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常建華的結果 展開
常建華
南開大學教授
常建華,1957年出生,河北張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82年大學畢業后從馮爾康教授學習清史,1985年碩士畢業留校,后在職取得博士學位。1990年晉陞副教授,1997年晉陞教授。2006年起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先後兼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南開大學歷史系1982年本科畢業,同年考入本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生,從馮爾康教授學習清史,1985年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6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2000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任教以後,於1990年晉陞副教授,1997年晉陞教授。
先後作為日本愛知大學交換研究員(1994)、韓國漢城大學特別研究員(2001)以及台北的中央研究院訪問學人(2002)在海外進行學術研究與訪問。1991年以來擔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0年以來擔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暨秘書長。2004年起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
2006年起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中國古代社會史;;
明清史研究;
明清史料精讀;
史學訓練與學術規範。
明清史,中國社會史。
主攻中國社會史、明清史,長於宗族史與譜牒學、風俗史、18世紀的國家與社會研究。
研究領域:
18世紀中國,宗族史、風俗史、地域史。
完成國家社會科學資金項目“明代宗族研究”(1998),目前主持教育部重點項目“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著有《宗族志》(1998)等著作,1984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及雜著百餘篇。招收中國社會史、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享受2012年國務院特殊津貼。
1、《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中國當代史學家文庫·常建華卷)。
3、《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朝鮮族譜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版。
5、《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中華書局2006年5月版。
6、《歲時節日里的中國》,中華書局2006年6月版。
7、《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8、《乾隆事典》,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12月版(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新版)。
9、《清史十二講》,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0、《明代宗族組織化研究》(上下冊),故宮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11、《觀念、史料與視野——中國社會史研究再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
12、《宋以後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較》,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
1、《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版。
2、《清人社會生活》(馮爾康教授與我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3、《中國宗族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中國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增訂版)。
4、《中國社會結構演變》馮爾康教授主編,本人承擔第8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5、《中國通史》第十卷《清時期(上)》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本人撰寫兩 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6、《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合編),中華書局1997年9月版。
2、《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馮爾康教授與我合編),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2月版。
3、《中國歷史上的生活方式與觀念》(馮爾康教授與我合編),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10月版。
4、《二十世紀社會科學與中國社會》(馮爾康教授與我合編)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9年11月版。
5、《宋以後的宗族形態與社會變遷》(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6、《中國社會史經典精讀》,(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版。
1、《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盤山史料》,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錢杭譯井上裕正著《鴉片政策史研究》審校,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也談對范文程的評價》,《社會科學》(滬)1984年第4期。
2、《乾隆朝蠲免錢糧問題試探》,《南開史學》1984年第2期。
3、《論〈聖諭廣訓〉與清代孝治》,《南開史學》1988年第1期。
4、《士大夫與地方社會的結合體——清代“鄉紳”一詞含義的考察》,《南開史學》1989年第1期。
5、《清代族正制度考論》,《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5期。
6、《試論中國族譜的社會史資料價值》,《譜牒學研究》第一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7、《清代族正問題的若干辨析》,《清史研究通訊》1990年第1期。
8、《試論乾隆朝治理宗族的政策與實踐》,《學術界》1990年第2期。
9、《清代的歲時節日風俗》,《南開史學》1990年第2期。
10、《試論明清時期的漢族火葬風俗》,《南開史學》1991年第1期。
