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勝非
朱勝非
朱勝非(1082年—1144年12月24日),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南宋初年宰相。朱勝非於崇寧二年(1103年)進士及第。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任東道副總管、兼管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勸宋高宗趙構繼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除尚書右丞,遷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等職。苗劉之變時,他善事斡旋,保護之功居多。平亂后,引咎罷政,授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繼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后因江州失陷,他赴鎮太慢,被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紹興二年(1132年),經宰相呂頤浩力薦,再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后乞請免職奉祠。紹興五年(1135年),應詔疏奏戰、守四事,歷知湖州、宣州等地。秦檜為相后,朱勝非與其不合,廢居八年。
紹興十四年(1144年),朱勝非去世,年六十三,謚號“忠靖”。著有《紺珠集》、《秀水閑居錄》等。《全宋詩》、《全宋文》等錄有其詩文。
(概述內圖片來源:《浙江山陰朱氏宗譜》 )
朱勝非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中進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東道副總管,權知應天府。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趙構在南京即位,朱勝非任中書舍人兼代理直學士。當時正值草創之際,朱勝非上疏曰:“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諸夏尊;苟失其柄,則不免四夷交侵之患……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於仁義者之行,不合者置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宋史·朱勝非傳》 深得皇上稱讚。總制使錢益升職,朱勝非認為錢任陝西制置使時棄師誤國,應封還升遷書,免其職。諫官衛膚敏因指責元祜太后兄弟的兒子被改職,朱勝非認為因外戚故逐諫臣,不足以示天下正道,要求復其職。
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任朱勝非為尚書右丞。當時宰相子弟蔭恩太濫,諫官上疏道:“還在玩竹馬遊戲時,已經都位在大臣之列,現不可以不戒。”勝非贊同並對皇上說:“舊制宰執大臣的子弟一律不當堂授現職,只參加銓注,宰執罷政后不治罪,然後推恩。”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軍先後攻下徐州、淮陽、泗州,並派遣拔離迷部攻陷天長軍。皇上驚慌失措,帶領御營都統制王淵和親信宦官康履匆忙逃跑。渡江到達鎮江后,百官方陸續趕到。金軍入揚州,大肆擄掠后焚城而去。高宗逃往杭州,留下朱勝非經營鎮江。不久,又任他為控扼使,又授宣奉大夫,后又授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
紹興元年(1131年),江州淪陷,侍御史沈萬求指責九江失守是由勝非赴任太慢所致,貶其為中大夫。
紹興二年(1132年),呂頤浩推薦勝非兼任侍讀,又督江、淮、荊、浙諸州軍事。旋升尚書右僕射、同中書平章事。因母喪去職,重啟後為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二次為相,進獻《吏部七司赦令格式》180卷。
紹興三年(1133年)11月,岳飛建議出兵收復襄陽等六郡,恢復中原。收復建康后高宗召見岳飛,特賜“精忠岳飛”的軍旗。岳飛連續上疏建議乘勝北伐進取襄樊,宰相朱勝非和參知政事趙鼎全力支持。高宗迫於形勢派岳飛北伐,但規定:只准“收復襄陽府、唐、鄧、隋、郢州、信陽六郡”,敵軍“若逃遁出界,不須遠追,”“亦不得張皇事勢,誇大過當,或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之類,卻致引惹”。規定事畢,大軍復回江上屯駐。后遇長期大雨,災難沉重,勝非多次上書求免職,並自責11罪狀,皇上才准其奏。
后因反對秦檜的作為,勝非稱病歸家,閑居八年,著哲論《閑居錄》傳世。
紹興十四年(114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2月24日),朱勝非卒於故里,年六十三,謚號忠靖。
羅誘:而趙氏自播遷之後,鉅公碩德隨已滅,而所與謀事者,不過六七輩。……朱勝非雖老臣,然守法具位,忮於圖大事。……是數子輩,皆闒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朱熹:朱丞相秀水閑居錄自誇其功太過,以復辟之事皆由他做,不公道。
岳珂:士孰不排難,貴乎安以徐。士孰不立節,貴乎平以舒。既家國之兼全,亦身名之裕如。是與夫激切奮跲,纓冠曼胡者,蓋已同功而殊塗。我思其人,猶及屋烏,而況乎遺書。
脫脫:朱勝非、呂頤浩處苗、劉之變,或巽用其智,或震奮其威,其於復辟討賊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綱、趙鼎當世之所謂賢者,而勝非、頤浩視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張燧:勝非此舉,其調奸護駕,良有足多者,故能使張、韓諸將竭力倡義,以收勤王之績也。紛紛局外之議,何足憑!
