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亞-4轟炸機

前蘇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研製的重型轟炸機

米亞-4(北約組織稱為“野牛”)是前蘇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研製的重型轟炸機。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夏首次試飛,1954年“五一”節初次公開出現,1957年開始服役。估計生產了110架。目前空軍遠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執行轟炸或偵察任務;有45架已改成空中加油機。海軍航空兵中有少量能執行遠程海上偵察和反潛任務的這種飛機。

基本簡介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在50年代,該機曾被稱為世界上最重的轟炸機。1954年5月1日,首架米亞-4在殲擊機的護衛下,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空中檢閱。當時,北約組織將其稱為"北美野牛",而國內媒體將其稱為103М。1956年,米亞-4轟炸機開始在空軍服役。1957年開始服役。估計生產了110架。目前空軍遠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執行轟炸或偵察任務;海軍航空兵中有少量能執行遠程海上偵察和反潛任務的這種飛機。
米亞-4與圖-95相比,其設計概念是超前的,但是沒有達到設計規定的11,000-12,000千米航程,在試驗中空載也才勉強達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因此,米亞-4是一種不太成功的遠程轟炸機,部分的米亞-4後來安裝了KAZ加油系統,改為加油機使用,一直到1994年還在執行預備役任務。1963年該機停產,轟炸機型服役到1980年代,直到START-1裁軍條約簽署后才全面退役。三架改裝為超大尺寸貨物運輸機的米亞-4仍在服役。

發展歷史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1947年,冷戰爆發,美國叫囂著用300枚原子彈毀滅蘇聯,西方強有力的戰略航空兵成為蘇聯領導人的心頭痛,當時蘇聯的核彈投送工具只有蘇版“超級空中堡壘”米亞-4(北約代號“公牛”,B一29仿製品)一種,但噴氣時代的來臨使其還未來得及大規模列裝就顯得過時了。美國B一47、英國3V襲炸機等噴氣式后掠翼轟炸機的研製成功,再加上噴氣戰鬥機在朝鮮戰爭中的優米亞-4異表現無疑強烈刺激著蘇聯領導人的神經。當時以圖波列夫為代表的主流航空學者對噴氣式轟炸機仍抱懷疑態度,認為噴氣式飛機的航程難以達到要求,渦輪螺旋槳才是既能滿足速度又能達到航程的最佳動力,按照這一理論,圖波列夫相繼在圖-4的基礎上研製了圖-80、圖一85等不成功的型號。但並非所有的蘇聯人都相信螺旋槳是航空動力的永恆,年輕的飛機設計師米亞西舍夫是噴氣式遠程轟炸機的堅定支持者,1948年,米亞西舍夫將發展噴氣式轟炸機的研究報告遞交中央航空流體研究所科學和技術委員會(TSAGI),並獲得了委員會大多數學術權威的認可。
1951年2月,米亞西舍夫提交了第一份戰略轟炸機方案,計劃研製一種蘇聯前所未有的大型飛桃翼展達50米,機長44米,機翼面積300平方米,常規布局后掠。式上單翼,機翼前緣有折角,內翼後掠角45度,外翼後掠角40度,動力採用4台軸流式渦噴發動機,正常起飛重量11O噸,最大起飛重量140噸,最大載彈量20噸,能攜帶500-9000公斤各種炸彈。米亞西舍夫先後致信赫魯宵夫和航空工業部長,建議製造戰略轟炸機。赫魯曉夫表示認可,並將設計方案上報斯大林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馬李舍夫(VMalyshev)。最終,在克里姆林宮的一次會議上,蘇聯高層正式決定發展戰略航空兵,斯大林說”讓我們相信亞西舍夫同志,讓他發展這種飛機吧!”
1953年夏,米亞-4首次試飛。1953年12月27日,蘇聯飛行員加利茨基駕駛米亞-4遠程轟炸機樣機升空。與同期最為成功的蘇聯遠程米亞-4戰略轟炸機圖-95相比,使用渦噴發動機的米亞-4外形上更時尚、更誘人,但問題在於,米亞-4達不到設計規定的11000-12000千米航程,在試驗中,空載也勉強達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 
1954年5月1日,首架米亞-4在戰鬥機的護衛下,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空中檢閱,當時北約組織將其稱為“北美野牛”,而蘇聯國內媒體將其稱為103М(米亞-4A)。 
1956年3月27日,在米亞-4的基礎上,由設計師符拉基米爾·米哈依諾維奇改進的3M型轟炸機(米亞-4B)升空,當時媒體將其稱為201М戰略轟炸機,該轟炸機的航程超過了13000千米。與此同時,由於米亞-4A的航程未能達到設計規定,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而當時大型轟炸機改進為空中加油機使用,是當時的一個舉措,因此部分的米亞-4後來安裝了KAZ加油系統,改為加油機使用 ,並首先在1956年的土希諾航展露面。米亞-4轟炸機主要有三種型別,除A型和B型外,還開發了C型。 在米亞-4之後,該設計局還設計了M50、M52等布局極為獨特的戰略轟炸機,但是均因脫離實際而未研製成功。 
1957年,米亞-4開始服役,估計生產了110架,空軍遠程航空兵中有43架, 有45架改成空中加油機,海米亞-4夥伴加油軍航空兵中有少量能執行遠程海上偵察和反潛任務的該型飛機。 
1959,米亞-4C型的試驗機(編號為201-M),裝四台索洛維也夫Д-15渦輪噴氣發動機,創造了許多正式記錄,包括7項有效載重-高度記錄,如載重55220千克爬升到2000米高度,載10000千克有效載重爬升到15317米高度。 
1963年,米亞-4各型停產,轟炸機型服役到1980年代,直到START-1裁軍條約簽署后才全面退役。
1967年,米亞-4C型的試驗機在蘇聯航空節時,在莫斯科多莫傑多沃航空港進行了展覽。 
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空軍將米亞-4B型全部改為空中加油機,成為遠程航空兵空中加油的主要機型。 
1993年,米亞-4B型空中加油機退役。 