11、《論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明清史論集》第2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2、《乾隆早期廷議糧價騰貴問題探略》,《南開學報》1991年第6期。
36、《元代墓祠祭祖問題研究》,趙清主編《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13、《元代族譜研究》,《譜牒學研究》,第三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39、《明清時期祠廟祭祖問題辨析》,《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14、《清代啯嚕新研》,《清史論叢1993》遼寧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5、《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1994年第4期。
16、《論宋代“營妓”》,《歷史月刊》1997年第1期,總第108期。
17、《中國社會史研究十年》,《歷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8、《清代治理“老瓜賊”問題初探》,《南開學報》1997年第3期。
19、《清代孝治政策述略》,《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0、《試論宋濂的宗族思想》,《東洋學研究》第四輯,韓國·東洋學研究會1998年6月
版。
71、《明代歲時節日生活》,《中國歷史上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版。
21、《試論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學》,《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2、《中國古代人日、天穿、填倉諸節新說》,《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
23、《“虛耗”鬼的由來與禳除習俗——中國歲時節日體現的民眾心態》,唐力行主編《家庭·社區·大眾心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黃山書社1999年10月版。
24、《清代溺嬰問題新探》,李中清、郭松義、定宜庄編《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5、《宋濂佚文〈楊氏家乘序〉及其價值》,《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
26、《明代宗族祠廟祭祖的發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7、《羅欽順的譜論與族論——以江西泰和及吉安為中心》,上海圖書館編《中華族譜研究——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8、《宗族制度的歷史軌跡》,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清代的文昌誕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1月版,25000字。
30、《明代宗族祠廟祭祖禮制及其演變》,《南開學報》2001年第3期。
31、《明代福建興化府的宗族祠廟祭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版。
32、《宋元時期徽州建祠祭祖的形式及其變化》,《徽學》2000年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3、《乾隆前期治理僧道問題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2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
34、《明代家廟述論》,馮明珠主編《文獻與史學-恭賀陳捷先教授七十嵩壽論文集》,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版。
35、《試論明代族規的興起》,《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36、《明代溺嬰問題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37、《宗族與農村基層社會控制的歷史和現實——考察宋以後江西宗族的發展》,肖唐鏢、史天健主編《當代中國農村宗族與鄉村治理》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8、《明代方誌所見歲時節日中的女性活動》,《中國史研究》(韓國)第20輯(中國女性史 特輯號),2002年版。
39、《明代墓祠祭祖述論》,《天津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
40、《明代徽州的宗族鄉約化》,《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1、《17世紀的朝鮮族譜》,《史林》2003年第4期。
42、《明代徽州宗祠的特點》,《南開學報》2003年第5期。
43、《鄉約的推行與明朝對基層社會的治理》,《明清論叢》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44、《“虛耗”鬼的由來與禳除習俗——中國歲時節日體現的民眾心態》,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十六世紀的朝鮮族譜》,《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2003年版12月版。
46、《18世紀的朝鮮族譜》,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十一輯,
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7、《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在中國的實踐》,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2年卷,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
48、《東亞社會比較與中國社會史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49、《朝鮮族譜新論》,《當代韓國》2004年第2期。
50、《明代江浙贛的宗族鄉約化》,《史林》2004年第5期。
51、《韓國的羅氏與修譜》,《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0期。
52、《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清朝政治綱領研究》,《明清論叢》第五輯,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53、《試談諸申的族稱問題》,遼寧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明清史論叢》2004年版。
54、《19世紀及20世紀初朝鮮對族譜功能的認識》,《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5、《15世紀的朝鮮族譜》,《史學集刊》2005年第4期。
56、《程敏政〈新安程氏統宗世譜〉譜學問題初探》,《河北學刊》2005年第6期。
57、《明清時期的山西洪洞韓氏——以洪洞韓氏家譜為中心》,《安徽史學》2006年第1期。
