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區是重慶市所轄郊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神聖殿堂。
在日常管理中,基本做到了制度健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規辦事。對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75處在像均依法劃定了保護範圍,豎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科學記錄檔案,並聘請60多名義務文物保護員負責。管理。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初步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文物保護管理網路。重慶市人民政府先後批准實施了《大足寶頂山、北山、南山石刻文物名勝區保護建設總體規劃》,《大足石刻 保護總體規劃》、《重慶市大足縣寶頂山.北山摩崖造像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管理辦法》頒布《大足石刻 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使大足石刻進入了依法按章管理的新階段。
在維修保護中、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進行了岩體加固、排水防滲、防造像風化等近百項工程。完善了北山、寶頂山參觀區的通道,修建了至遊覽區的專用公路。拆除了造像區周圍不利干文物保護和影響環境風貌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清除了污染源,加強了綠化、美化工作。造就了一個更加有利於文物永久保存的環境和空間。同時,文物保護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1983年研製“潮濕環境下石窟岩裂化學灌漿材料”治理北山136號窟頂滲水獲得成功。1996年在進行工程和水文調查的基礎上,採取開鑿隧洞的方法。有效治理了北山造豫北段水害。在經過20多年試驗觀察的基礎上、經專家論證,1996年開始對部分風化嚴重的龕窟、碑刻進行了化學封護加固中期試驗。利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對北山、寶頂山造像進行了測繪記錄建檔。並與有關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大足石刻 保護研究”。
在文物研知方面,撰著出版了《大足石刻》、《中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內容總錄》、《大足石刻研究》、《大足石刻銘文錄》、《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大足石窟藝術》、《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等專著、大型圖錄20餘種,發表有學術價值的論著400餘篇。近20年先後進行三次文物普查,採用考古手段對全縣石刻銘文進行專項系統調查,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基礎學術資料。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斷推動和提高大足石刻的整體管理水平,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經過艱苦努力,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締約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曾出版《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足石窟藝術》等中美法日文7種版本及各種《簡介》、《導遊手冊》等。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重慶市大足縣龍崗鎮北山中路7號。郵編:63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