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瓷

白瓷的一種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

工藝特色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
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窯白瓷多是素麵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採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歷史傳承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於北宋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