58、《鄉約·保甲·族正與清代鄉村治理——以凌燽〈西江視臬紀事〉為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9、《近代閩台族正制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0、《朱熹佚文ょり見た<家禮>祠堂篇と宋代の祠廟祭祖》,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編《宋代社會とコミユニケ—シン》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6月
61《試論中國地方志的社會史資料價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2、《清朝奏摺檔案的社會史資料價值——以〈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7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63、《習俗與教化:徽州宗族組織的形成》,法國《年鑒:歷史學,社會科學》(法文)2007
年第1期。
64、《明清時代にぉける華北地域の宗族の組織化につぃて——山西洪洞晉氏を例として》,《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第15號,2006年11月版。
65、《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安徽史學》2007年第1期。
66、《國家與社會:明清時期福建泉州的鄉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冊〉為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67、《楊士奇之族譜序跋所見宗族與修譜》,《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5輯,商務印書館2007
年版。
68、《明代溺嬰問題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69、《從〈遵堯錄〉看羅從彥的政治思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70、《士習文風:清代的科舉考試與移風易俗——以〈乾隆中晚期科舉考試史料〉為中心》,
《史林》(上海)2008年第2期。
71、《宗族與風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的縮影——以浙江餘姚江南徐氏為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4期。
72、《16世紀初的徽州宗族與習俗——以〈新安畢氏族譜〉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19
期,2008年6月出版。
73、《清代宗族“保甲鄉約化”的開端——雍正朝族正制出現過程新考》,《河北學刊》2008年第6期。
74、《元人文集族譜序跋數量及反映的譜名與地區分佈》,《史學集刊》2008年第6期。
75、《乾隆朝的閩台族正制》,《明清論叢》第九輯,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76、《清朝治理“老瓜賊”問題續探》,《南開學報》2009年第5期。
77、《社會科學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歷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0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8、《清代士人龔煒筆下的吳中科舉社會》,《科舉學的形成與發展》(劉海峰主編,鄭若玲副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79、《新紀元:康熙帝首次南巡起因泰山巡狩說》,《文史哲》2010年第2期。
80、《明清時期華北宗族的發展——以山西洪洞劉氏為例》,《求是學刊》2010年第2期。
81、《明太祖對清前期政治的影響》,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2、《明代端午考》,《節日研究》第一輯,泰山出版社2010年版。
83、《明清山西碑刻里的鄉約》,《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3期。
84、《盛清江南士人生活的寫照》,《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85、《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86、《元明時期義門鄭氏及其規範的社會影響》,《河北學刊》2011年第2期。
87、《長安之旅:康熙帝西巡探討》,《社會科學》(滬)2011年第5期。
88、《康熙帝南書房的日常生活與探討治道》,故宮博物院《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
89、《舊領域與新視野:從風俗論看明清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90、《盛清揚州的城市生活》,馮明珠主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版。
91、《確立統治與形成秩序:清順治康熙時期對南方土司的處置》,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12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92、《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觀照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
93、《中國社會生活史上生活的意義》,《歷史教學》(高教版)2012年第2期。
94、《康熙帝御賜督撫書法》,《天津博物館論叢》,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5、《康熙製作、賞賜松花石硯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2期。
96、《康熙朝開礦問題新探》,《史學月刊》2012年第6期。
97、《明後期社會風氣與士大夫家族移風易俗——以山東青州邢玠家族為例》,《安徽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98、《清順康時期保甲制的推行》,《明清論叢》第十二輯,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
99、《清順治朝的長蘆鹽政》,《鹽業史研究》,2012年第3期。
101、《三教合一話中元》,《節日研究》第六輯“鬼節專輯”,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
102、《故家文獻:程敏政的宗族論與人才觀》,《安徽史學》2013年第1期。
103、《民生與秩序:雍正朝開礦問題新探》,本書編輯組《中國傳統社會與明清時代——祝賀馮爾康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104、《傳承與創新:中國社會史研究綜述的製作及其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05、《雍正帝打擊太監魏珠原因新探——魏珠其人其事考》,《清史研究》,2013年第3期。
106、《雍正朝保甲制度的推行——以奏摺為中心的考察》,《故宮學刊》總第十輯(2013年第2期),故宮出版社2013年版。