主要機型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Miya-4(Bison)該機主要有三種型別:米亞-4A型
基本轟炸型。是前蘇聯最早出現的四發噴氣式轟炸機。翼根內裝四台米庫林АМ-3Д渦輪噴氣發動機。航程8,000公里,彈艙內可載4,500公斤核彈或普通炸彈。或者在機腹下掛一枚AS-3“袋鼠”空對地導彈或一枚AS-4“廚房”空對地導彈。防禦武器是10門23毫米機炮,裝在機身上。該機的作戰升限只有13,700米,自衛能力差,航程等性能也不及圖-20。為保證圖-20能執行越洋任務,已有45架米亞-4A改成了空中加油機。加油軟管卷盤裝在彈艙內。
B型
海上偵察型。在A型半球形鑲玻璃的機頭位置換裝一機頭整流罩,還有一根空中受油探管。機身下部有許多專用航空電子設備及其泡形整流罩。中部彈艙的前部向外凸出。機身上部和下部的后炮取消了,只剩6門機炮。
海上偵察反潛型。外形像B型,但米亞-4機頭加長了,裡面裝有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最前面是空中加油受油管。雷達後面是轟炸觀察艙,它有透明玻璃罩,再往後每邊是圓頂觀察窗,供射擊瞄準用。也可向前、左、右拍照。估計後面還有側視雷達。機身下的整流罩、彈艙和武器都與B型的相同。一架C型的試驗機(編號為201-M)於1959年曾創造了許多正式記錄。1967年前蘇聯航空節時這架飛機在莫斯科多莫傑多沃航空港展覽。該機裝四台索洛維也夫Д-15渦輪噴氣發動機,曾創造了7項有效載重-高度記錄,如載重55,220公斤爬升到2,000米高度,載10,000公斤有效載重爬升到15,317米高度。

