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台門的結果 展開

台門

台門

初到紹興的遠客,幾乎都能聽到“台門”這個字眼,有的人感到很新鮮,不免要打聽一下是什麼意思。其實,在紹興凡是房屋比較象樣一些的都稱作台門,且往往聚族而居。“台門”起初是對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稱”。隨著歷史的變化,就把具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院落都稱為“台門”。歷朝以來,紹興人凡為官經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較為殷實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榮宗耀祖,光彩門楣。而紹興傳統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門為正統,所以紹興的台門特別多。過去,民謠有“紹興城裡十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台門足足三千零”,可見台門數量之多。

紹興建築


台門命名

有以姓氏命名的,如壽家台門、李家台門、秦家台門等等。有以官職命名的,如狀元台門、探花台門、解元台門等等。舊時紹興習俗,凡中舉的人,便可立旗杆。所以,紹興的旗杆台門為數不少。也有以開過的店號命名的,如開過當鋪,人們就叫它當台門了。還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坐南朝北,就叫朝北台門。建造台門時,風水先生認為:台門不能完全朝南,於是出現了歪擺台門的名稱。台門的結構大小不一,有些小台門建築簡陋,格局與北京的四合院一樣,安橋頭魯迅外婆家住的朝北台門便是如此。而魯迅故居的朱家台門,整體特點以明清時期典型的江南民居為風格,除部分地面和立面牆外,台門的門窗、瓦片、樑柱、長廊等均由銅建造,所有的裝飾,全是用銅手工打造而成。

結構介紹

台門屋宇烏瓦粉牆,砌有石階和石門框,顯得古樸、莊嚴、肅穆。裡邊一般有三至九進房子,大抵是大門、儀門算一進,廳堂各一進,加上正屋、後堂雜屋,便至少有五進了。大門儀門及各進之間,沒有定規。紹興最多的是石庫台門,兩扇黑漆的杉木實榀門,這是稍有資產的人家。如果是門扇或八扇黑漆的竹絲台門,大抵是官宦人家或書香門第。儀門掛著“進士及第‘等炫耀門庭的匾額。

周家老台門


老台門佔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體建築共分四進,第一進俗稱“台門斗”,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魯迅祖父周福清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這對周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個台門的儀門上都掛上了翰林匾,它彷彿是三張巨大的名片,展示著主人的身份。匾額的兩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和“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第二進為廳堂,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高懸一塊大匾“德壽堂”,兩旁柱子上有一副紅底黑字的楹聯:
品節詳明,德性堅定;
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第三進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的地方。儒家以孝為本,逢年過節堂上懸掛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設五事(火燭 .香爐之類),置祭品,五代以內的周家老少必進香磕頭,行大禮、盡孝道。
第四進為樓房,亦稱座樓,為居住之用。第一進至第四進的左右,均建有對稱的側廂、樓房,房與屋之間都有廊屋貫通,以避日晒雨淋。兩側天井點綴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門布局周密、嚴謹,極富紹興地方特色,遠遠望去,白牆烏瓦,黑白分明,富有韻味。

斯宅的台門


紹興諸暨斯宅也有不少台門建築,比如千柱屋台門(斯盛居),下新屋台門(發祥居),上新屋台門(上新居),新譚家台門,門前畈台門,牌仙門裡台門,花廳門裡台門等,這些老台門聚族而居,一般都為三進建築,沿著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大廳,座樓。

千柱屋台門

千柱屋
千柱屋
千柱屋,又稱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規模最宏大的台門,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巨富斯元儒(1753--1822)所建之住宅。整座建築東西面寬108.56米,南北進深63.10米,佔地面積6850平方米,建築坐南 朝北,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以中軸線為中心,東西側各分設輔軸線兩條,計有八個四合院,各院之間設天井,前後樓屋,左右廂樓。

下新屋台門

下新屋
下新屋
下新屋,又稱發祥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築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台門,因門廳有“長發其祥”門額而得名,建於 清嘉慶七年(1802年),是斯元儒胞兄斯元仁的住宅。其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其坐北朝南。東西寬59.4米,南北深 54.80米,佔地面積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軸為中心,作對稱式布局,中軸建築三進,依次為門樓(屋)、大廳和座樓。左右兩側設東、西廂樓,邊門出入。東、西廂樓與中軸各進建築,既以廊軒互為貫通,又相對獨立,形成半封閉院落的格局,造作講究,尤其是門窗、牛腿、雀替、磚雕、石雕等,工藝高超,精美絕倫。

上新屋台門

上新屋,又稱上新居,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與斯盛居一樣是斯元儒所建,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49.7米,總面積3360平方米。青石門額上和斯盛居一樣刻有“於斯為盛”四個九疊篆大字,取之孔子《論語》,予以寓意斯氏由此而興盛。上新屋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上新屋木雕、石雕、磚雕裝飾工藝精湛,門、窗、梁、璧、馬頭牆、魚池石欄上滿是雕刻。

新譚家台門

新譚家,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南朝北,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49.7米,總面積3360平方米。新譚家共三進,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

