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浚的結果 展開

張浚

南宋名臣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字德遠,漢州綿竹縣(今四川省綿竹市)人。南宋名臣、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世稱紫岩先生。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隆興元年(1163)封為魏國公。

隆興二年(1164年)病逝,累贈太師,謚號“忠獻”。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097-08-11

出生

1097年8月11日出生。

1118

考中進士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1129

聯討叛軍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複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聯討叛軍
1135

鎮壓起義

紹興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1138

被貶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被貶謫至永州居住。

被貶
1139

復官后被排擠出朝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1163

獲封魏國公

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

1164

病逝

隆興二年(1164年)病逝,累贈太師,謚號“忠獻”。

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浚像
張浚像
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玄宗時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後代,四歲時成孤兒。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任太常寺主簿。
聯討叛軍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
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複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經營川陝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
安定江左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
紹興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引咎辭相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被貶謫至永州居住。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閑差,免去奉朝請官,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
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於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万俟卨、湯思退的不滿,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起複督戰
張浚畫像
張浚畫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高宗卻認為終歸於和,所以並不重用張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退位,宋孝宗趙昚繼位。
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
退閑病逝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即高宗)的干預下,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在余干病逝,葬於寧鄉。孝宗聞訊后“震悼”,為之輟朝,追贈他為太保。
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念及張浚的忠烈,加贈太師,賜謚號“忠獻”。

個人作品


張浚書法
張浚書法
據《宋史·張浚傳》:張浚對於《周易》鑽研得很精深,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對《書》《詩》《禮》《春秋》也都有註解,有十卷,奏議二十卷(現多亡佚)。又著有《中興備覽》(一作《張忠獻公中興備覽》)。
《四庫全書》錄張浚有《紫岩易傳》,《全宋詞》錄其詞一首。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張浚書有《談笑措置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館。又有《遠唇帖》。
體裁作品摘選
《偈》《朝陽岩》《過嚴子陵釣台二首(其一)》《贈羅赤腳》《登道觀》《贊喻彌陀掩遺骸》《詩一首》《李伯紀丞相輓詩二首》
《南鄉子》

軼事典故


張賢良夢
張浚的父親張咸,字君悅,定居於四川綿竹,其家世代以有德行聞名。宋哲宗紹聖(1094年-1098年)初年,張咸又一次參加制科考試預試,宰相章惇批閱他的對策,因為張咸並未在其中批評元祐時期的政策有誤而大怒,僅授其為簽書劍西判官。張咸自此失去了進一步舉試的機會。
張咸仕途不順,於是越發注重行善積慶,給後人積福。有一天午睡時,他夢見神人從天而降,對張咸說:“上天讓你的兒子以德為名,做宰相。”張咸大驚而醒,不久后,張浚便出生了。當時張浚的兄長已被張咸取名為張滉,張咸不想為張滉改名,於是為張浚起名,並取字德遠。岳珂評論此事說:“魏公(張浚)出將入相,有四十年,忠義和功勛名聲,是中興以來第一,這恐怕也是上天所賜予的吧。”
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僱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裡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麼辦?”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借刀殺人
淮西軍變時,統制酈瓊投降偽齊皇帝劉豫。在張浚宴請賓客時,副將前來報告此事,滿座的賓客大為吃驚,只見張浚面不改色,照常飲宴。直到夜深才寫了一封信,用臘封口后,命一名死士送交酈瓊,信中寫道:“如有機會刺殺劉豫則見機行事,否則儘快抽身。”劉豫截下這封信后,便下令逮捕酈瓊及他的手下,安定了邊境。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此事仿效“馮睢殺宮他之智”。
鑿冰拒敵
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金朝大舉南侵,所經過的城邑,都被迅速攻佔。這時正值冬季大雪,城中池水都結冰,金人借著凝成的冰層為階攀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張浚聽說金人用這種方式攻佔城邑,就下令取消原先禁止百姓在池中捕魚的禁令,於是百姓爭相鑿冰撈魚,池中的冰層始終無法凍結,金人來到城下,觀望許久,嘆息離去。
比擬裴度
據《山堂考索》記載:宋高宗曾親自抄寫《郭子儀傳》(唐代中興名將)賜給韓世忠,又親寫《裴度傳》(唐代中興名相)賜給張浚。

