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

南宋初年名臣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出生於隆州仁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南宋初年名臣。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於採石,指揮三軍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顏亮,使“宋事轉危為安”。次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大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撫使、知樞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旋即再鎮四川,封爵雍國公,世稱“虞雍公”。

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肅”。

大事件

1110-12-14

出生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12月14日),虞允文生於隆州仁壽縣。

1154

中進士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獲授彭州通判,后改為權知黎州、渠州。

1155

授為秘書丞,累官至禮部郎官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虞允文被除授為秘書丞,累官至禮部郎官。

授為秘書丞,累官至禮部郎官
1161

采石磯大捷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截。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逃往揚州。

采石磯大捷
1165

出入朝廷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虞允文被正授為參知政事,仍同知樞密院事。同年秋,金國所派的使臣完顏仲“偃蹇不敬”,虞允文請求將其斬首,朝議意見不一,此事遂被擱置。適逢宰相錢端禮收受官員李宏的玉帶,此事被發現后,牽連虞允文,使其遭到御史章服的彈劾,於是在同年八月罷相,外出為宮觀官。

1172

再鎮四川,封爵雍國公

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旋即再鎮四川,封爵雍國公,世稱“虞雍公”。

1172

宰執朝廷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二月,虞允文被授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大臣梁克家升任右丞相。

宰執朝廷
1174-07-18

逝世

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十八日(7月18日),虞允文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逝世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虞允文塑像
虞允文塑像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12月14日),虞允文生於隆州仁壽縣。其先祖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孫虞殷,任仁壽郡守(即隆州),虞氏遂定居於此。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藉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后,虞允文極度悲傷。他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有疾病,故七年未曾調官,直到父親逝世之後,才重新投身功名。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獲授彭州通判,后改為權知黎州、渠州。當時,宰相秦檜當權,虞允文等蜀地文士皆不獲重用。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死,高宗想要收用被廢棄的蜀士,中書舍人趙逵首薦虞允文,使他被高宗召對。虞允文在應答中,首先認為人君應該敬畏上天、安撫百姓、遵效祖宗成法;其次又論及當時士大夫風氣中的弊病,從而提出,在以文章、言談、政事選用這些士人時,應該分別裁汰其中的輕浮、巧偽、苛刻者,這樣才能使被選中的官員任重致遠;最後,他極力陳述四川財賦科輸的弊端。高宗聞言,欣然採納。隨後,虞允文被除授為秘書丞,累官至禮部郎官。
紹興三十年(1160年)十月,虞允文借職工部尚書,充任賀正使,出使金國。他與館伴賓射,一發中的,使金人驚異。在金國境內,虞允文眼見金人正在大規模運輸糧草、打造戰船,辭行時,完顏亮又有“看花洛陽”之語,於是在回朝後,將這些事盡皆奏報朝廷,並請求加強淮、海沿線的邊備。
之後,虞允文被任命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當時的三衙管軍(最高長官)由宦官承理,虞允文認為:“自古以來,人主的權力,不下移至奸臣,便是落在親隨幸臣手中。秦檜盜權十八年,秦檜死後,大權才回歸陛下。近來三衙長官交結中官(宦官),宣和、明受之鑒(指宋徽宗時的童貫典軍、梁師成亂政,及高宗初年的苗劉兵變)近在眼前。”高宗醒悟,立刻禁止此事。

採石大捷

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
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截。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逃往揚州。進攻其他地區的金軍也被宋軍打退,完顏亮不禁大怒,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下令金軍3天內全部渡江,否則處死,這促使其內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退屯三十里,遣使議和。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