107、《從〈清史稿·乾隆本紀〉巡幸盤山的記載看其史料價值》,《紀念王鍾翰先生百年誕辰學術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08、《歷史人類學應從日常生活史出發》,《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109、《近世山東莒地宗族探略——以民國〈重修莒志·民社志·氏族〉為中心》,《安徽史學》2014年第1期。
110、《檔案呈現的清中葉河南鄉村社會——以59件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例》,苗長虹主編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5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111、《乾隆初年開放礦禁問題新探》,《明清論叢》第14輯,故宮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112、《康熙帝巡幸畿甸初探》,《社會科學》2014年第12期
1、《蔣氏〈東華錄〉的作者是誰?》,《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
2、《應當開展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文史知識》1986年地7期。
3、《古代的累世同居家庭》,《天津日報》1988年3月6日。
4、《東方女性的文化歸宿的思考》,《天津日報》1989年7月12日。
5、《八旗制度興衰》,《歷史學習》1990年第2期。
6、《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論文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7、《明清時期的佛教信仰》,《文史知識》1991年第5期。
8、《漫談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91年第8期。
9、《明清時期的祖先崇拜》,《文史知識》1991年11期。
10、《阿其那》,《中國歷史大詞典》(清史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11、《明清時期的道教信仰》,《文史知識》1994年第4期。
12、《復興的中國社會史研究》,《成長中的新一代史學——1991年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會議論文集》,會議組委會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13、《從風俗研究入手》,《北京日報》1996年10月19日。
14、《明清勸善書中的戒娼》,《歷史月刊》(台灣)1996年第12期,總第107期(署名蕭駟)
15、《客觀地評說鄭和下西洋》,《歷史學習》1997年第1期。
16、《禳災之俗述叢》,《歷史月刊》1997年第5期,總第112期(署名蕭駟)。
17、《中國古代對老年的界定》,《歷史月刊》1997年第6期,總第113期。
18、《中國古代禮遇老年的制度》,《歷史月刊》1997年第6期,總第113期。
19、《中國古代的老人與鄉村治理》,《歷史月刊》1997年第6期,總第113期(署名蕭駟)。
20、《中國族譜的人物傳記》,《歷史月刊》1997年第8期,總第115期。
21、《中國地方志人物傳記述評》,《歷史月刊》1997年第8期,總第115期(署名蕭駟)。
22、《出身皇家的悲劇:易代之際的崇禎長平公主》,《歷史月刊》1997年第11期,總第118期。
23、《顧二娘》(小傳),蕭虹主編《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英文版),紐約、倫敦M·E·SHARPE公司1998年版。
24、《李清輝》(小傳),蕭虹主編《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英文版),紐約、倫敦M·E·SHARPE公司1998年版。
25、《中國古代的節娼》,《歷史月刊》1998年第3期,總第122期。
26、《歷史研究在於求真求用——鄭天挺教授與北大》,湯一介編《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增補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史學與素質教育》,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編《南開大學教育思想討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8、《求真求用的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教授》,南開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編《鄭天挺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6月版。
29、《長時段·結構性·整體觀:關於中國社會形態問題的思考》,《社會史研究通訊》第3期,2000年7月。
30、《社會史研究的立場與特徵》,《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31、《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光明日報》2001年3月20日。
32、《試說新修清史的編纂體裁體例》,國家清史編委會體裁體例工作小組編《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33、《康熙“微服私訪”的歷史真相》,《天津日報》2005年3月21日10版“文史”。
34、《加強對清朝政治體制的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35、《鄭天挺教授與明清史學》,《炎黃文化研究》第四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36、《在開拓創新中不斷發展的中國社會史學》(哲學社會科學30年),《人民日報》2008年11月25日07版。
37、《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社會史研究》,《嶺南學》(韓國慶北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
第14號,2008年版。
38、《從社會形態史到社會史》,《社會科學報》2009/6/18第5版“學科探討”。
39、《康熙從未微服私訪》,《紫禁城》2010年第3期。
40、《我的宋以後宗族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24日。
41、《張居正與馮保》,《紫禁城》2010年第8期。
42、《萬曆皇帝因何籍沒張居正》,《紫禁城》2010年第9期。
43、《康熙帝不可能死於喝人蔘湯新證》,《紫禁城》2011年第1期。
44、《從社會生活到日常生活》,《人民日報》2011年3月31日.
45、《尊重史學的學術邏輯與社會效應》,《社會科學報》2011年4月7日“學科探討”。
46、《乾隆帝祈雨祈晴的多民族性》,《紫禁城》2011年第5期。
47、《從史學論文標題的變化看學術觀念的轉移》,《安徽史學》2011年第3期。
48、《明清史學大家鄭天挺》,《近代天津十二大學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康熙朝的翰林輪值南書房》,《紫禁城》2011年第6期。
50、《鄭天挺先生關於清代軍機處的教研——讀鄭天挺<清史講義>7<軍機大臣>》,《中國古代社會高層論壇文集——紀念鄭天挺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中華書局2011年版。
51、《康熙帝敕建西安廣仁寺》,《紫禁城》2012年第4期
52、《康熙朝大內善刻能匠梅玉峰》,《紫禁城》2012年第5期.
