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起源於瑞士。由無舵雪橇發展而來。有舵雪車第一屆冬季奧運會中即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雪車用金屬製成,形如小舟,車首覆有流線型罩,因此也得名“雪地之舟”。車底前部是一對舵板;上與方向盤相接,車底後部為一對固定平行滑板。車尾裝有制動器。現今冬奧會比賽項目雪車是原來的有舵雪橇與平底雪橇(無舵雪橇)項目。原來的國際有舵雪橇與平底雪橇聯合會,亦改稱為國際雪車聯合會。冬奧會設雙人座和四人座(1924年列入)兩個比賽項目,僅限男子參加。比賽時每隊下滑4次,以4次比賽的總時間計算名次,時間少者為勝。

歷史與發展


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
18世紀80年代,兩位美國考察人員惠內(Stephen Whiney)和蔡爾茲(L. P. Childs)在瑞士的聖莫里茨將兩個無舵雪橇前後用木板釘在一起,前面的用於控制轉彎,並進行了一次比賽,引起觀眾的興趣。1888年瑞士的馬蒂斯(Mattis)研製成裝有操縱舵的長雪橇,木製架子,鐵制滑板。1883年英國人把平底雪車裝上了車板。1890年,愛好者們又製成裝有金屬舵板和制動閘的雪車,稱有舵雪車。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問世。1903年第一條人工有舵雪橇線路在聖莫里茨建成。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成立於1923年11月。初期還包括無舵雪橇運動,直至1957年無舵雪橇運動才單獨分出,另成立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
有舵雪橇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高速滑行的時候,選手距離地面非常近,在一連串涉及好的減速或增速滑道滑道里,那種風馳電掣般的高速行駛充分享受危險刺激性。雪車的速度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一是重量,二是空氣阻力,三是摩擦力,如果這三項因素相等,那麼選手與雪橇組合最重的就會跑得最快。
現在的有舵雪橇是建立在速度和空氣動力學的基礎上,圓錐形玻璃纖維的頭部、四個明光閃亮的輪子都有助於選手高速完成比賽。比賽開始的時候,選手盡自己所能快速推送雪車大約50米,然後快速躍入車內。
有舵雪橇
有舵雪橇

項目規定


有舵雪橇服裝包括比賽服,護肩、護肘、頭盔和專用釘靴。靴釘為刷型並均勻分佈於靴底。靴釘的長度不超過14毫米,間隔不超過3厘米。
比賽規則規定:2人座有舵雪橇長不得超過2.70米,寬0.67米,滑橇板寬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長3.80米,寬0.67米,滑橇板最小寬度為12毫米。2人座有舵雪橇比賽時,總重量不得超過375公斤,4人座有舵雪橇總重量不得超過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攜帶其他加重物補足。滑道全長1500米,平均坡度為4°30',最大坡度為8°30'。彎道部分的半徑必須在20米以上,滑道的護牆最少不得低於50厘米。比賽分雙人座和四人座兩項。

比賽場地


有舵雪橇的滑道是以混凝土或以木材所建成,寬度為1.4米,兩側均為護牆,護牆內側高1.4米,外側高2至7米。滑道及兩側的護牆均需澆冰,比賽線路長度為1300-2000米,全程設有15-20個彎道,彎道的半徑不得小於20米,其滑道的平均坡度為4°30'-8°30',而起點至終點的高度差異是100-150米。

比賽規則


雙人人座雪橇長不得超過2.70米,寬0.67米,滑橇板寬度8毫米。雙人座雪橇比賽時,總重量不得超過375公斤,四人人座雪車最長3.80米,寬0.67米,滑橇板最小寬度為12毫米。四人人座雪車總重量不得超過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攜帶其他加重物補足。
滑道全長1500米,平均坡度為4度30分,最大坡度為8度30分。彎道部分的半徑必須在20米以上,滑道的護牆最少不得低於50厘米。
每賽次滑行4次,以4次比賽的累計時間計算成績,時間少者名次列前。遇兩隊時間總和相等時,以任何一次最少時間的隊為勝。
每個小項賽期兩天,每天進行兩次。首輪出發順序由抽籤決定。從第二輪起,出發順序由前一輪的最後一名先出發,接著順次下排。出發前,雪橇距起點線15米。出發信號發出后,均由選手在起點處手推雪橇奔跑起動,推行距離大概在50米,選手然後躍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後座的人負責制動。到達終點時選手均須在座位上,否則成績無效。

項目軼事


美國人伊根於1920年夏季奧運中贏得了拳擊項目的金牌,後來於1932年的冬季奧運中奪得有舵雪橇項目的金牌,是20世紀中唯一一位曾於夏季奧運和冬季奧運都獲得金牌的運動員。
由於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項目的器材較昂貴,在早期的冬季奧運中通常只有歐洲的發達國家參與,在奧地利冬季奧運中,東德贏得了所有小項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