力反割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高宗抵達建康府,旋即商議迴鑾行在(臨安府),下詔授御營宿衛使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虞允文為副使。因朝臣反對楊存中的任命,虞允文也不能成行,改任川陝宣諭使。陛辭之際,他向高宗分析局勢,認為此時正是“恢復”之機,應該堅持用兵。
宋孝宗即位后,在保守派史浩等人的進言下,“欲盡棄陝西”,要求西線宋軍放棄戰果,“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且欲用忠義人守新復州郡,官軍退守蜀口”。虞允文力爭無果,吳璘倉促撤退,被金軍偷襲,損失慘重,此前收復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再入敵手。此後,虞允文前後十五次上疏,陳述了陝西對於中興大業,乃至整個四川的重要性,“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又移書宰相陳康伯,請求聲援,但陳康伯“牽於同列,不能回也”。孝宗想召虞允文回朝,詢問陝西事宜,而朝中執政者對他多有忌憚,僅將其改授為顯謨閣直學士、知夔州,仍在地方主政。不久后,孝宗又命虞允文上奏陳述自己的意見。
隆興元年(1163年)六月,孝宗召虞允文入對,他力反宰相史浩棄地之說,認為“有八可戰(之由)”,並用笏板在地上圈划,說明棄地的利害。孝宗醒悟,先命虞允文以敷文閣待制出知太平州,隨後升授他為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一作宣諭使)。七月,改為湖北京西制置使。當時,宋廷遣使向金國議和,一意主和的宰相湯思退又想要放棄南宋掌控的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虞允文五次上疏力爭,並拒絕放棄所轄的唐、鄧二州。湯思退大怒,誣稱其“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又假意請召他回朝,其實有排擠之意。虞允文交還印綬,乞請致仕,仍堅持認為不能放棄四州,被孝宗改授為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

出入朝廷

隆興二年(1164年),金國又挑起戰事,湯思退獲罪貶謫,孝宗追悔不聽虞允文的進言。適逢被召回的名臣陳俊卿也舉薦虞允文才堪大用,孝宗遂於同年十一月召其入朝,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十二月,改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虞允文被正授為參知政事,仍同知樞密院事。同年秋,金國所派的使臣完顏仲“偃蹇不敬”,虞允文請求將其斬首,朝議意見不一,此事遂被擱置。適逢宰相錢端禮收受官員李宏的玉帶,此事被發現后,牽連虞允文,使其遭到御史章服的彈劾,於是在同年八月罷相,外出為宮觀官。

刷新蜀政

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虞允文再次入朝,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五月,吳璘去世,四川制置使汪應辰暫掌宣撫使司事務。但孝宗擔心汪應辰“不習軍事”,於六月特命虞允文出任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宣撫使,旋即詔命他仍兼知樞密院事。頒詔前,孝宗特地告誡虞允文:“凡事不應效仿張浚的迂闊,軍前之事,你一一親臨。”
抵達四川一個月後,虞允文被召回臨安,不到數月,又回到四川。此行,太上皇趙構御書《聖主得賢臣頌》賜給虞允文,孝宗親自題跋;陛辭時,孝宗又將自己穿過的兩隻鞋子和一套甲胄賜給他。
虞允文返回四川后,奉行孝宗勸誡的九事,以整飭軍政為急務:奏請核查各部軍卒,根據戰鬥力分為三級,最上級作戰,中、下二級負責運輸輜重,最後的老弱者被裁汰。據此,共裁汰了上萬冗兵,節省緡錢四百萬。而被裁者如在從前有功勞,就加授閑散官職;命利州路帥臣晁公武重新核實興、洋二地的義軍,共檢得二萬三千九百餘人;又得到陝西弓箭手的訓練要略,參考紹興年間的規制,整理為兵書,賜給各文武官吏;將馬政交付官員張松打理,奏請依據舊制分設川、秦二處茶馬司。
當初,虞允文在樞密院時,從金降宋的將領蕭遮巴提議料理軍卒,虞允文曾奏請三衙對被清裁的士卒加以安撫、收編。到此時,金、洋、興元三地有兩萬歸正人,攔路訴說被拘囚的苦楚,虞允文為他們分配官田,使其恢復生產。此外,他還打算聯繫金將姜挺、白沂,按照朝廷的詔令招募鞏州人王嗣祖,企圖聯合西北各族一同進攻金國,派蕃僧六彪與王嗣祖一同前往商議,但最後未有成果。當時,邛、蜀等十四州發生飢荒,共有“荒政凡六十五事”,劍州將節餘的錢帛五萬捐獻災區,但虞允文沒有接受。