主要特點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機翼
懸臂式中單翼,有後掠角,下反角很小,外翼上有米亞-4一個翼刀,翼尖有一流線型輔助機輪胎。機翼有一根主梁,在前緣、副翼和襟翼的前部各有一根輔助梁。襟翼為單縫式,副翼上有調整片。副翼和襟翼的弦長占整個機翼弦長的1/5。機翼結構與彈艙和部分機身組成一個整體。機身
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截面略呈橢圓形。機身後部有一腹鰭,彈艙在前後起落架之間,長約7米。機身頭部是轟炸領航員艙,鑲著明膠玻璃。尾翼
有較大的後掠角,平尾稍高於後機身,方向舵弦長占垂尾弦長的1/3左右,升降舵和方向舵都有調整片。起落架
自行車式縱列布置,在彈艙之前和之後裝有小車式主起落架,各有四個機輪。在翼尖裝有輔助起落架,每個起落架有兩個機輪。動力裝置
A型裝4台米庫林АМ-3Д渦噴發動機,單台靜推力8,700公斤,外側兩台的尾噴口向外傾斜。B型和C型裝索洛維也夫Д-15,單台靜推力13,000公斤,此發動機重3,500公斤,直徑1.45米,長7.5米,空氣消耗量為190公斤/秒。機載設備
РБП-4型轟炸瞄準雷達,搜索距離米亞-4為140~180公里,機尾射擊瞄準雷達估計為ПРС-1型。201M型安裝的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搜索距離為150~200公里。該機裝有遠距通信電台1-РСБ-70M。軍械
機身上部在中央翼之前和之後各有一座炮塔,機身下部在前起落架之前和主起落架之後各有一座艙塔,在尾部還有一個用雷達瞄準的炮塔,每個炮塔有兩門23毫米機炮。在103M型和210M型上,機身後部上、下兩座炮塔取消了,機炮減為6門。正常載彈量為4.5噸,最大載彈量為12噸。可攜帶魚雷、水雷,腹部可外掛一枚“鱒魚”空對地導彈(裝核彈頭,射程200~320公里)。米亞-4採用水平投彈方式進行轟炸。
米亞-4轟炸機裝備РБП-4型轟炸瞄準雷達,搜索距離為140-180千米,尾部射擊瞄準雷達估計為ПРС-1型。C型安裝的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搜索距離為150-200千米,該型裝有遠距通信電台1-РСБ-70M。 米亞-4改裝的3М空中加油機裝有一部“氬”瞄準雷達和一部CΠС-2有源干擾裝置。

動力裝置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機身上部在中央翼之前和之後各有一座炮塔,機身下部在前起落架之前和主起落架之後各有一座艙塔,在尾部還有一個用雷達瞄準的炮塔,每個炮塔有兩門23毫米機炮。在103M型和210M型上,機身後部上、下兩座炮塔取消了,機炮減為6門。正常載彈量為4.5噸,最大載彈量為12噸。可攜帶魚雷、水雷,腹部可外掛一枚“鱒魚”空對地導彈(裝核彈頭,射程200~320千米)。米亞-4採用水平投彈方式進行轟炸。
1956年3月27日,3M新型轟炸機升空。3М是在米亞-4的基礎上,由設計師符拉基米爾·米哈依諾維奇研製成功的。當時,媒體將其稱為201М戰略轟炸機。該轟炸機的航程超過了13000公里。80年代初,前蘇聯空軍將3М(米亞-4)遠程轟炸機全部改為3М空中加油機,成為遠程航空兵空中加油的主要機型。3М空中加油機裝備四台ВД-7Б或РД-3М-500A渦輪噴氣發動機,一次可裝載40噸燃油;加油速度為2250升/分。該機的機載防禦武器主要是6部АМ-23航炮;裝有一部"氬"瞄準雷達和一部CΠС-2有源干擾裝置。3М空中加油機於1993年退役。
與同期最為成功的蘇聯遠程戰略轟炸機——圖-95相比,使用渦噴發動機的米亞-4外形上更時尚、更誘人,但問題在於,米亞-4達不到設計規定的11000-12000千米航程,在試驗中,空載也勉強達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同時,將大型轟炸機改進為空中加油機使用,也是當時必然的一個舉措。由於蘇軍已經投用的翼尖對翼尖空中加油技術具有太明顯的圖波列夫標記,米亞設計局不願意用,於是找上了瓦克米斯特洛夫的“縴夫”系統。其實圖波列夫也沒有那麼 君子風度,在首飛的圖-95原型機的機艙內,也悄悄地塗上了“打倒米亞希斯契夫”的口號。裝備空中加油設備的米亞-4首先在56年的土希諾航展露面。經過不斷完善,並在伊爾28輕型轟炸機和米格-19戰鬥機之間試驗,瓦克米斯特洛夫的設計最終演變成kaz(kompleksniy agregat zapravki,意為複雜加油裝置)。

