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靜修庵的結果 展開

靜修庵

紹興的景點

紹興的庵堂似乎特別多,單是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同名的就有好幾座。而離魯迅家最近的一座就是位於西咸歡河沿的靜修庵,它建於清道光(1821—1850)年間,與土谷祠、長慶寺相距不足百米。靜修庵坐南朝北,庵前有石板小橋相通,五間三進,各進之間有東西側廂,四周為兩拼石銷牆,第二進大殿的石柱上原有楹聯,現已很難看清,第三進西面石頭後門外為菜園,四圍都是高牆,園內種有油菜、芥菜、蘿蔔、小白菜等。按理尼姑庵的圍牆,阿Q是沒法爬進的,魯迅在小說中不得不給他行了方便,把圍牆改寫成像百草園的泥牆一樣。阿Q爬上了這矮牆,扯著何首烏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終於攀著了桑樹枝,才跳到裡面去。

建設背景


舊時,削髮為尼的多是出身低微的婦女,個別雖屬上流社會,也都是遭受過重大刺激而看破紅塵的。尼姑被社會所歧視,被視為“不祥之物”。紹興人有個習慣,凡是碰到不祥的人或事,叫做“要惹晦氣”,這要吐幾口唾沫,算是可免除晦氣。路上遇見尼姑,就該吐幾口唾沫。所以,阿Q被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了以後,認為是見小尼姑才有這“晦氣”的,雖然是被打在前,見尼姑在後,他還是“大聲的吐一口唾沫”。阿Q是個弱者,備受欺壓,但阿Q又把小尼姑“視若草芥”,見了口出穢言污語,甚至動手動腳,這也可見尼姑地位的低微了。
靜修庵
靜修庵
隨著魯迅故里保護工程的展開,靜修庵經修繕后,作為一個尋訪魯迅足跡、解讀魯迅作品的場所,向廣大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