廬”字的歇後語,“廬”與“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話“略懂門徑”謂之“有點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顧茅”即言其人頗有“路道”也。
還有一個傳說:虎會的,貓都會!可貓會爬樹,老虎不會!傳說貓是老虎的師傅。後來老虎學成后便想吃貓,幸虧貓留了一手,沒把爬樹的本領告訴它,方才躲過一劫。老虎乃百獸之王,它的功夫可代表最厲害的功夫,然而,貓為虎之師,貓才是功夫上乘的代表。奈何三腳的貓,步不成步,武不成武,所以才有了三腳貓形容半吊子功夫的來歷。於是後來就用“三腳貓”來形容技術不到家,形容蹩腳。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例句

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卧龍,三腳貓渭水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