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象

舌象

舌象包括舌質和舌苔變化,舌為肌性器官,由黏膜和舌肌組成,它附著於口腔底部、下頜骨、舌骨,呈扁平而長形。主要功能是辨別滋味,調節聲音,拌合食物,協助吞咽。舌由肌肉、血脈和經絡所構成,三者都與臟腑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變。透過舌象的觀察來了解和認識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胃病的治療也是,舌象變化確實能反應一些脾胃病的規律。舌象變化規律一般來說為舌苔由薄變厚為病進,由厚變薄為病退。

簡介


● 英文名稱:Tongue Manifesta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古籍摘選


● 舌為心之苗,其色當紅,紅不嬌艷;其質當澤,澤非光滑;其象當毛,毛無芒刺,必得淡紅上有薄白之胎氣,方是無邪之舌。(《舌胎統志》)

名詞解釋


● 病人舌質、舌苔的色澤與形態所構成的形象。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診斷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診察疾病,辨別證候,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人體疾病信息。舌象是舌診的重要內容。

正常舌象

●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徵有:舌體柔軟,大小適中,活動靈活;舌色淡紅,舌質滋潤有光澤;舌苔薄白,分佈均勻;舌苔質地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舌象與臟腑的關係

● 舌象的形成與心、肺、脾、胃、腎等臟器的功能有關。
● 心主血脈,心血上榮於舌,氣血是否充足可以通過舌質與顏色表現出來。而心又主神明,心神支配著舌體的運動,舌體活動是否靈活,發音清晰與否,與心神有關。
● 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肺氣是否充足,也可以從舌體的顏色進行判斷。
● 脾胃位於中焦,運化腐熟飲食物為水谷精微,是氣血生化之源,舌苔為胃氣蒸騰形成,故而舌體的顏色,及舌苔的厚薄,均與脾胃關係密切。
● 腎在液為唾,舌苔的潤燥和腎臟又有直接相關。

生理性異常舌象

● 舌象可以受內外環境的影響,產生生理性的變異。
● 首先是年齡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因精氣逐漸衰退,臟腑功能減弱,氣血運行不暢,舌色多表現為暗紅。
● 兒童因脾胃功能尚不足,舌象多表現為淡嫩,舌苔偏少。
● 另外還有體質稟賦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及先天素質不同,舌象也會略有差異,肥胖之人舌體多胖大,消瘦的人舌體也會偏瘦弱。
● 再者,如氣候環境也會影響舌象,夏季雨水較多,天氣偏濕熱,故舌苔多黃厚;秋季天氣偏乾燥,故舌苔多偏干;而冬季天氣寒冷,舌苔則多濕潤。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