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

祝世寧,1949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畢業於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祝世寧和他的同事一道,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塊能同時出二色激光的准周期介電體超晶格。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68年南京市第十中學
1977年-1981年南京師範學院物理
1985年南京大學物理研究生
1988年南京大學碩士
1996年南京大學博士
1970年,在江蘇宿遷沭陽馬廠柴油機廠當一名普通工人
1976年,調到淮安的清江拖拉機廠
1981年,留校任教
1996年,祝世寧在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0月,在閔乃本的推薦下,祝世寧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MRL)開展合作研究工作。同年,以微結構功能晶體為主題的第一屆中美物理學雙邊會議在南京大學召開,祝世寧在會上介紹了實驗結果,這項工作發表在世界級學術刊物《科學》上,該工作後來入選了科技部199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2005年,祝世寧擔任南京大學物理學系主任。
2007年,祝世寧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祝世寧擔任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凝聚態物理和非線性光學:光學超晶格 (QPM)及其非線性光學效應;微結構電磁波材料,光子晶體、非線性光子晶體;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鐵電物理和材料。

教學成就

《凝聚態光物理》《波與波物理》(新生研討課)等課程

社會任職


2015年6月14日,祝世寧當選為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
2017年,祝世寧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1998年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01年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重要貢獻)
2003年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南京大學傑出貢獻獎
2011年江蘇省先進工作個人 

人物評價


在科研這條崎嶇的山路上,祝世寧院士不僅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亦是一位敬業的引路人,默默而努力。 (《中國研究生》2009年第9期評)
祝世寧在“基於鐵電疇工程的准位相匹配非線性光學、多波長激光技術以及量子光學應用”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2012年入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祝世寧成功將鐵電疇應用於非線性光學、激光技術和量子光學領域並做出重要貢獻。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評)
“祝世寧等人對這一領域(鐵電疇工程學方面)進行了關鍵性的推進,這就是製備出Fibonacci序列鐵電疇超晶格” 。 (2003年Fousek教授在鐵電學研究55周年紀念會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