外形尺寸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翼展(A型) 50.48米
(C型) 51.82米
機長(A型) 47.20米
(C型) 49.38米
機高 11.30米
機翼面積 380米2
機翼後掠角 35°
機翼相對厚度 >12%
機翼展弦比 7.0
機身直徑 3.7米
平尾翼展 15.00米
前主輪距 約17米

重量載荷


空重(A型) 約75噸
正常起飛重量(A型) 140噸
最大起飛重量(A型) 158,750公斤
(C型) 165,000公斤
翼載荷(正常起飛重量) 370公斤/米2
(最大起飛重量) 420公斤/米2
推重比(用АМ-3Д發動機) 0.22
(用Д-15發動機) 0.32
載油量 70噸
最大載彈量 12噸

性能數據


米亞-4野牛轟炸機
米亞-4野牛轟炸機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3,000米,C型) 1,060公里/小時
(高度11,000米,A型) 900公里/小時
(高度12,000米,C型) 955公里/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高度12,000米,C型) 835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A型起飛重量140噸) 14,600米
(C型) 15,600米
最大升阻比 約17.5
起飛速度 270~280公里/小時
著陸速度 200公里/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用Д-15發動機) 1,550米
著陸滑跑距離 1,500米
航程(彈艙改為油箱) 最大約8,000公里
(載彈9噸,載油65噸) 5,500公里
爬升率(海平面,用АМ-3Д發動機) 900米/分
(用Д-15發動機) 1,500米/分
允許使用過載(重量160噸) 2g
(重量<110噸) 3g
速壓限制 約2,360公斤/米2
M數限制 0.90
使用機場 至少一級機場

衍生型號


米亞-4A型
即103M型,最早基本轟炸型,是蘇聯最早出現的四發噴氣轟炸機,航程8000千米,該型的作戰升限只有米亞-4A13700米,自衛能力差,航程等性能也不及圖-20。為保證圖-20能執行越洋任務,有45架米亞-4A改成了空中加油機,加油軟管卷盤裝在彈艙內。 
米亞-4B型
即3M型或201M型,米亞-4的海上偵察型,在A型半球形鑲玻璃的頭部位置換裝一頭部整流罩,還有一根空中受油探管。機身下部有許多專用航空電子設備及其泡形整流罩,中部彈艙的前部向外凸出。 
米亞-4C型
即3MD型,為海上偵察反潛型,外形像B型,但飛機頭部加長了,裡面裝有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最前面是空中加油米亞-4C受油管。雷達後面是轟炸觀察艙,它有透明玻璃罩,再往後每邊是圓頂觀察窗,供射擊瞄準用。也可向前、左、右拍照。估計後面還有側視雷達。機身下的整流罩、彈艙和武器都與B型的相同。 
米亞-4BM-T“Atlant”
僅一架,隨著蘇聯龐大的航天項目的開展,1970年底開始將一架米亞-4/3M型改裝成3M-T型,用於將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雪太空梭計劃中的大型組件從生產廠家空運到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為了運輸這些外米亞4(野牛)改裝成的氣體運輸機(4張)形巨大且份量不輕的部件,對這架米亞-4進行了全機身加固,甚至去掉原來的垂尾,新安了雙垂尾,以便放下超長的部件,害得設計師為此重新搞了飛行控制系統。這架米亞-4於1981年4月29日重上藍天,名字改成BM-T“Atlant”。從事天然氣運輸任務,後來共計執行過150多次飛行,為蘇聯航天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 

總體評價


米亞-4轟炸機可執行轟炸或偵察任務,是蘇聯設計製造的第一型噴氣戰略轟炸機,但由於採用渦噴引擎,導致耗油大、航程短;航程和載重量都不如蘇聯同期研製的採用渦槳發動機的圖-95,因此很快退役。後期大量改成加油機試用,另有一架改裝成特種運輸機,把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雪太空梭計劃中的大型組件從生產廠家空運到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
米亞-4轟炸機與圖-95相比,其設計概念是超前的,但是沒有達到設計規定的11000-12000千米航程,在試驗中空載也才勉強達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因此,米亞-4是一種不太成功的遠程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