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口鎮
臘口鎮
臘口鎮是一個地理名稱,現位於浙江省青田縣西北部。知名的農業產品有仙鶴牌椪柑。
臘口鎮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34年(1908)初,設浮石鄉。民國24年(1935),分設浮翼、石帆2鄉。36年兩鄉合併,仍稱浮石鄉。1949年11月,浮石鄉人民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分設石帆、浮翼鄉。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併入浮翼鄉。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1961年10月改稱浮翼人民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稱浮弋鄉人民政府。1993年8月,浮弋鄉改建臘口鎮。 1961年建浮戈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更名臘口鎮。1997年,面積51.2平方千米,轄格山、臘口、山塘匯,坑口、上京、臘溪、張庄、張嶺頭、馬甫嶺、平斜、大坑、北坑、浮戈、武垟14個行政村。2002年1月,撤銷臘口鎮、石帆鄉,設立新的臘口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臘口鎮常住人口為18898人。
臘口鎮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34年(1908)初,設浮石鄉。民國24年(1935),分設浮翼、石帆2鄉。36年兩鄉合併,仍稱浮石鄉。1949年11月,浮石鄉人民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分設石帆、浮翼鄉。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併入浮翼鄉。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1961年10月改稱浮翼人民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稱浮弋鄉人民政府。1993年8月,浮弋鄉改建臘口鎮。 1961年建浮戈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更名臘口鎮。1997年,面積51.2平方千米,人口1.0萬,轄格山、臘口、山塘匯,坑口、上京、臘溪、張庄、張嶺頭、馬甫嶺、平斜、大坑、北坑、浮戈、武垟14個行政村。2002年1月,撤銷臘口鎮、石帆鄉,設立新的臘口鎮。
臘口鎮
臘口鎮,位於浙江省青田縣城的西北面,地處麗溫幹線,甌江水道、330國道貫穿鎮境7公里,在建的金麗溫高速公路在石帆設有互通,金麗溫複線貫穿鎮境,東靠禎埠鄉,西接麗水市蓮都區,北連石帆鄉。鎮人民政府駐臘口村距縣城54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9°56′,北緯28°21′。全鎮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總人口1.98萬人,下轄21個行政村,擁有全縣唯一一塊22平方公里的河谷小平原,可用於城鎮建設用地12.5平方公里,距麗水市區僅9公里,是麗水市周邊地區離市區最近的一個鎮,有距中心城市近、靠溫州方向等有利於工業經濟發展的優點。
根據青田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臘口鎮常住人口為18898人。
臘口鎮轄石帆同心、石帆振興2個居民區,龍山頭、臘口、坑口、上京、臘溪、張庄、平斜、大坑、北坑、浮弋、武垟、瑤均、陳山埠、青竹、高墳崗、石帆、虞宅、石塔、陽山、外垟、垟嶴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山頭村。金溫鐵路過境,章(村)臘(口)公路與330國道交接,水陸交通方便。
臘口鎮依山臨水,油菜山、烏殿山、八旗山、獅子頭等均在海拔200-300米之間,最高的大梁山海拔868.6米。境內河流有大溪,流經武垟、臘口、坑口、三塘匯等5個行政村。次要溪流為臘溪坑,由西向東,經涼坑、臘溪在坑口村入大溪。鎮區是一片從東北――西南走向的河谷平原,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
鎮區是青田縣的西大門。大溪的船隻向西可直達麗水,往東可通往縣城和溫州。330國道穿越境內,金溫鐵路在本鎮和石帆交界的西山邊村設有站場。形成來鐵路、公路、水路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建鎮后,相繼新建、擴建來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全鎮總面積為50.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0畝,林業用地62546畝,活木蓄積量19128立方米。鎮區分佈著14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2000年,全鎮2785戶,10265人。經濟總收入458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923元。全鎮有10個行政村通過小康村的驗收。隨著集鎮建設的發展,臘口鎮將成為青田縣西北片工、貿重鎮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
交通便捷,甌江水道、330國道貫穿鎮境7公里,金麗溫高速公路在石帆設有互通,金麗溫複線貫穿鎮境,隨著甌江梯級電站開發,水上交通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產業支撐明顯,臘口鎮緊緊圍繞建設“農業大鎮、工業強鎮、西部重鎮”的發展戰略,開拓創新,奮力拚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選送的“山鶴”牌椪柑獲得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早春蔬菜打入了“長三角”市場;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實施溫台甬專項招商活動,引進規模企業15家,實現招商引資2.58億元,投資1500萬元石塔工業區已初具規模;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自來水廠、垃圾填埋場等民心工程相繼完工,鎮區功能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