53、《明清史大家:鄭天挺傳略》,尚小明、楊虎主編《史學大家的風範》,雲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4、《津門海事與清代歷史》,《故宮文物月刊》362期(2013年五月號)。
55、《社會史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56、《清白家風遠勝財富》,《社會觀察》2014年第3期。
57、《康熙皇帝的“南巡日誌”》,《紫禁城》2014年第4期。
58、《高凌雯<志余隨筆>所見天津的族姓與族譜——兼論族譜為方誌重要資料來源》,天津
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編《天津方誌三十年紀念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家族譜研究概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85年第2期。
2、《家族譜研究述略》,《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66期,1986年11月10日。
3、《中國社會史理論問題綜述》,《社會學與現代化》1986年第4期。
4、《中國社會史研究綜述》(合作),《歷史研究》1987年地1期。
5、《中國社會史研究概況》,《文史知識》1987年第11期。
6、《中國族譜收藏與研究簡說》,《譜牒學研究》第一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7、《最近の中國における明清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と文化》第6號,東京大學1991年6月。
8、《古代社會史》,《中國歷史學年鑒1991》三聯書店1991年12月版。
9、《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台灣)1996年第12期,總第107期。
10、《中國災荒史研究述略》,《歷史月刊》1997年第5期,總第112期。
11、《古代社會史》(綜述),《中國歷史學年鑒1996》三聯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2、《日本八十年代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3、《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新探索》,《人民日報》1998年9月19日。
14、《二十世紀的中國宗族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5、《80年代後期以來的中國族譜研究》,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譜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6、《古代社會史》,《中國歷史學年鑒1998》三聯書店2000年3月版。
17、《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8、《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理論爭鳴及其演進》(上、下),《河北學刊》2004年第1、3期。
19、《朝鮮族譜研究綜述》,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2004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4月。
20、《跨世紀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1、《中國族譜學研究的新進展》,《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近十年晚清民國以來宗族研究綜述》,《安徽史學》2009年第3期。
23、《中國族譜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河北學刊》2009年第6期。
24、《近十年明清宗族的研究綜述》,《安徽史學》2010年第1期。
25、《近十年宋遼金元宗族研究綜述》,《安徽史學》2011年第1期。
26、《中國族譜資料的整理、研究和數字化建設》,《安徽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7、《明代日常生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學集刊》2014年第3期。
1、《首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綜述》,《光明日報》1986年12月17日。
2、《族譜與社會》,《國際學術動態》1997年第4期。
3、《聚焦於明清以來的中國》(與鄧麗蘭博士合作),《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定海戰役在鴉片戰爭中的地位》,《人民日報》2006年5月12日。
5、《“民間文獻與華北社會史”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5期。
6、《“斷裂與連續:金元以來華北社會文化”國際研討會綜述》,《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
7、《“盛清社會與揚州”學術研討會綜述》,《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雍正史研究的力作——簡評〈雍正傳〉》,《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68期,1986年12月20日。
2、《揭示明朝政治奧秘的專著——評〈明代政爭探源〉》(合作),《光明日報》1990年4月4 日。
3、《〈清史研究概說〉評介》,《清史研究》1991年第4期。
4、《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5、《〈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10期。
6、《重視另一種歷史研究法—歷史的“土著性”:空間》,《長江日報》1998年2月21日版。
7、《讀〈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望族〉》,歷史教學1998年第2期。
8、《清史》(綜述),《中國歷史學年鑒1997》三聯書店1998年5月版。
9、《明清社會文化的新視野》(書評),《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3期。
10、中村喬著《中國嵗時史の研究》(書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1、《簡濤〈立春風俗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版。
12、《主動誤解的產物:將軍門神——讀將軍門神起源研究——論誤解與成型》(書評),《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
13、《中國の禮制と宗族》(書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6月版。
14、《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書評),《中國學術》2001年第3期,總第7輯。
15、《鄭天挺先生的清史研究》,《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5月31日,總第931期。
16、《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書評),《中國學術》2002年第1期,總第9輯。
17、《面對瘟疫:清代江南社會的回應》,《中華讀書報》2003年6月4日。
18、《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研究的新收穫》,《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9、《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中的社會史著作》,《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4期。
20、熊遠報著《清代徽州地域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
21、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
22、井上徹、遠藤隆俊編《中國宋——明宗族の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23、臼井佐知子著《徽州商人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
24、井上裕正著《鴉片政策史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5、從“新清史”研究看《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的史料價值,《歷史檔案》2011年第1期。
26、從佛教看明代社會——陳玉女著《明代的佛教與社會》讀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3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7、一部人口社會史的佳作——趙英蘭著《清代東北人口社會研究》評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5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乾隆前期治理僧道問題初探,清史論叢2002年號,中國社科院歷史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