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

後世紀念


故居

張浚故居,是張浚於紹興七年(1137年)貶謫永州時而建。現存建築民間傳說為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8年)張浚後裔張皇后重建,時稱文昌閣。后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其為木質結構,硬山頂建築。水井系張浚開鑿,後人張勉學刻“紫岩仙井”於天啟六年。
張浚故居位於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文星街38號,故居里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門前,張浚親手開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

墓葬

張浚之墓
張浚之墓
張浚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官山村。東距縣城約70公里。墓葬位於衡山一脈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為溈江。原以花崗石砌成墓圍,前立石華表,以三合土築成凸字形封冢,冢首豎青石墓碑,碑高1.6米,寬0.6米,碑文為“宋元輔封魏國公張公德遠之墓”。
山腳距墓約50米處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毀。1981年,按原形式恢復,冢以黃土夯築,表封混凝土,並覓得原墓碑依原樣豎立。現全墓長9.6米,寬6.8米,冢高1.5米,徑4.7米。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張浚張栻墓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雕塑

張浚雕塑
張浚雕塑
為紀念德陽歷史文化名人張浚,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市內的濱河公園為其樹立了一座單體雕塑,為德陽市《名人園》塑像。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歷代群英歌》:張浚經略有方,趙鼎力真宰相。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
題隱者蘇翁事迹》: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傾。蘇公高節如子陵,寸膠解使黃河清。等是世間少不得,問津耦耕各其適。後人未可輕雌黃,兩翁之心秋月白。

