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
1982年提出的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最早由 Palincsar於1982年提出,之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它是在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互動式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法?它以語言功能為綱,著重培養交際能力。也被稱為交際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強調語言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提供真實的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教學過程圍繞語言功能的特定任務而展開。互動式教學法吸收了其它教學流派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互動式教學的特點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特定的、具體的用以促進理解的策略。實際上,互動式教學重視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支持和促進,教師應幫助學生就課文的理解來展開討論,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複,靈活地利用學生的理解,把它與新知識聯繫起來;對話應有主題、有方向;讓學生和老師都明白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所做的評價應該能引導學生更積極地作出建構性的反應。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互動式教學是在宏觀教學情景下,在多點自由切入的教學平台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最早由Palincsar(1982)提出,之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Plincsar & Brown, 1984; Palincsar, 1986; Brown & Palincsar, 1989)。它最初是一種以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思想為基礎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策略的教學模式,今天我們也把它運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
呼喚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平等觀念已被人們普遍接受並已逐漸深入人心的時候,應該是師生教育性交互關係產生的時候了。但遺憾的是,事實上這種師生關係還難以產生。因為人們雖然有了平等觀念,卻由於功利主義的滋長而丟失了真誠。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成了幫助他們獲取好成績的工具,而在不少教師的心目中,學生也只是他們謀取應得的或額外的物質利益的憑藉。這種功利意識的滋長與功利主義的泛濫,師生雙方多是各為自己的功利目標而努力著,雙方共同關注的只是如何提高考試成績,如果是與提高考試成績無關的,則一概忽視甚至漠視之。
在這樣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的隔閡日益增多,交往則日益減少,非但對話性的師生關係無法建立,各種畸變卻層出不窮。因此,中國當前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應重視師生的交互性。只有師生在平等的交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在知識、經驗、閱歷、人格、精神、文化等層面,視界獲得敞亮與提高,獲得對生活的移情與體驗,獲得人生的啟迪、精神的豐富,師生的發展方向才趨於真善美的境界。
彰顯人的發展本質,完成自我實現
教育人類學認為,人出生時在本能上有巨大的缺陷和匱乏,既簡單又極不完全,然而,正是人的這種不完備性、未待定化,賦予了人自我塑造的巨大潛能,而正確塑造自我的一個關鍵手段就是通過教育發展各種潛能,應付複雜的環境,進行有意義的創造。人還具有自我肯定的本質。沒有自我的人不成其為人,人的發展必然包含自我發展,自我是人的基本結構之一,它既是人與他人作用的依據,也是同化順應外界客體的基礎。
人的自我肯定一方面表現出人的活動是自覺活動,既考慮他人又符合自己的需求,既能預定長遠目標又能反饋結果,根據結果反省自我,使“主體我”與“客體我”相統一,另一方面也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作用,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而現實的教育狀況是:不了解人的可塑性與內在潛力,把人放到社會準則中去塑造,向兒童灌輸一套成人認定的理想信條和知識體系,是對人的本質的最殘暴的扼殺和踐踏,是對人的潛能的最野蠻的摧毀和打擊,也是對人類本性的完全背叛。因此,語文互動式教學通過自我交互充實生命內容,實現個體自身的最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