王夫之:若夫朱勝非者,尤不足齒於士類者也。苗、劉,二健卒耳。權藉不重,黨類不滋,逆謀不夙,所欲逞志者,王淵、康履而止。浸淫及上,遂敢廢人主而幽之蕭寺。勝非躬秉大政,系百僚之望,使有不可奪之節,正色立朝,夫二賊者,詎敢爾哉?乃內禪之舉,勝非且屍陪列之長,為下改元之詔。德不重,才不贍,志不固,賊之藐之也久,故其脅之也輕,而勝非之從也易。乃使其禍不懲,則宋之危也亦亟矣。...藉令三方之義師不星馳而至,賊勢已成,虜兵且進,勝非其能事從中起,梟賊首以復辟乎?如其能之,則他日之自辯曰:“偷生至此,欲圖今日之事。”固可解也。而悲憤始於張浚,成謀定於呂頤浩,奮勇決於韓世忠,勝非何與焉?其志欲圖者,果何圖也?察所懷來,一馮道、范質之心而已。勝非之生,無豪毛之益也。如其死也,則以明夫苗、劉之為賊,而激忠義之人心以起,誠重於泰山矣。無靖康之禍,有所奉之君,名義自己而立衡,存亡即於己而取決。事易於邦昌挾女直之勢,而抑無好問通閑道之書。事定之餘,優遊以去,而貶竄不加焉,宋安得復有王章哉?
王曾瑜:朱勝非和呂頤浩均曾在南宋最艱難的建炎、紹興年間兩度為相,主持政務,使南宋政權度過了困境。朱勝非和呂頤浩主張抗金,以呂頤浩的態度更為鮮明。雖然二人為相期間都有憑私人感情好壞而進退官員的傾向,且都排斥抗戰派李綱等令人指摘之處,但他們仍不失為宋人所承認的較好的宰相。
朱勝非嘗輯百家小說、傳記,編著為《紺珠集》十三卷(《郡齋讀書志》卷13,後人考訂為偽托),今存明天順刊本、《四庫全書》本。又著有《秀水閑居錄》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11),今本為一卷,記所見聞南宋初政事,有《說郛》本。《全宋詩》卷1537錄其詩七首。《全宋文》卷363收有其文。
杜門帖
• 母親
楊氏,封魯國夫人。
• 兒子
朱唐卿
朱虞卿
朱夏卿
朱商卿
朱周卿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寧二年,上舍登第。靖康元年,為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金人攻城,勝非逃去。會韓世忠部將楊進破敵,勝非復還視事。逾年,詣濟州謂康王言,南京為藝祖興王之地,請幸之以圖大計。王即位南京。
建炎改元,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時方草創,勝非憑敗鼓草制,辭氣嚴重如平時。上疏言:“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服而諸夏尊;苟失其柄,則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國家與契丹結好,百有餘年,一旦乘其亂弱,遠交金人為夾攻計,是中國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於仁義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上嘉之。總制使錢蓋進職,勝非言蓋為陝西制置使棄師誤國,封還貼黃,蓋遂罷。諫官衛膚敏坐論元祐太后兄子徙官,勝非言以外戚故去諫臣,非所以示天下。
二年,除尚書右丞。時宰執蔭補多濫,勝非奏:“舊制,宰執子弟例不堂除,只就銓注,罷政不以罪,然後推恩。趙普子弟皆作武臣,普再相,長子授庄宅使;范純仁再相,子正平有文行,竟死選調;章惇子援及持皆高科,並為州縣、幕職、監當。惟夏竦子安期累作邊帥,授待制、直學士,王安石薦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除待制。然安期猶有才幹,雱猶有學問。至蔡京子六人、孫四人,鄭居中、劉正夫子各二人,余深、王黼、白時中、蔡卞、鄧洵仁洵武子各一人,並列從班。宣和末,諫官疏謂:‘尚從竹馬之游,已造荷囊之列。’今不可以不戒。”遷中書侍郎。
