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台門

紹興台門

紹興當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築被稱為台門

“紹興城裡五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台門足有三千零(三千有餘)”。紹興古城,台門如星。台門深藏在古越水鄉的小巷深處,那一座座幽靜院落,白牆黑瓦,飛檐翹角,或臨繁華而安樸實,或傍清河兮沐古風,叫人看一眼就心醉神迷。推門而進,天井裡,飄散著遠古傳說,曲徑上,流淌著古風遺韻,花園裡,散落著遺聞軼事。

歷史


台門一詞源於2000多年前的《禮記·禮器》,本意是指諸侯宮門、禁城門、外城門及府第宅院之門。台有高、穩之意,就如一些高官後面要加一個台字:御史台、撫台、道台、學台等,同時台也有尊敬的意思。“台門”原意是古代對有身份的人的住宅的尊稱,如《春秋公羊傳》:“天子諸侯台門,天子外網兩觀,諸侯內閥一觀。”隨著歷史的演變,“台門”的詞義不斷豐富。

類型


紹興當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這一居住建築之所以被稱為台門,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高台說。這種說法認為,台門源自於我國流行於戰國到西漢時期的古老建築形式“高台建築”,以“台上築屋”表達求神庇佑、與神溝通的原始情愫,同時兼顧防潮功能,因此廣為沿用。這種建築形式,使得街上的每戶人家給人的直觀印象都是台階上的門戶,相互毗鄰,隔街相望。因此,這種民居形式被當地人稱為台門。其二為府第說。清代翟顴的《通俗編·居處》中記載:“梵谷大之門,時俗漫呼之曰台門,雖未嘗有築土為基之實。而其名偕矣。”紹興住宅入口的典型做法是台門、前院、二門,二門又叫儀門,其前院很小,親切近人,有現代住宅“玄關”之意義,入口小坪數空間,提示著一個大家庭。典型的台門,要凸出或凹進牆面,做出一個當地叫“台門斗”的空間,而且台門斗地面要比住宅外地面高一些,用台階聯繫,這樣,門的起步有高度又有空間,實現了“台”(高、基礎、支承等)的意義。
紹興諸暨斯宅村也有不少台門建築,比如千柱屋台門(斯盛居),下新屋台門(發祥居),上新屋台門(上新居),新譚家台門,門前畈台門等,這些老台門聚族而居,一般都為三進建築,沿著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大廳,座樓。

千柱屋台門

千柱屋,又稱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規模最宏大的台門,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巨富斯元儒(1753--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築東西面寬108.56米,南北進深63.10米,佔地面積6850平方米,建築坐南朝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以中軸線為中心,東西側各分設輔軸線兩條,計有八個四合院,各院之間設天井,前後樓屋,左右廂樓。

下新屋台門

下新屋,又稱發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門,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門廳有“長發其祥”門額而得名,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其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其坐北朝南。東西寬59.4米,南北深 54.80米,佔地面積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軸為中心,作對稱式布局,中軸建築三進,依次為門樓(屋)、大廳和座樓。左右兩側設東、西廂樓,邊門出入。東、西廂樓與中軸各進建築,既以廊軒互為貫通,又相對獨立,形成半封閉院落的格局,造作講究,尤其是門窗、牛腿、雀替、磚雕、石雕等,工藝高超,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