歷代評價

趙構: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朕得浚,何愧王導。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
趙昚: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趙鼎: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完顏宗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馮楫:如張浚者,當再以戎機付之,庶收後效。
陳俊卿:張浚忠藎,白首不渝。
王十朋:禦敵莫急於用人,今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者,有長於用兵、士卒樂為之用可為大帥者,或投閑置散,或老於藩郡,願起而用之,以寢敵謀,以圖恢復。
劉過: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平生一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雲。
朱熹:公自幼即有濟時之志,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狩”,皇族系虜,生民塗炭,誓不與虜俱存。委質艱難之際,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縮,公則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動其心。南渡以來,士大夫往往常為和說,其賢者則不過為保守江南之計。夷狄制命,率獸逼人,莫知其為大變。公獨毅然以虜未滅為己責。必欲正人心,雪仇恥,復守宇,振遺黎,顛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復際遇,主義益堅,雖天嗇其功,使公困於讒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紀,使天下之人,曉然復知,中國之所以異於夷狄,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則其功烈之盛,亦豈可勝言哉。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於生,奧學妙於心通。勛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四夷,名垂永世。魏公才短。然中興以來,要為者只李張二公。
陳亮:重惟魏國先忠獻以至公血誠對越天地,以崇勛茂德鎮動華夷,為中興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周必大: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勛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吳獵: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於張浚也。孝宗皇帝規恢之志,一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楊萬里:其論諫本仁義似陸贄;其薦進人才似鄧禹;其奮不顧身、敢任大事似寇準;其志在滅賊、死而後已似諸葛亮。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勛,一也。發儲嗣之議,二也。誅范瓊以正朝綱,三也。用吳玠以保全蜀,四也。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三聖無多學,千年僅一翁。浚身兼文武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金人所憚也。
魏了翁:張魏紫岩以精忠大義為中興名相,其子宣公(張栻)以問學為世儒宗,流風蔚如,實啟來哲。
岳珂: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至誠動天,中貫三極。堂堂南陽,繼以魏國。山嶽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寧,乃見人傑。大義既信,人即復植。於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漢賊,敵祝宋祜。萬段之磔,吾恥未滌。不共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屢卻,淮隴迭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觀史冊,二公與匹。功雖不同,心則如一。隆興至今,耳目尚及。遺墨之寶,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猶未泐。天維可絕,地軸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則熄。兩朝開濟,萬古闔辟。系此詩之,以媲廟柏。
李璧:張浚以討賊復仇為己任,隆興之初,事勢未集,亦權宜就和。
王應麟:清議廢,風俗壞,則有毀宗澤而譽張邦昌者,有貶張浚而褒秦檜者,觀民風設教,盡賢德善俗,可不謹哉!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國惟忠,名標青史,垂裕無窮。
許衡:中原雲擾,閫外專征。東潰淮楚,西敗富平。勢裂南北,天摧大勛。千載公議,一防忠誠。
脫脫:儒者之於國家,能養其正直之氣,則足以正君心,一眾志,攘凶逆,處憂患,蓋無往而不自得焉。若張浚者,可謂善養其氣者矣。觀其初逃張邦昌之議,平苗、劉之亂,其才識固有非偷懦之所敢望。及其攘卻勍敵,招降劇盜,能使將帥用命,所向如志。遠人伺其用舍為進退,天下占其出處為安危,豈非卓然所謂人豪者歟!群言沸騰,屢奮屢躓,而辭氣慨然。嘗曰:“上如欲復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其言如是,則其愛君憂國之心,為何如哉。
劉定之:昔者漢圖恢復,所恃者諸葛亮。南宋御金,所恃者張浚。彼皆忠義夙著,功業久立。及街亭一敗,亮辭丞相。符離未捷,浚解都督,何則?賞罰明則將士奮也。
愛新覺羅·昭槤: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殊不知其誤不在窮兵黷武,反在過於持重之故。按宋、金強弱之不敵,夫人知之,魏公即勉力疆場,親持桴鼓,尚未知勝負若何。今考其出師顛末,富平之敗,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離之潰,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間數百干余里,安得使士卒奮勇而能保其不敗哉?故酈瓊對金梁王言“宋之主帥,皆持重擁兵,去戰陣數十裡外,不如王之親冒矢石”之語,蓋指魏公而言也。
蔡東藩: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若張浚,若秦檜,亦足為比較之資。浚與趙立,名位不同,原其心,猶之立也,不得因其喪師,而遂目為不忠。檜與劉豫,行跡不同,原其心,猶之豫也,不得因無叛跡,而遂謂其非逆。得趙鼎、張浚為相,得岳飛、韓世忠為將,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復之機,令其北向以圖中原,不致終淪江左也。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
趙構: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復用兵,極為生事。
朱勝非: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朱熹: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裡,忘了那裡。
沈德符:南宋宰相張浚,萬口吠聲,以為聖賢。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輕信其子張栻家稿,遽草行狀,以致天下不信。
張燧:張浚素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且其子南軒以道學聞名,父子為當時宗主。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紹興元年,合關陝五路兵三十餘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淮西酈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並逐言者於外。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財掃地無餘,乃以殺傷相等為辭,行賞轉官無虛日。
謝肇淛:張浚志大才疏,喪師辱國,劉琨殷浩之儔也,而盛稱其恢復之功,比之諸葛武侯。
崔銑: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議制也,昨是今非;雖有一二臣,然而張浚失之罔、陳俊卿失之懦、趙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無足賴也。
馬貫:宋高宗之不能中興者,豈特壞於秦檜之主和。張浚之為將,有累中興者多矣。張浚受宋重任,三命為將,三至敗績。蓋以量狹果於自用,而不能聽諫;智黯暗於兵機,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綱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舉,岳飛在營,浚惡之,聽其歸而不能留;符離之戰虞允文遠在川、陝,浚雖聞其賢,而不能舉以自副。然則宋高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此(殺曲端)何異於秦檜之死岳飛乎?岳飛之見殺,百世之下,雖婦人女子亦知憐其冤。若曲端之見殺,及浚之屢敗,史冊事,俱難掩,而中不無掩飾。故不謂其殺戮忠良,敗壞國事,而反謂其能雪仇復土,謬歸以中興之功。後世儒臣,不加詳察,誤入帝王之祠,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與忠良之心,必羞與之列矣。
王崇簡:浚三命為將,三致敗,且劾李綱,殺曲端,疑岳飛,薦秦檜,雖為南渡名臣,無可紀之功。
王夫之:張浚、趙鼎力主戰者,而首施兩端,前卻無定,抑不敢昌言和議之非。
愛新覺羅·弘曆:張浚富平之敗,心雖可原,然失律之罰不可逭也。
陳康祺:宋張魏公一生恢復,空言未酬,後世論者,多稱其忠義,而掩其喪師辱國之咎,所謂“為有南軒下筆難”也。
王鳴盛:無功可言而罪不勝書。
蔡東藩:將相和則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趙鼎、張浚為左、右相,鼎居內,實握相權;浚居外,相而兼將者也。觀劉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內外同心,因得奏績,此非將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後以呂祉之讒間,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無事可成,鼎與浚為宋良臣,猶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終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