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王冬冬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 相聲演員
- 淮陰工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 青島濱海學院講師
- 相聲演員
-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 淮北市委保密辦科長
- 律師
- 江西華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王冬冬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王冬冬,男,1971年5月生,江蘇揚州人,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高密度區域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特聘教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委員會學術研究院研究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從事電視創作的17年裡,涉足過所有電視節目類型的創作並全部獲得過省級一等獎及以上的獎項,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40次,5部作品先後在29次國際影展中入圍、獲獎。在一級和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個人曾獲得第三屆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先進個人、2009年首屆全國廣播電視生活欄目百佳製片人、2008年黑龍江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首屆黑龍江省青年文化新星(2005年)、黑龍江省扶殘助殘先進個人(2003年)、2001—2002年度黑龍江省優秀新聞工作者、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個人(1999年)等榮譽。還曾在《人民文學》、《北方文學》、《詩林》、《蕉風》、《揚子江》、《綠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隨筆300餘首(篇),作品曾獲得全國詩歌評選獎項,併入被譯成英、日文。
電影語言研究,媒介與社會的關係研究,城市理論及其形象的影像敘事研究,電視節目策劃與創作研究,紀錄片創作研究。
紀錄片作品:《真情39小時》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黑龍江新聞獎一等獎;
紀錄片作品:《化蛹為蝶》分別入圍第19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2005年第15屆愛沙尼亞帕爾努國際電影節、2005年第2屆西班牙馬德里國際紀錄片節、2006年第3屆韓國綠色國際電影節、2007年摩爾多瓦國際藝術紀錄片節、2007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紀錄片節等16個國際電影節;
紀錄片作品:《Travels By Tricycle》分別入圍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2005年美國波特蘭國際電影節、2005年加拿大多倫多環境國際電影節、2005年英國牛津國際紀錄片節、2006年貝爾格萊德國際電視節以及加拿大Yukoo 國際紀錄片節、2007年巴基斯坦卡拉奇國際電影節等20個國際電影節;漢語版《拉著老母走天涯》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紀錄長片二等獎;第八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獎長篇二等獎。2001年黑龍江廣播電視新聞獎長紀錄片一等獎;
紀錄片作品:《瑪利亞索家的冬天》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交類長紀錄片三等獎;中國紀錄片學術獎;
紀錄片作品:《苗青家的幸福生活》第六屆中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二等獎;
紀錄片作品:《母親》第五屆中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二等獎;
紀錄片作品:《抗拒孤獨》獲得2004年黑龍江廣播電視新聞獎長紀錄片一等獎、入圍2007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紀錄片作品:《即將消失的專用鐵路》獲得2006年度中國十大優秀紀錄片稱號、入圍2007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紀錄片作品:《孤島》獲得2007年度中國十大優秀紀錄片稱號;
紀錄片作品:《兩個人的舞蹈》獲得2008首屆“紀錄·中國”優秀電視紀錄片銀牌節目;
新聞專題片:《真情39小時》獲得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2009年黑龍江新聞獎新聞專題一等獎;
電視現場直播:《穿越羅布泊(第二場)》獲得2007—2008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電視直播提名獎;2009年黑龍江新聞獎現場直播類一等獎、2009年黑龍江廣播電視獎現場直播類一等獎;
電視欄目:《共享陽光》(之《會飛的心》)獲得第七屆中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電視類三等獎、第三屆黑龍江省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一等獎;
電視欄目:《小天鵝》蟬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少兒電視節目“金童獎”優秀欄目獎;
少兒競技節目:《拜年》獲得第五屆全國少兒電視節目“金童獎”競技類三等獎;
社會報道公益欄目:《感動》分別獲得2008年中國傳媒公益大獎和2009年中國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獎;
電視專題:《以她的名字命名》獲得1995年中國廣播電視獎人物紀錄片三等獎;
《薛廈三日》獲得第二屆中國“奮發、文明、進步”獎電視獎、第四屆全國少兒電視“金童獎”。
《對帕索里尼關於“詩的電影”理論的再認識》,獨立作者,《電影藝術》,2014(1);
《節點化生活方式對社會結構的重構及影響分析》,第一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轉載於2014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報》部分轉載,2013年11月11日;
《 節點化生活方式的特徵 ———基於生產力與生活形態關係函數的分析》,第一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於2014年第3期《社會學(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帕索里尼的詩性電影語言分析》,第一作者,《當代電影》,2013(12);
《話題在媒介融合環境下的病毒式N級傳播模型建構》,第一作者,《當代傳播》,2013(6);
《媒介融合環境下的電視新聞語態共生狀態分析》,第一作者,《現代傳播》, 2013(6);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播者能力塑造分析》,獨立作者,《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5);
《城市形象影響文本建構中的城市精神提煉研究》,獨立作者,《社會科學研究》,2013(3);
《微博中有關劉翔倫敦奧運會比賽失利事件各方意見的意識形態分析》,第一作者,《新聞大學》,2013(1);
《鏡語中的他者與漂浮著的城市——兩部上海城市印象紀錄片的文化品格塑造分析》,第一作者,《藝術評論》,2012(9);
《紀錄片拍攝中記錄者與被拍攝對象共謀關係分析》,第一作者, 《現代傳播》, 2012(5);《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2012(8);
《拍攝者在紀錄片敘事中介入身份的合理性研究》,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2012(9);
《生命的名義:當代中美電影敘事中的生命倫理比較》,獨立作者,《當代電影》,2012(4);
《早間電視新聞的融入式語態分析》,第一作者,《新聞大學》,2012(4);
《國內外電視媒體的組織結構比較研究》,獨立作者,《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3);
《有關中國紀錄片創作理念的分析》榮獲第11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選二等獎(2010年);
《電視媒體組織結構設計系統分析》,獨立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5);
《知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自組織理論研究》,第一作者,《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11);
《技術創新系統的變數關係》,第一作者,《企業管理》,2008(10);
TV Media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ontrol Adaptability System Model Design》,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Version),第一作者,《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英文版)》,2008(1);
《中國電視媒體組織結構重構的系統分析》,第一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中國電視媒體組織結構的重構設計研究》,第一作者,《學術交流》,2008(1);
《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電視媒體組織結構發展趨勢》,獨立作者,《新聞傳播》,2006(12);
《淺談少兒晚會的特色》,第一作者,《中國電視》,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