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
劇團
劇團是從事戲劇演出活動的社會文化團體。由團長、導演、演員、樂隊、劇務等人員組成。劇團一般都設有藝術委員會,以便對劇目的質量進行評定,同時對藝術生產問題提出各種建議,促使劇團創作出高質量的劇目。劇團有很多種類,按表演內容分有話劇團、歌劇團、舞劇團等;按工作性質分,有專業劇團、業餘劇團;按戲劇形成過程與地方劇種分,有京劇團、越劇團、楚劇團、川劇團、豫劇團、評劇團等。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專業劇團的工作人員是國家職工,業餘劇團的工作人員則來自工廠、機關、部隊、學校、農村等,他們有自娛性質,屬群眾文化系統。目前,不少專業劇團也在進行改革,走自負盈虧的路,從而明顯地活躍起來。
區別於“劇社”的業餘性,“劇團”更注重於專職戲劇藝術創作,但尚沒有到達“劇院”的大型規模。一般以排演劇目為日常工作與活動,大多並沒有自身擁有產權的排練和演出場所,人員和編製相對固定,但較為靈活。
在外百老匯,小劇團的演出活動是主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外百老匯和百老匯一樣,商業的比重逐漸加大,而藝術性勢漸衰微。小劇團的活動又有向外外百老匯逐漸聚集的趨勢。
而在中國當代一般性的戲劇市場活動中,劇團,尤其是小型劇團並不是一個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概念。現今大陸的大型劇團主要以隸屬部隊的形式(比如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等)以及戲曲單劇種劇團(如曲劇團、豫劇團)為主。但由於早已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其實質早已經進展為劇院,只是由於部隊演出範圍較大,活動性強,並且承襲建國初期的名稱至今,仍保留“劇團”這一名稱。但除了上述的大型劇院團外,小型劇團存在程度很低,並且得到的支持較少。
中國話劇的小型劇團規模尚未發展起來,戲劇演出都以國家及地方大型劇院為主。以北京為例,大部分戲劇演出以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的創作為主。相當活躍的孟京輝也以國家話劇院為平台,並不以“孟京輝劇團”的形式,而是以自己本人的品牌推出自己的話劇。
在2013年“國際劇院團管理大師班”的論壇中,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院長針對美國戲劇現狀發表了演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她的演講中提到,美國戲劇產業每年產生20億美元的產值,而這其中,無論是上座率和票房收入,百老匯都屈居非盈利戲劇演出(這往往是小型劇團的演出)之下。她提出的思路是“不只為賺錢,全力投入藝術但不為收回”,並且介紹了與教堂和博物館合作的經驗。這就是“百老匯”和“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模式區別,其中應該被國內借鑒的是“個人小劇團品牌”的營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