三年,上自鎮江南幸,留勝非經理。未幾,命為控扼使,已而拜宣奉大夫、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故事,命相進三官,勝非特遷五官。會王淵簽書樞密院事兼御營司都統制,內侍復用事恣橫,諸將不悅。於是苗傅、劉正彥與其徒王鈞甫、馬柔吉、王世修謀,誣淵結宦官謀反。正彥手斬淵,分捕中官,皆殺之,擁兵至行宮門外。勝非趨樓上,詰專殺之由。上親御樓撫諭,傅、正彥語頗不遜,勝非乃從皇太后出諭旨。傅等請高宗避位,太后抱皇子聽政,太后不可。傅顧勝非曰:“今日正須大臣果決,相公何無一言耶?”勝非還告上曰:“王鈞甫乃傅等腹心,適語臣云:‘二將忠有餘,而學不足。’此語可為後圖之緒。”於是太后垂簾,高宗退居顯忠寺,號睿聖宮。勝非因請降赦以安傅等。又奏:“母后垂簾,須二臣同對,此承平故事。今日事機有須密奏者,乞許臣僚獨對,而日引傅徒二人上殿,以弭其疑。”太后語上曰:“賴相此人,若汪、黃在位,事已狼籍矣。”
王鈞甫見勝非,勝非問:“前言二將學不足,如何?”鈞甫曰:“如劉將手殺王淵,軍中亦非之。”勝非因以言撼之曰:“上皇待燕士如骨肉,那無一人效力者乎?人言燕、趙多奇士,徒虛語耳。”鈞甫曰:“不可謂燕無人。”勝非曰:“君與馬參議皆燕中名人,嘗獻策滅契丹者。今金人所任,多契丹舊人,若渡江,禍首及君矣。盍早為朝廷協力乎!”鈞甫唯唯。王世修來見,勝非諭之曰:“國家艱難,若等立功之秋也。誠能奮身立事,從官豈難得乎。”世修喜,時往來道軍中情實。擢世修為工部侍郎。
傅、正彥乞改年號及移蹕建康,勝非以白太后,因議恐盡廢其請,則倉卒變生,乃改元明受。以詔示世修曰:“已從若請矣。”傅等欲挾上幸徽、越,勝非諭之以禍福而止。傅聞韓世忠起兵,取其妻子為質。勝非紿傅曰:“今當啟太后召二人慰撫,使報知平江,諸君益安。”傅許諾。勝非喜曰:“二凶真無能為也。”諸將將至,傅等懼,勝非因謂之曰:“勤王之師未進者,使是間自反正耳。不然,下詔率百官六軍請上還宮,公等置身何地乎?”即召學士李邴、張守作百官章及太後手詔。
四月朔,勝非率百官詣睿聖宮,親掖上乘馬還宮。苗傅請以王世修為參議,勝非曰:“世修已為從官,豈可復從軍?”上既復辟,勝非曰:“臣昔遇變,義當即死,偷生至此,欲圖今日之事耳。”乃乞罷政。上問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浚。”問孰優,曰:“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年少。”勝非曰:“臣向被召,軍旅錢穀悉付浚,此舉浚實主之。”御史中丞張守論勝非不能預防,致賊猖獗,宜罷。不報。授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尋除江西安撫大使兼知江州。
紹興元年,馬進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二年,呂頤浩薦兼侍讀,又薦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給事中胡安國、侍御史江躋交章論罷之。頤浩力引其入,再除兼侍讀,尋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母憂去,起複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卷。
時員外郎江端友請營宗廟,議者非之,以為國家期於恢復,不常厥居,勝非方主和議,遂白上營宗廟於臨安。徐俯罷參政,勝非薦胡松年。侍御史常同劾松年乃王黼客,勝非徙同左史。莫儔謫曲江,其家蒼頭奴為勝非治疽而愈,奴為儔請,得復官。姻家劉式嘗言為兵官獲盜,勝非不以付部用,特旨改官。會久雨,勝非累章乞免,且自論當罷者十一事。魏矼亦劾其罪,遂罷。
五年,慶詔言戰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歸。勝非與秦檜有隙,檜得政,勝非廢居八年,卒,謚忠靖。
勝非,張邦昌友婿也。始,邦昌僭位,勝非嘗械其使,及金人過江,勝非請尊禮邦昌,錄其後以謝敵。苗、劉之變,保護聖躬,功居多。既去,力薦張浚。然李綱罷,勝非受黃潛善風旨草制,極言其狂妄。再相,忌趙鼎,鼎宣撫川、陝,欲重使名以制吳玠,勝非曰:“元樞出使,豈論此耶?”蓋因事出鼎而輕其權。人以此少之。及著《閑居錄》,亦多其私說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