宰執朝廷

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虞允文被召回臨安。六月,升任樞密使。七月,與宰相陳俊卿一同反對召幸臣曾覿入朝,曾覿最後被外放為浙東總管。八月,升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制國用使,正式拜相。
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陳俊卿奏請挽留因直言被外放的右正言龔茂良,觸怒孝宗,以至於陳俊卿辭免相位,出居浙江亭(今浙江杭州南白塔嶺下錢塘江濱)待命兩日,朝廷都不予批複。虞允文覲見孝宗,詳細論述君臣禮遇之道,甚至疊拜在孝宗榻前,最終使陳俊卿被優待,出判福州府。
自乾道三年(1167年)庄文太子趙愭早逝后,孝宗不再立太子。虞允文屢次上疏懇請立儲,至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孝宗遂立皇第三子、恭王趙惇為太子,外放皇子趙愷為兩鎮節度使。
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工部侍郎胡銓被諫官彈劾去職,虞允文請將其留侍經筵,孝宗遂留胡銓為翰林侍講。之後,胡銓舉薦名儒朱熹,孝宗詢問虞允文是否識得朱熹,虞允文稱朱熹的功力“不在程頤下”,孝宗於是下詔征朱熹入朝。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二月,虞允文被授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特進,大臣梁克家升任右丞相。虞允文曾經舉薦梁克家接替自己,孝宗不許。后又稱病請辭,並推薦梁克家為人靖重,有宰相之才,最後二人得以同任宰相。

功業未就

乾道九年(1173年),虞允文抵達成都就任。當時四川宋軍每月領米一石五斗,不能養家,虞允文得訊后,捐出宣司錢三十萬換米,按照士卒家中人口增給米數;除此之外,他還訂立戶馬(宋代官府派民戶養馬以供軍用的制度)七條,搜括民馬,“奏選良家子”,以備將來的戰爭使用。
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十八日(7月18日),虞允文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孝宗聞訃訊,為之輟朝,追贈少師。
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在白石大規模閱軍,趙雄奏稱軍中都是年少健壯之人,孝宗感嘆:“之前虞允文進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見成效。只談採石一事,也是奇絕。”次年,趙雄擬請加賜虞允文贈謚,孝宗同意,並刪去趙雄所擬詔書中“久在相位,實著勛勞”八字,將所贈太師之官改為太傅,謚號“忠肅”。
慶元元年(1195年),宋寧宗重新追贈虞允文為太師。

為政舉措


政治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虞允文受命為川陝宣諭使,與四川宣撫使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並在隨後反對放棄陝西三路之地;任湖北京西制置使時,又拒絕放棄所轄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二州於金國。
乾道三年(1167年),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撫使。在任內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使蜀地軍政一新。乾道八年(1172年),再鎮四川,勤練士卒,籌劃北伐。
虞允文為相期間,留心搜羅人才,洪适、汪應辰、楊萬里、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人皆受其賞識拔擢;又裁汰冗員,節省開支,一意革除弊政。他屢次疏請立儲,使朝局安定。

軍事

宋高宗末年,虞允文出使金國,見其大舉運糧造船,便在回朝後奏請宋廷加強沿淮及海上之防禦。宋金戰爭再起后,他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於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臨危受命,指揮三軍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顏亮,阻止了金軍渡過長江的企圖,使“宋事轉危為安”。

個人作品


文學作品

虞允文作品
虞允文作品
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註,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散文,採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軍事第一剳子》《江上軍事第二剳子》《江上軍事第三剳子》《奏還汪應辰知衢州詞頭疏》。後來虞允文入川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作《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營田之利弊》等奏疏。
隆興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
乾道三年,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作《論明良交感惟信與誠疏》《謝賜御書漢崔寔政論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
虞允文還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志》十五卷、《詩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收錄其文八十五篇。
虞允文另外還有兩篇早年之作比較有名,一是《辨鳥賦》,一是《誅蚊賦》。

