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街道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北門街道公共服務中心

北門街道位於滁州市城北,是滁城的北大門,轄區面積約 1.6 平方公里,所轄東後街、太平橋、勝利、北關 4 個社區居委會,居民住戶 0.5 萬戶,人口 1.6 萬人,區域內機關、企事業單位有滁州軍分區、有南譙區人民政府、南譙區人武部、南譙區南譙街道辦事處、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滁州市第四中學、明華小學等。

目錄

正文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開拓創新、構建和諧”為目標,在不斷加強街巷設施管理建設、力度的同時,堅持服務城市、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紮實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街道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太平橋社區等評為省級低保工作先進社區,勝利社區被評為省級科普示範社區和省“百佳社區”,東後街社區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市勞動再就業先進社區,街道被授予省級全民健身先進街道等,特別是 2005年 4 月,率先在全市開展了“和諧社區建設活動”,受到了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好評,並做為典型經驗向全市的街道辦事處推廣。
名稱來歷 北門街道地處滁城北部,在歷史上滁城的北城門位於轄區內,因此得名。
地理位置 地處城市北部,東至東門口與東門街道辦事處接壤,南至東西大街與西門街道辦事處相連,北接清流河與西澗街道辦事處接壤,西至西澗路。街道駐南譙北路233號(龍興花園內),電話區號0550,郵政編碼239000。
政區沿革 北門街道辦事處原為滁縣城關鎮北門街道委員會。1982年,設立滁州市(縣級);1984年,將原城關鎮所轄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琅琊辦事處升格為鄉鎮級單位。1993年,北門街道辦事處隸屬於琅琊區委、區政府領導,是政府的派出機構。
政區劃分 北門街道辦事處原轄東後街、太平橋、勝利、北關4個社區居委會。2012年5月,根據滁州市委[2011]19號文件與琅琊區委[2011]11號文件精神,北門街道辦事處將原屬轄的4個社區整合為新的東後街、勝利2個社區。搭建了“一委、一居、一辦兩站”的社區組織架構。
人口面積 轄區總人口8121戶,24473人。轄區面積2.6平方千米。漢族人口佔了絕大多數,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信仰。
文化藝術 社區活動中心3處;農家書屋4處,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各類工具書、兒童讀物、報刊雜誌等1500餘冊,並在不斷充實中。
教 育 轄區內有滁州市第四中學、南譙區明華小學、民辦滁州博世雙語小學(校址為原勝利小學)、童星藝術幼兒園、新新幼兒園等五所學校。
科 技 街道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堅持每月更換一期科普畫廊內容。每年5月25日科技活動周、7月28日的地震宣傳日等活動期間,街道及各社區通過海報、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向居民進行科普宣傳。2009年北門街道勝利社區被評為省級科普示範社區。
醫療衛生 轄區內有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其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安徽生產建設兵團二師醫院,1975年移交地方。該院醫療設施完備,技術力量較強,目前已經發展成為皖東地區規模最大、裝備最全、技術力量最強的腫瘤防治機構,是安徽省衛生廳批准設置的全省首家地市級腫瘤專科醫院,是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編製病床583張。醫院院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親筆題寫。轄區內另有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群眾就醫十分方便。
體 育 2011年有體育場1地處(滁州第四中學內)。北湖公園安裝了健身器材,佔地面積200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1年街道新增就業人數112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90人,參加社會保險人數860人。免費職業介紹120人次。參加居民醫療保險3905人。民政工作以“低保”為重點,對轄區內特困人員全面摸排,讓“惠民”工程的實施實現最大化。2011年,街道享受“低保”居民566戶、813人,辦理廉租房補貼191戶,辦理無勞動能力殘疾人生活困難救助補貼120人,辦理貧困精神殘疾人藥費補貼25人,貧困白內障復明手術6例。
從1998年開始,該街道為特殊困難家庭實行最低生活保障。2009年,街道低保工作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基層低保規範化建設典型單位”。
2003年街道成立了再就業和勞動保障事務所,各社區也分別成立了再就業和勞動保障服務站。
北門街道志願者服務總隊成立於2004年初,逐步發展成為1個總隊、5支分隊的服務網路。為了建立志願服務長效機制,2007年街道與滁州學院、滁州市供電公司簽訂了志願者活動基地共建協議。2005年,與二院共同開展了“愛心社區行”志願者助醫活動,為轄區孤殘特困及低保家庭發放了“愛心助醫卡”。2006年《安徽日報》先後兩次以《志願者服務保安寧》等標題刊載了該街道社區志願者活動的事迹。同年,該街道青年志願者服務分隊被省委宣傳部、省志願者協會、團省委聯合授予“安徽省百個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