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樓
始於明朝的城樓
徠箭樓(jiànlóu、英文:battlement;embrasured watchtower near a city gate)原意思是古城牆上周圍有遠望、射箭窗孔的城樓。
正陽門箭樓和城樓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夕,正陽門箭樓在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箭樓從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徵。1915年改建后,更成了北京人遊覽的場所。1928年闢為國貨陳列所,30年代增設電影院,1949年藝人魏喜奎等組織大眾遊藝社在箭樓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陽門箭樓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民國時期的前門箭樓
清末的前門箭樓
西安城牆箭樓是建在西安城牆四門瓮城上的門樓,由於樓的外壁與左右兩壁開有箭窗,故稱箭樓。
箭樓外側高於城牆的部分,為箭樓之檐牆,檐牆頂部,與枋相接處,平出一層磚檐,作為過渡裝飾。磚檐挑出之部分長約10厘米。
箭樓
箭樓
箭樓左右側壁山牆,下部一層不設窗口,是因為左右壁處於城牆之上,考慮到敵方攻上城牆時,守御者可以退入箭樓進行抵抗。如果此牆下層有窗口,則位置距離地面過低,易為攻上城牆的敵方所乘。
箭樓之內,共有四層,與外側的四層防禦窗口相應。內部各層有樓梯相連,士兵可以直接登至各層,臨窗進行防禦戰鬥。箭樓之外側諸窗,防禦者可以向外觀察,也可以由此進行反擊。四十八窗,如果同時向外發射弩箭,會形成很大的殺傷力。箭窗上設有小木門,危險時可以關閉防箭。窗上有鐵鉤,窗後設有窗栓,閉窗可以上栓固定。
箭樓是很科學的古代軍事建築。明清時箭樓兩側城牆上,還各建有配房一座,今除西門尚存之外,他處皆毀。其配房為硬山磚木結構,面闊三門,面向城內一側設門窗,並有廊柱。面對城外一側,設三高窗,窗口甚小。這種配房,如同馬面上的敵樓,可以加強瓮城左右城角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