傳世丹青

虞允文不僅詩文出色,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吳寬評論說:“虞忠肅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明代文藝評論家王世貞也說:“《停雲館帖》第六卷,為南宋名臣書,如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傳世的墨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祖先虞世南唐太宗時官至弘文館學士,封永興縣公。卒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曾祖父虞昭白追贈太師、周國公。
祖父虞軒追贈太師、魏國公。
父親虞祺宋徽宗時進士,官至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后贈太師、秦國公。
母親——封秦國夫人。
——妻子王氏出身“成都甲族”,累封蜀國夫人。
子輩長子虞公亮曾任奉議郎、直秘閣等職。
次子虞公著曾任朝散郎、知開州。
幼子虞杭孫曾任奉議郎、餘杭縣丞。
女兒虞樞娘嫁從事郎、黎州軍事推官張熠。
孫輩孫子虞易簡曾任承議郎、棗陽軍使。
虞剛簡虞允文諸孫中最知名者,官至利州路提刑。
虞方簡曾任宣教郎、知江安縣。
虞秌曾任宣教郎、知青神縣。
虞夷簡曾任宣教郎、郫縣丞。
虞普曾任承奉郎。
虞曾生平不詳。
虞泰生平不詳。

軼事典故


寬厚不校

虞允文為左丞相時,遭到御史蕭之敏的彈劾,上章待罪。宋孝宗前往德壽宮(太上皇趙構住所)時,太上皇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何處?不要聽任虞允文去職。”孝宗於是將蕭之敏外調地方,又親自在扇面上題詩,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認為蕭之敏為人端莊正直,請召他回朝,以開闢言路。孝宗認為虞允文所言寬厚,特命大臣曾懷將此事寫在《時政記》中。

處事得體

為慶賀乾道八年(1171年)的會慶節(宋孝宗生辰),金世宗派外戚烏林答天錫作為使臣來南宋祝賀。烏林答天錫傲慢不恭,堅持要求孝宗下榻問候金世宗的起居,孝宗不允,他便長跪不起,一旁侍臣都驚愕失措。面對這種情況,虞允文請求孝宗先回宮中,並命知閤門事王抃告訴烏林答天錫說:“大駕既已動身,便難以再度臨朝,使臣到來,且隨班向陛下祝壽。”烏林答天錫聞言,慚愧退下,次日隨群臣覲見孝宗。

史籍記載


《誠齋集·卷一百二十·宋故左丞相節度使雍國公贈太師謚忠肅虞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八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史傳三編·卷三十八·名臣傳三十》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八十三·宋八十七》

