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傳播

疾病傳播方式

氣溶膠(aerosol)在科學上的廣義概念是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其液態粒子稱為霧,小於 1μm的粒子稱塵。自然界中,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中微粒無處不在,構成一個宏大的“氣溶膠世界”。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

傳播途徑


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2020年2月8日下午2:00,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閔行區衛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權,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2020年2月8日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與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傑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新冠病毒明確的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儘管沒有明確,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極個別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氣溶膠傳播,如在擁擠的電梯、通風不良的廁所等地方。”
2020年2月9日下午,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防控中重要生活物資生產保供有關情況。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就網友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時介紹,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鑒於這種情況,空氣裡面是否含有新冠病毒,是否提倡開窗通風?
馮錄召會說,事實上,新冠病毒最主要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飛沫是指通過咳嗽、打噴嚏,講話,傳播距離很短,一般是一到兩米,不會在空氣當中長期懸浮,長期漂浮。所以我們一般通過倡導呼吸道的禮儀,咳嗽或者打噴嚏的時候用紙巾或者手絹、手肘遮住口鼻,盡量扭身躲避別人,這樣可以防止飛沫噴濺到更遠的距離。

預防方法


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只要配戴好外科口罩、勤洗手、手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手等多消毒,可以達到很好的預防效果,但氣溶膠傳播的處理環境要求相對較高,如果要更有效地防護,非常強調室內通風,醫護人員都要配戴好N95口罩,安置新冠肺炎病人必須在負壓病房。”

關於氣溶膠


要想知道什麼是氣溶膠傳播,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氣溶膠”。
氣溶膠根據大小的不同可以分為飄塵和降塵。降塵(粒徑大於等於10μm)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夠很快沉降下來。而飄塵則可在大氣中長期漂浮,因此它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由於粒徑小於10微米的飄塵容易被人體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IPM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er)。

傳播因素


氣溶膠的傳播受到下面多種因素影響,如圖1:
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傳播
把這些因素帶入一個公式,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漂浮距離,但病毒的傳播還受到另外一個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病毒在空氣中多長時間失去活性。

疾病傳播分析


2003年SARS
2005年鍾南山院士在一次採訪中,講到了SARS病毒的幾種傳播途徑,其中提到了“氣溶膠”。正如鍾院士所述,如何針對氣溶膠這種傳播途徑進行預防,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所以鍾院士並沒有對此進行細講。因為只說了一個名詞,大家似懂非懂,然後又沒有人出來進一步科普解釋清楚,這就給人帶來了焦慮。
SARS疫情的時候,小湯山醫院、309醫院曾進行過氣溶膠傳播研究,在醫院內部一些區域(病房區、病房陽台、內走廊、護士站、排風扇和清潔區等)的空氣中有SARS-CoV RNA的檢出,而室外空氣中幾乎沒有檢測到活的病毒。

與新型肺炎


出現聯繫契機
針對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即NCP),國家衛健委2020年2月5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指南里,加了一句“經呼吸道和飛沫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消化道傳播更多是基於之前糞便里檢出病毒核酸的考慮,而這裡單獨提氣溶膠,更多應該是針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操作里產生的氣溶膠有感染風險的警示。
2020年2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
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及空氣傳播,不屬於同一個分類概念,飛沫傳播及空氣傳播本質屬於氣溶膠傳播,但氣溶膠傳播不等於空氣傳播,不能因為裡面都有一個“氣”字就認為是一樣,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近距離密切接觸的人,而不是想象中的漫空飄舞的病毒。
專家觀點
(一)、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氣溶膠研究專家要茂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指出:“在附近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時,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比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都低。”
(二)、四川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后強撰文表示,由於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者防範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佈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三)、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黃忠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指出:
在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氣溶膠中的病毒濃度將會迅速降到很低水平,感染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如果在公共場合,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要遠一些,戴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公眾不用太恐慌,事實上空氣中本身就有一些病毒,一般對人體沒有太大危害,影響不到我們的健康。
(四)、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溶膠學會秘書長曹軍驥接受科學網採訪時表示,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噴嚏和大小均會產生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后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
(五)、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稱,氣溶膠大多數情況下是近距離傳播,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溶膠都是有傳播源頭的,而一旦距離遠了,氣溶膠濃度是呈現指數級下降,通過敏感的監測可以測出,但是否能夠達到感染的病毒載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他同時表示,其實關鍵還是在密閉的室內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在室外不要聚集,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並且每個人都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都做好防護。
(六)、浙大二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禮仁醫生幫大家划重點:通風不好、密閉、大量、短時間——
雖然潛在的氣溶膠傳播途徑存在,但通過消毒和通風措施可以有效防控。
“如果病毒攜帶者在通風不好的密閉空間里留下了大量的病毒,短時間內仍然停留在空氣中,之後進入空間的人就可能被空氣中停留的病毒感染。”
● 1.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非醫院環境、人群密度不高,通風良好的地方,病毒氣溶膠的密度很低,尤其是沒有出現過聚集性疫情的地方,不必過於擔心氣溶膠傳染問題,室外就更不必害怕了;
● 2.病毒在氣溶膠的生存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說麻疹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停留在空氣中兩個小時左右,目前還沒有發現更久的,新冠病毒的時效性目前雖然尚不明確,但它絕不可能一直停留;
● 3.因此,公共場所盡量不要去,尤其是電梯、廁所、地鐵等長期不通風的場所,去的話必須做好最後一步氣溶膠傳播阻斷工作——防護措施:戴口罩(普通的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一般人不需要佩戴N95口罩。對於普通人而言,醫用外科口罩即可,如長時間佩戴,則需要2-4小時左右更換一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在網上或從其他途徑購買口罩(含N95口罩),請特別注意型號是否為醫用,不符合標準或非醫用的口罩是無法起到有效防護作用的。
防護措施
公眾應該如何做好通風,防止室內氣溶膠感染?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錢華建議大家:
第一,自然通風的通風量很大,開開窗,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就很低了。通風效果跟當天的風速風向、開口大小和室內外溫差相關,現在季節通風量應該很大,有條件最好多頻次開窗,如每兩小時開窗10分鐘。家裡有新風機的開新風機,有凈化器的開凈化器,凈化器會過濾氣溶膠,包括帶病毒氣溶膠,同時注意不要去觸摸濾網。
第二,衛生間中也要注意。現在有研究表明糞便也帶病毒,沖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再沖。每個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樓下的氣溶膠上來。
第三,電梯間通風很差,又是小空間,一定要帶口罩、小心觸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與他人隔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