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鼓山寺的結果 展開

鼓山寺

安徽巢湖市寺廟

鼓山寺位於安徽巢湖市之東,合、巢、蕪公路北側、亞父范增之故里鼓山之上。登臨山頂七級浮屠,古老而又繁華的巢湖市區近在足下;八百里煙波浩淼之巢湖盡收眼底,山風徐徐、白雲緲緲如若聖境。

台灣鼓山寺位於台灣彰化縣田中鎮。日據時代為日人創設之神社。

歷史


鼓山寺
鼓山寺
鼓山寺原名福應寺,始建於明代,原寺院在解放初期毀於戰火。1986年鼓山在已故劉國才老居士的發心下,艱苦多年,綠化荒山,並四處籌集資金恢復了鼓山寺,因為當時資金緊缺,后老居士又往生,故導致鼓山寺建設未能完善。1999年七月,由巢湖市佛教協會的邀請,經市政府宗教部門同意,原安徽省佛教協會辦公室秘書智文法師,受省佛教協會的委派住持鼓山寺。
智文法師在接管的當時,只有大雄寶殿(油漆彩繪尚未完善),和天王殿。在短短的四年當中,先後建設了觀音殿、客堂、地藏殿、伽藍殿、玉佛殿、藏經樓、方丈樓、法堂、念佛堂、講堂以及重新拆建了天王殿、改建了齋堂、增建了幾十間寮房,重新彩繪油漆了大雄寶殿、鋪設了天王殿前石階路。迎請了全堂佛像,增購了大量傢具和生活必需品。

發展


鼓山寺
鼓山寺
智文法師住持以來,完善了鼓山寺的建設規模,寺院規劃、建設合理,既有巍峨莊嚴的外觀,也具有小巧精細的點綴和布局。內部管理井井有條,財務制度及各項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機構採取傳統叢林管理模式,民主集中制管理。各級執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僧眾修行精進如法,上午出坡,下午和晚上進堂念佛,正常早晚功課,堅持二時過堂,初一、十五布薩誦戒。目前寺內常住僧人有二十多單,常住居士二十多人,工作人員十幾人,共有五十多人。儼然成為在省內外都算得上具備一定規模的叢林寺院和模範寺院。
鼓山寺原名福應庵。《康熙·巢縣誌》記載:“福應庵在鼓山上,明萬曆九年(1581年),山上居民程欽為鄉飲介寶鼎建,子永福,孫大榮,曾孫應琨相繼重建,栽培松竹”。清乾隆年間(1738年),庵前銀杏樹冠碩大,四周松竹繁茂,樹長廟隱,雲山霧罩。有“禪林古剎隱其境,不見僧影聞其聲”的幽深和凈怡。當時殿宇三進,房屋22間,饒有佛田畝產,後有泉井。因首堂僧人主持,便更名為佛隱寺,俗稱鼓山寺。光陰荏苒,歲月紛煩,寺廟歷盡滄桑,屢遭烽火。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防新四軍,派飛機炸毀。
解放初期,寺廟殘香破帳,野葛交織,僅剩一顆高達20米、直徑2米多的古銀杏樹作為寺廟的史跡,並成為新中國航空事業的一處航標。更為遺憾的是,1959年此樹被山下鄉民砍為數段偷走,說也奇怪,偷樹者家中不久遭大火焚燒殆盡,是巧合還是天意,鄉人自有評述。
1986年,山上居士劉國才,率南京、馬鞍山、合肥、巢湖等地佛教四眾弟子,開山造林,重建寺院。經生前十多年的努力和艱辛,一座具有徽派建築特色的寺院呈現在鼓山巔的古剎舊址上,並建有亭、閣、榭院、山道、慈善醫院等園林和公共設施,與鼓山寺配套、輝映,后在政府的撥款投資下,一條迂迴的盤山水泥路和七層鼓山望湖寶塔立巔頂天,氣勢浩然,鐘鳴、鼓響,威震四方。荒山禿嶺上造就了一處佛國仙境的聖地。
1998年,由郭學聖先生主持鼓山景區和鼓山寺日常工作,后皈依台灣寬道大和尚,郭學聖居士功淡名漠,德厚載福,為了如禮如法地振興鼓山寺道場,積極、主動要求政府主管部門聘請大德高僧來主持鼓山寺。經調研,由政府牽頭,寺院聘請,於1999年6月16日,由中國佛學院南京寶華山分院畢業生、姥山華藏凈寺住持釋智文法師接任鼓山寺主持。釋智文法師於2002年當選為巢湖市第一屆佛教協會會長。
釋智文主持期間,以廣學識,性相圓明。數年間購山地30畝,造觀音殿、地藏殿,重修大雄寶殿,建藏經樓、方文樓、念佛法堂樓、上客堂、僧寮、客寮,重建天王殿,鍾、鼓樓、齋堂、伙房等,一座集國內能工巧匠、采天下精品盛產為一體的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皇家寺院式的殿宇鑲嵌在鼓山之腰。那福建仿古石燈傳送著清凈悅耳的梵唄音樂,門前由閩南慧安定製而來的石獅,神態歡快而慈祥,順109級花崗岩石級而上,確生“一眼攬勝境,心潮伴吉祥”的境界。
鼓山寺
鼓山寺
寺院里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寶相莊嚴,佛日圓明。確有“化世界為和平,躋斯民於仁壽”之法力。佛龕、法 器、供桌、陳設、字畫古董,院落花草,無一不是精堪的藝術再現,典雅別緻,令人生智開慧,心曠神怡。具夙善根,華開見佛。藏經閣的金緘玉芨,永耀當來。卧佛放熠,寶相浩存。鼓山寺以叢林模式,執事分明,道風肅然,管理嚴謹,財務制度健全、規範。僧眾修行、精進如法。

名人墨跡


中國聯壇精英方克逸撰、張愷帆親書“慈懷納地;絕頂摩天”及方克逸撰、名振中外的四歲書法神童陳曉彥書“偕旗司諦融古景;擊鼓傳神醉眾生”等楹聯作品雕刻在鼓山牌坊和佛隱寺殿中。
來自台灣、香港、內地祈禱世界和平,施主消災延壽,亡者超度的水陸法會頻頻舉行。6年來,維修善法,廣布慈仁,募捐希望小學、修橋、鋪路、慰問貧窮約投入20多萬人民幣。

名人


釋智文,道修德積,欲離心清,念唱似鍾鳴,心田遍大千。他的論文《佛教與環保》,獲2006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法緣獎”,並在世界各佛教刊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