墓葬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距縣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緊鄰黑龍灘風景區,是黑龍灘旅遊區支線景點。虞允文墓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樂山、眉山分家后,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仁壽縣誌》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於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豎石人石馬作侍,石羊、石豬作供,立華表兩座,四周砌石圍牆護之,舊有祠今廢,墓高五尺,穿心兩丈,墓前抵石牆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頂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盡。”從記載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個,一前一後,有石人、石馬作待,石羊、石豬作供,築有墳台、拜台,立石柱燈桿二座,四周石圍牆護立,寬之數百尺(今已毀)。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縣毛緒峰、光緒知縣何肇祥,曾先後三次對虞墓進行維修保護,重建墓碑。虞允文墓附近陸續出土發現了一些實物資料,對研究考證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1997年10月在虞墳15處發現“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殘缺,字跡部分可見。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處出土圓形石碑(殘缺),只見隸刻“丞相”二字,其餘不存。
在通過長期取證確認虞允文墓無疑的同時,又新將當年毛澤東同志讀《二十四史》贊虞允文採石英勇抗金題籤的“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跡,鐫刻成碑,立於墓前。
如今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寬11米,長20米,石砌拜台寬33米,長15米,寬1.3米。現存墓碑為光緒十九年知縣何肇祥重立,高2.3米,寬1.8米,上書“宋丞相虞忠肅公墓,知仁壽縣事何肇祥重建”。墓前闢建有仁壽虞公陵廣場,廣場上塑虞允文像。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趙昚:①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宋史》引)②前此虞相行揀汰之法,今方見成效。只如採石一事,亦自奇絕。(《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引)
趙雄:①虞某有志恢復,不幸死不及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引)②虞允文採石之功,未經顯賞。久在相位,實著勛勞。(《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引)
汪應辰:虞公所謂范堯夫(范純仁)佛地位中人也。(《宋故左丞相節度使雍國公贈太師謚忠肅虞公神道碑》引)
陳亮:①公忠貫日月,採石之勛已著,而規恢之任,在公一身。(《元一統志》引)②自故相虞允文再撫西師,風饕雪虐,經理兵事,不幸而薨於漢中。(《元一統志》引)
劉光祖:中興以來,前有魏國張公(張浚),後有雍國虞公,為國家仕其勞而當其危者也。彼曾不少愧焉,又忍妄短毀之乎!(《雍國忠肅虞公奏議·序》)
李昂英:柳開以文士請兵,果能制契丹之部落。虞允文以儒者視師,卒能成採石之駿勛。(《崔清獻公行狀》)
脫脫:①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身台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宋史》)②允文許國之忠,炳如丹青。金庶人亮之南侵,其鋒甚銳,中外倚劉錡為長城,錡以病不克進師。允文儒臣,奮勇督戰,一舉而挫之,亮乃自斃。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採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及其罷相鎮蜀,受命興復,剋期而往,志雖未就,其能慷慨任重,豈易得哉?(《宋史》)
吳寬:虞忠肅公采石之戰,日星晦蒙,江水震蕩,功烈赫然於時,足以詟伏彊敵,愧死名將,疑其平日為人,有喑啞叱吒、千人皆廢之狀。(《跋宋虞忠肅公手帖》)
丘濬:古今水戰,採石比赤壁尤奇且難。周瑜主將,而允文書生也;瑜握重兵,而允文空拳也;瑜有孔明為犄角,而允文只手也。(《太史升庵文集》引)
楊慎:虞雍公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與張魏公相上下。(《太史升庵文集》)
王世貞:虞允文之材逾於(張)浚,其氣則不如也。(《弇州四部稿》)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安雅堂稿》)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翁山文外》)
朱軾:方金主亮之南下也,宋承秦檜秉政之餘,奸回在位,忠良黜遠,武備廢弛,人心離散。是以敵兵甫臨,江淮糜潰,微(陳)康伯定議於內,允文決防破敵於外,宋之為宋,未可知也。當是時,守江之兵既退,上流之師未來,羸卒數千,不足自保。而金人強旅百萬,即日渡江,其危如一髮引千鈞,詎足為喻。允文不避死亡之責,臨機制變,遂破敵兵、安社稷,雖謝石之振淝水,未有若斯之烈也。(《史傳三編》)
林紓:周瑜、陸遜、謝石、虞允文,豈曹操、劉備、苻堅、完顏亮之敵?獨能摧陷掩取之者,一驕而黷兵,一斂而伺敵也。(《<滑鐵廬戰血餘腥記>序》)
章太炎:宋之割於女真也,岳飛、虞允文出而匡之。(《革命之道德》)
蔡東藩:①一鼓竟能褫逆魄,六軍從此服儒生。(《宋史演義》)②歷代無道之主,莫如金亮,亮之罪上通於天,大舉伐宋,正天益之疾而奪其魄耳。假使高宗構有恢復之志,聲其罪而加之討,則南北義士,奮起討逆,大憝授首,炎宋中興,寧非快事?乃聞寇南來,即思退避,愚弱不振,一至於此。幸陳康伯勸阻於內,虞允文達權於外,始得僥倖一勝,保全東南。論者謂以弱制強,以寡敗眾,允文之功居多……故予謂採石一役,蓋猶有天幸雲。(《宋史演義》)
毛澤東: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讀<續通鑒紀事本末>批語》)
徐培根等:當王權自廬州潰敗渡江之時,江淮防線實既陷入總崩潰之危厄。此時李顯忠馳援未至,採石已無主將督師。幸賴虞允文不避艱危,毅然負起安危之責,以忠義勉勵潰軍,重整旗鼓、布置江防,遂能以精良之戰船,擊破窳敗之敵舟而制勝,實危殆中之幸勝也。(《中國歷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