門前畈台門

門前畈台門建於清嘉慶年間,整座建築由大房台門、二房台門、三房台門組成建築群,分別由斯繼榮的3個兒子斯靜淵、斯東山、斯志浦所建造。走進門前畈台門,時不時能發現保存完好的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有秩斯祜”“家敦仁讓” “世守稷讀”“稷讀家風”……這些古樸的石刻門額,折射出斯宅人耕讀傳家的風尚。“有秩斯祜”四個字為九疊篆,青石鐫刻,旁邊還有磚雕人物,並以石榴、佛手等圖案裝飾,上有魁星像。門前畈台門的天井也別具特色,都用細小的鵝卵石鋪砌。其中有一處天井鋪設的圖案,由10個“銅錢”組成,環環相套,非常精緻。

牌軒門裡

牌軒門裡位於下新屋的正北方,是斯子驃(虎文公)的住宅,建於清雍正年間,東西面寬80 米,南北進深55米,總面積4400平方米。共三進,沿中軸線依次為門樓、大廳、座樓,各有天井相隔,兩側設廂房,東西對稱。

狀元台門


紹興自宋至清,一共出過十一個狀元,他們的府邸大都不可考,部分遺留到新中國成立的,恐怕只有紹興城內的張元忭了。
明隆慶五年(1571)狀元張元忭的府邸坐落在紹興城內原車水坊,即今人民西路紹興市地稅局所在處。
新中國成立之初,張府中軸線上尚遺存一個台門、台門外東西兩側旗杆石以及街路東西兩端各有一座二柱一門石行牌與倚柱而坐的四個石獅子。但不久,以各種原因都被先後拆除。
張府中軸線上除台門外,其他建築物蕩然無存,後來雜陳無序地造起了不少小屋,姓氏眾多,坊內總稱為狀元台門人家。東軸線上建築物尚算完整,前廳后樓,為二戶所有。后樓部分,即是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的舊居。據陳先生說,此屋是其祖上在清代時購得的。西軸線上房屋,都被改造,面目全非。1993年人民西路拓寬,原車水坊建築物全部拆除,居民搬遷。從此,張狀元府邸遺存徹底消亡。
張元忭(1538-1588),字子藎,號陽和,浙江山陰人。祖籍四川綿竹。遠祖張九齡為唐開元宰相。近祖張浚,南宋宰相,封魏國公,抗金名將。張浚的四世孫張遠遒於咸淳元年出任紹興知府,為紹興四川綿竹張氏的始祖。張遠遒子孫在元代以耕讀傳家。直到張元忭的父親張天復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張家才中興。張元忭狀元及第,更是錦上添花。張元忭長子汝霖、次子汝懋都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長孫耀芳,副榜,山東魯王府右長史。玄孫張岱,為明末清初史學家、文學家。入清后,張家敗落。
張元忭歷官翰林院修撰,侍讀,遷左諭德。官職不高,但以學問、人品著名於時,人望甚高,在當時有著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正當仕途漸入佳境,五十歲時竟英年早逝。謚文恭。
張元忭有幾件事被其玄孫張岱記入《家傳》之中:
一、嘉靖三十四年,朝臣楊繼盛因上疏彈劾權相嚴嵩犯有“五奸”、“十罪”而被害於市。時年十九歲的張元忭十分悲憤,公開設靈位於署,為文哭訴楊之冤,令聞者吐舌。
二、父親張天復任雲南按察司副使時執法不阿,得罪當地權貴而被誣陷,為朝廷羈押受審。張元忭為雪父冤,一年中往返雲南北京三次調查取證,行程達三萬里,年未滿三十而發盡白。當道為其孝心感動,無罪釋放了其父。
三、在朝議事,與座師張居正兩次發生正面衝突(不聽暗示),由此落職,但不遺憾。
四、居里四年,私事不入公門。鄉里有不平事,即為之上公堂言,不避嫌。居裡間,還為家鄉撰寫了《山陰縣誌》、《紹興府志》和《會稽縣誌》。
張元忭勤於寫作,有《陽和不二齋文選》、《皇明大政志》、《館閣漫錄》、《翰林諸書選粹》等重要著作傳世。
張氏世代詩書傳家,家庭教學方式足可後人效法。張岱在其《四書遇·自序》中道:“余幼遵大(祖)父教,不讀朱(熹)注。凡看經書,未嘗敢以各家疏注橫據胸中。正襟危坐,朗讀白文數十過(遍),其意義忽然有省。間有不能強解者,貯之胸中。或一年、二年,或讀他書,或聽人議論,或見到山川雲物、烏獸蟲魚,觸目驚心,忽於此書(前所存在疑問)有悟。”張家的讀書之法,使子孫在讀書時養成獨立思考,在理解上不受他人觀點左右,心中存疑,能時加類比,觸類旁通。可以說,張岱能成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得益於家庭的教學。
古代方誌記述人物,輕居所而重墓地。前者幾乎省略,而後者方位甚詳。細究之,前者或為經常遷移或易地重建之故,而後者葬則終焉。但後人考證前人生活狀況,亦由此出現空白,不免遺憾。
張元忭故宅雖已不存而仍在筆者心中,故為之記,以存一說。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寧波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裝: 418頁
開本: 32
ISBN: 9787807438342
條形碼: 9787807438342
ASIN: B005OPI2OW

文化意義


在紹興民居中,台門無疑是最能反映其時代特徵和建築特色的,這些台門世代沿襲,記錄了家族的興衰、歲月的變遷、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積澱。一座座白牆黑瓦、庭院深深的台門,猶如一首首凝固的音樂,向人們傳達越地的節奏韻律之美、古典色彩之美、地域文化之美,深沉婉轉、盪人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